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黄州快哉亭记》导读

(2012-03-28 18:32:01)
标签:

育儿

分类: 资料留存
《黄州快哉亭记》导读
2010年02月17日 星期三 14:25

一、课文背景
1、苏辙,字子由,宋朝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县)人,苏轼之弟,人称“小苏”,晚年自号颍滨遗老。一生经历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五朝。神宗时曾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僚属,后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因此屡遭贬斥。哲宗即位,司马光当政,他被召还朝,历任翰林学士、尚书右丞、门下侍郎。晚年又被贬出京,后归隐许州(今河南省许昌市),筑室于颍滨,自号颍滨遗老,并谢绝宾客。苏辙与其父苏洵、兄苏轼合称“三苏”,散文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他在散文上的成就,如苏轼所说,达到了“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为文以策论见长,虽比不上苏轼的才华横溢,但在北宋也自成一家。
2、快哉亭其实有两座。最有名的是苏轼此前先命名的那座。它是北宋熙宁十年(1017年)任京东提刑使持节徐州的李邦直在唐代阳春亭旧址基础上改建的,后来也历经几度兴废。《同治徐州府志》记载:“在城东南,旧志宋熙宁末李邦直持节徐州,即唐薛能阳春亭故址构建。郡守苏轼名曰快哉,后明奎楼,俗名拐角楼。” “快哉”一名取自苏轼的《快哉此风赋》。宋西宁十年(1077年),苏轼调任徐州知州后,常约宾朋来此避暑。一天,他登城步入新改建的亭内,李邦直请他命名。苏轼挥毫作赋:“贤者之乐,快哉此风。虽庶民之不共,眷佳客以攸同。穆如其来,既偃小人之德;飒然而至,岂独大王之雄?如夫鹢退宋都之上,云飞泗水之湄,寥寥南郊,怒号千万,飒飒东海,鼓舞与四维。因此隅晋人一映之小,笑玉川两腋之卑。野马相欢,搏羽毛于汗漫,应龙所行,作麟角以参差。”。从此把阳春亭易名为快哉亭。
3、苏辙写的这座快哉亭位于黄州。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苏辙上疏营救苏轼,因而获罪被贬为监筠州(今江西高安)盐酒税。元丰六年,与苏轼同谪居黄州的张梦得,为了览观江流,在住所西南建造了一座亭子,苏轼替它也取名为“快哉亭”,还写了一首以快哉亭为题材的词《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苏辙则为它作记以志纪念。此时的苏辙其实并没有亲见落成后的快哉亭,他只是根据此前到过此地的回忆和阅读兄长词作激发出来的想象来写作的。也许更多的心灵感应来自于同样的贬谪经历,此时的他才更容易明白哥哥在仕途坎坷后为何一再以“快哉”命名所见风景名胜的真实内心世界,因而撰文代为立言,一吐三人的共同心声。
4、《黄州快哉亭记》紧紧围绕“快哉”两字行文,从亭之所见和亭之所议来分,前一部分,记观赏美景,其景“变化倏忽,动心骇目”,“足以称快世俗”,表明作者试图从大自然中寻求人生的快乐;后一部分,在写景的基础上进行议论,赞颂了“张君不以谪为患,窃会稽之馀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的广阔胸怀与随遇而安的品格。同时,也是作者被贬后一种抑郁不平情绪的宣泄。全文情景交融,引古喻今,既歌咏了自然的景物,又抒发了人物的情怀。
二、课文注释
(1)江出西陵:江,长江。出,流出。西陵,西陵峡,又名夷陵峡,因位于楚之西塞和夷陵(宜昌古称)的西边得名,西起秭归县香溪河口,东至宜昌市南津关,全长76公里,  西陵峡是长江三峡中最长的峡谷。   (2)始:才   (3)奔放肆大:奔放,水势疾迅。肆大,水流阔大。肆,极,甚。   (4)南合沅、湘,北合汉沔(miǎn):沅,沅水(也称沅江)。湘,湘江。两水都在长江南岸,流入洞庭湖,注入长江。汉沔,就是汉水。汉水源出陕西宁羌,初名漾水,东流经沔县南,称沔水,又东经褒城,纳褒水,始称汉水。汉水在长江北岸。   (5)益张:更加盛大。张,大。   (6)赤壁:赤鼻矶,在现在湖北黄冈西长江岸边。石壁垂直,颜色纯赤,故名。后人以此为三国时周瑜击败曹操的赤壁(在湖北蒲圻西北)。苏轼写前后《赤壁赋》及[念奴娇]《赤壁怀古》及苏辙此篇均从误传。   (7)浸(jìn)灌:浸,灌,意思都是“注”。