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3月26日去高钱青雷寺

(2021-03-31 15:00:21)
标签:

杂谈

青雷寺

高闶井

杜英树

文录自

蓝天碧水德钧的博客

青雷山下高闶井史话

 
3月26日去高钱青雷寺

3月26日去高钱青雷寺

       东钱湖北岸青雷山,山峰入云藏龙卧虎,山下高钱村“钱河”似带穿村而过,唐末五代时吴越国宰相钱弘亿退老于“皋前”(高钱),村落周边古迹甚多,钱姓祖祠爱日堂(大厅),保留完整的千年古桥宝佑桥、清代的湧月桥和民国时重修的福寿桥,祭祀晋英烈候鲍盖的古西亭廟,修建一新的古刹青雷寺,寺旁久旱不干的高闶井、井水如甘泉长盛不衰。顺着崎岖的山道向西,进青雷山腰、那里有石人石马肃立的, 700多年3月26日去高钱青雷寺前南宋嘉熙年间官至兵部尚书的余天任墓道等国保级的古跡。走进这里神秘之地,让你留连忘返。               
                       青雷山下高闶井史话

              ( 五百多岁杜英树似青龙宝伞)

久负盛名的高闶井

高闶井,位于东钱湖北侧的青雷山麓,山下青雷寺2008年经高钱村和里人钱书宏、章建华等筹划扩容修建后被围入寺内。它位于青雷寺入口南首,井口有直开和侧开两个井口,侧开约二米,井亦不深仅3米左右,井无须多深有源则神,山不求高耸有仙则灵,高闶井其神奇之处就是长年不干。青雷寺修建后井容焕然一新。井旁有一颗五百多岁树令的杜英古树,远看像忠诚卫士,尽管烈日炎炎或是风雨雷电,日夜守护着古井,近看杜英树似青龙宝伞敝井,周边林竹环抱,后侧是宏大的天王殿、大雄宝殿、三圣殿,左侧与万工池小桥流水为鄰,右厢是土地廟安山坑菩萨殿堂,北面是西亭庙祭祀晋英烈王鲍盖,前面正中是新建成巍峨壮观的青雷寺山门,上书名人题写的“青雷寺”三个大字。将古井点缀得雍容华丽似一大宝藏,此地实为一

                 青雷山下高闶井史话
                       (鄞东第一井高闶井) 


3月26日去高钱青雷寺

 3月26日去高钱青雷寺


                     ( 小桥流水万工池)

高闶井,井水鲜醇可口矿物质含量丰富,“宁可不喝矿泉水,只想畅饮青雷泉”成为人们的美谈。井水清澈见底,更是久旱不干。即便是1953和1967及2003的大旱年景,尤其1967年大旱,从6月23日至11.1日连续132天不雨,农田晒白开裂,作物枯焦,桑条无叶土生烟……,宁波市区部分工厂因缺水停产,象山大塘千余人日驶200艘船隻外出运水”解渴。那次旱灾 “百年难遇”,干到什么程度?东钱湖干得底朝天,姚江也干涸了。《鄞州水利志》记载:“溪床断流、河网干枯,东钱湖、姚江水尽,航运断绝,淡水养殖失收。”属大部分内河干涸,诺大的东钱湖,湖底大部见底龟裂,在湖中行走如履陆地,湖底尽现一片唐末五代时期,吴越国武肃王钱鏐治理东钱湖沉湖前的旧景:湖底的万畝田地,原有河渠尽现千年前的依稀旧貌。但是青雷山下的高闶井甘泉不绝,尽管人们肩挑,手拎、扛抬却仍未断流,即使白天汲尽见底,来日清晨又清泓满井,波光嶙嶙百姓啧啧称奇,高闶井堪称鄞东第一井。每年夏、秋酷暑,汲水者肩挑手拎摩肩接踵,附近各村远送田头,成为大家解渴最佳泉水。鄞东各地闻讯前来装运,远至宁波游客慕名前来取水,运水者日益俱增,井水可谓饮水上品。上世纪60年代,当地驻军每年亦用车船装水,连日不断堪称军民泉水井。高钱村周边附近的人们在遇到大旱的年份里,就是靠此井水拯救人们度过难敖的干旱酷暑。

井名的传说与来历

此井传说有二个版本:一是高高井,二是高闶井。

云游高僧发现水源。相传,早在北宋初年,一位高僧云游四海,慈悲济世弘扬佛法。行至青雷山下但见此地水源丰富土地肥沃,草木茂盛万物伸展,鸟语花香一派欣然是一处风水宝地,山脚有一汪清潭通彻见底碧水充盈。途中颇感口渴的他,低头手捧饮水,顿觉一阵清凉甘甜流注全身,惬意之极。他再次环顾这青山绿水的风水宝地,心中萌发在此修建寺庙,以参禅悟道,普度众生之念。从此高僧奔走世间,苦心化缘,数年之后大功告成,寺庙根据山名取名“青雷寺”,清潭也经后人砌筑改建为井,因青雷山下的高钱村,主姓是高、钱二族,二姓都是王属后裔,因而人们遂称此井为“高高井”“高家井”联想井的原名对“高闶”就有谐音连接。这是一个版本。

另一版本是“高闶井”。相传后人在砌石筑井时,清潭周围发现多块大砖,砖上镌刻着高闶二字,工匠就用大砖砌井,为崇敬纪念忧国忧民一身正气的宋三品清官“高闶”,人们将此井定名为“高闶井”。                       

3月26日去高钱青雷寺


 3月26日去高钱青雷寺


历史人物:高闶其人 

高闶,字抑崇,号息斋,宋鄞县(今浙江宁波鄞州高钱人)。生于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丁丑,卒于宋高宗绍兴二十三年(1153)癸酉。

宣和年间(11191125)高闶置讲议司,讲识天下事。太学公试时,他以“天下事当令天下人议之”为策题,而闻名天下。绍兴元年(1131)朝廷赐进士第,六年改承奉郎,为秘书省正字,直言论荐举之弊及屯田之利。历官礼部郎,奏请以经义为主,诗赋为次,高宗许之,订立太学课试及郡国科举法,并立地方士子补国学监生之例。寻迁著作佐郎。绍兴十三年初建太学,召为国子司业,(主管教育科举的大员) 试图以学校养士的方式来替代科举取士,推行州学升贡体系(或曰三舍法)。宋室南渡后学制多为闶所建立。新学成奏补试者六千人。次年三月,高宗视察太学,命讲《周易》,赐三品服。他清直自负,不畏权奸,力挺廉政施治,重教兴学,是一位名符其实的革新派。后以言忤权臣奸官秦桧而被罢官,出知筠州,遂致仕,教授乡里,绝意仕进。人称“四明学派导源庆历诸公,至于伊洛世系则自闶始”。

他得罪相国秦桧被罢官后,与蒋璿、顾文、汪思温、吴秉信、王次翁、徐彦老、陈先成立著名的“八老会”。与杨简、袁燮和沈焕等形成四明学派,创办长寿书院,以传播陆九渊的心学为宗旨。卒赠少师。谥宪敏。著有《春秋集注》。

  高闶史话历经800多年星移斗转物换代远,高闶井的泉水源源长注,清官高闶的名字代代相传。3月26日去高钱青雷寺

3月26日去高钱青雷寺
3月26日去高钱青雷寺
3月26日去高钱青雷寺
3月26日去高钱青雷寺
3月26日去高钱青雷寺
3月26日去高钱青雷寺

3月26日去高钱青雷寺
3月26日去高钱青雷寺

3月26日去高钱青雷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