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29日(关于新诗)
(2025-07-19 15:41:27)分类: 日记 |
2021年6月29日(关于新诗)
今天读许丁心著《毛泽东》传,看到毛泽东在组织新民学会的一些会员到法国勤工俭学时说的一段话,很有感慨。当萧三问他什么时候出去时,他说:“我觉得,中国真是很大,中国的学说也很丰富,我们对自己的国家还了解得很少。出国不是赶时髦的事,我要先在国内把中国的学问和中国的事情弄清楚了,再出去不迟。”
这段史实,我原先当然知道。不过那时候,我是从政治的角度考虑的。因为,几千年的文明史,造就了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和心理。你想把中国搞清楚,不是像毛泽东他们这样伟大的人物,就别谈了。历史证明,正是中国革命走了自己的道路,才获得了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当然,我今天要说的,不是政治,而是我们的文学——新诗。
毫无疑问,现代诗(新诗)是舶来品,是从西方引进来的。郭沫若应当是新诗创作的一个代表人物。他所达到的高度,也是无人企及的。可能有许多人不太赞成我的观点,但你只要读一读《女神》,你的心灵就会被他天才的表现力所震撼。毋庸置疑,《女神》就是那个时代的一面镜子。至于他后来的作品,我就不敢过多恭维了。
用新诗来反映自己的时代,我所推崇的是三位诗人:一是郭沫若,二是郭小川,三是贺敬之。只有他们的作品里,才有时代的心跳。至于其他诗人,在才力上,就大为逊色了。
中国革命,是靠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才成功的。但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活的灵魂。中国革命的历史上,凡是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教条来指导中国革命的人,都或大或小地使中国革命遭受了损失。尤其是王明教条主义,差点断送中国革命。
同样,西方的现代诗,也不是教条。你要生搬硬套外国的东西,也会让中国的新诗走向死胡同。中国有自己独立的语言系统、语法规则。你在创作新诗的时候,一定要运用我们自己的语言,来表现我们的社会生活。更何况,我们有着自己民族的审美观。所以,现代诗的边缘化,与我们没有走自己的道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新诗怎样和我们自己的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我想,这就是一个形式和内容统一的问题。怎样统一呢?无非是在熟悉我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借鉴西方现代诗的一些表现手法,来表现我们的社会生活。你不熟悉文化,你就缺少表现生活的才力;你不熟悉生活,你的作品就缺少内容,就会显得空洞。
上世纪的八十年代初,由于思想的解放,新诗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可是,后来逐渐西化,使诗歌和民众逐渐隔膜起来。朦胧诗,在她惊鸿一瞥之后,就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再后来,人们就谈诗色变了。至于怎样来改变这种现状?每个人都莫衷一是。我还是主张自己的唯物史观:时代召唤英雄!一个伟大的诗的国度,在诗歌的荒漠上,一定会有人站起来振臂一呼!
前一篇:欧阳询楷书三十六法今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