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组: 胸椎及其两侧之反应穴。
背为阳,心为阳中之太阳,多种疾病均可在以心俞为中心的区域内出现反应穴。而取用这些反应穴,可以取到良好的效果,因而称这种选穴法与功效为“阳光普照”。对这些反应穴进行艾灸,就是阳光普照艾灸法。
用途及释义:全身各系统疾病及化脓性炎症,均有效。
反应穴在针灸临床上意义重大,自《内经》而下,莫不受到重视。王执中在《资生经》中称之为“酸痛应手处”,并反复加以强调。因此,寻找病理的压痛反应,是针灸临床的主要环节。个人平时常根据三种规律进行选穴:
1.
传统穴,即本书所载之历代的针灸名方。
2. 经验穴,
即在这些处方中用已有效而得心应手者。
3.
反应穴,即如本文推崇的“阳光普照”法。
病理反应穴多种多样,在全身各部均可存在和出现。而“阳光普照”区则是反应穴最多与最易寻找的反应区,不论重病与轻病,新病与久病,局部病与全身病,上部病与下部病,内脏病与体表病,大多会在这一区域出现某种反应。并常以压痛与小红点的症状出现,作用于这些反应穴,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而对于一些无法按常规与经验取穴的疑难病症,就如同锁找到了钥匙。
所谓“阳光普照”法,是指找到其反应穴选穴方法而言,“阳光普照”区,则是指身体这一部位与区域而言。胸腹为阴,背腰为阳,心为阳中之太阳(《素问.六节脏象论》),因而称胸椎及其两侧(主要是3~8椎)为阳光普照区。这一区域在针灸疗法中的地位与作用,早为前人所习知并得以应用。如用灵台、至阳、骑竹马等穴治疗化脓性炎症,用四华、六华与八华治痨瘵,以及灸哮喘穴、反胃穴等等选穴法,都是对该法的应用。由于其散见于诸书之中,未经归纳整理,因而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与更广泛的应用。
在阳光普照区内寻找反应穴,也要遵循一定的规律与方法。首先是在光线明亮处解开患者上衣,露出背部,低头,双手交叉抱肩,使肩胛骨与背部肌肉舒展。检察背部有无红点、黑点、高起或凹陷之处,如有发现,再用一个指头轻轻摩按,以探测其下方有无硬结、空松、酸痛以及索状物等异常情况。再以一个或两个指头由第一胸椎自上而下,慢慢向下滑动至第十胸椎附近为止。再自下而上推压一次,上下各一次即可,不必反复多次。如反复多次按压,则反应点每多消失不见。左右两侧按同样方式进行,用力要轻重适中,太轻则每多遗漏,太重则可出现假阳性反应,更不能使手指跳跃前进。反应穴大多出现在患侧,即病在身之左,反应穴亦多在背之左。在右侧则多在右,病在上则多在背上方,在下侧则多在下方,如左右不分者则多出现在正中或椎旁。当反应出现后,即应做好标志,每次检查都可能有几个反应穴同时出现,但强弱远近不同。原则上是拣强者与距患处较近者先用,远者弱者则可用可不用。
这种方法是选取有效穴的捷径,但并不是选穴的唯一准则,也不代表所有的病种其反应穴都集中在这一区域。可以这样说,不论何种疾病,在体表的相关部位都有其相应的反应点与反应区,只是由于其位置隐蔽而常不被发现而已。故各种选穴方法都有其范围和条件。
用法:
应用多种法疗方法均有效,如挑割、拔罐、埋藏、贴药以及针或灸。而在诸种方法之中,以灸法最为有效。如直接灸可以应用于陈年久病,温和熏灸可以适用于新久轻重各病,快速点灸可以立即控制症状而收显效及速效。根据不同病情而采用不同灸法,才能收到满意的效果。
阳光普照病回春,酸痛寻来应手真。
治法多端皆可用,须知灸效独为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