此处指水势浩大,纵横有力。   (8)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清河,县名,现在河北清河。张君梦得,即字怀民,又字偓佺,苏轼友人。齐安,宋代黄冈为黄州齐安郡,因称。谪,贬官。居,居住。   (9)即:就着,依着。   (10)胜:胜景,美景。   (11)亭之所见:在亭上能够看到的(范围)。 所见,所看到的景象。   (12)一舍(shè):三十里。古代行军每天走三十里宿营,叫做“一舍”。   (13)风云开阖(hé):风云变化。意思是风云有时出现,有时消失。开,开启。阖,闭合。也有注此字同“合”,有误。作“合乎,符合”解释时才是通假。   (14)倏忽:顷刻之间,一瞬间,指时间短。   (15)动心骇目:犹言“惊心动魄”。这是指景色变化万端,能使见者心惊,并不是说景色可怕。这里动和骇是使动用法。解释为:使……惊动,使……惊骇   (16)不可久视:这是说,以前没有亭子,无休息之地,不能长久地欣赏。   (17)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现在却可以在亭中的几旁席上尽情观赏这些景色。几,小桌,茶几。席,坐席。   (18)举目而足:抬起眼来就可以看个够。   (19)草木行列:草木成行成列,形容草木繁荣。   (20)指数:一一指点。   (21)长洲:泛指江中长条形的沙洲或江岸。   (22)故城之墟:故城指武昌城(湖北鄂城),三国时,孙权自公安迁此为都城,“欲以武而昌”,改鄂为武昌。苏轼《次韵乐著作野步》诗自注:“黄州对岸武昌有孙权故宫。”另一说就是旧日城郭的遗址。隋朝以前的黄州旧城到唐朝时被迁移了,旧有的建筑物已被毁平仅留下些遗迹。    (23)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曹操(字孟德)、孙权(字仲谋)所傲视的地方。睥睨,斜视的样子,引申为傲视。赤壁之战时,曹操、孙权都有气吞对方的气概。   (24)周瑜、陆逊之所骋骛(chěngwù):周瑜、陆逊均为三国时东吴的重要将领。周瑜、陆逊活跃的地方。周瑜曾破曹操于赤壁,陆逊曾袭关羽于荆州,败刘备于夷陵,破魏将曹休于皖城。骋骛,犹言“驰马”,形容他们驰骋疆场。   (25)称快世俗:使世俗之人称快。称快为使动用法,使……称快,不宜译为被动用法。   (26)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宋玉有《风赋》,讽楚襄王之骄奢。楚襄王,即楚顷襄王,名横,楚怀王之子。宋玉、景差都是屈原以后楚国的两名楚辞作家,楚襄王之侍臣。兰台宫,遗址在现在湖北钟祥东。从,使……从。   (27)快哉此风:特殊句式,主谓倒装,应为“此风快哉”,解释为这风多么让人感到畅快啊!   (28)当:迎接   (29)盖有讽焉:大概有讽谏的意味在里头。 讽,讽喻。宋玉作《风赋》,讽楚襄王之骄奢。   (30)人有遇不遇之变:人有遇时和不遇时的不同时候。遇,指机遇好,被重用。   (31)与(yù):参与,引申为有何关系。   (32)使其中不自得:使,假使。中,内心,心中。自得,自己感到舒适、自在。   (33)病:忧愁,怨恨。   (34)以物伤性:因外物(指环境)而伤害天性(本性)。   (35)适:往,去。   (36)患:忧愁。   (37)窃会(kuài)计之余功:窃,偷得,这里即“利用”之意。会计,指征收钱谷、管理财务行政等事务。余功,公事之余。   (38)自放:自适,放情。放,纵。此句意谓放任自己游山玩水。   (39)蓬户瓮牖:蓬户,用蓬草编门。瓮牖,用破瓮做窗。 蓬、瓮,名词作动词。   (40)濯:洗涤。   (41)揖:拱手行礼。这里的意思是面对(西山白云)。   (42)自适:自求安适。适,闲适。   (43)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此,指“连山绝壑,长林古木”等快哉亭上所见景物。骚人:此指失意的文人。思士:此指不遇的士人。胜,承受,禁(jīn)得起。   (44)乌睹其为快也哉:哪里看得出这是畅快的呢!乌……哉,哪里……呢。乌,哪里。    (45)朔日:夏历每月初一。另外每月十五月圆时称为“望日”,每月最后一天称为“晦日”。   (46)赵郡:作者的祖籍郡望,汉、唐郡治在今河北邯郸。他的远祖父辈唐代诗人苏味道即赵郡栾城人,作者文集取名《栾城集》即含继祖之意。
三、参考译文:
  长江流出西陵峡后,开始遇到平地,它的水流疾驰浩大。南面汇合湘江、沅江,北面汇合汉水、沔水,它的水势更加放大。到了赤壁的下面,水流浸灌,和大海一样。清河张梦得君贬谪后居住在齐安,就在他住宅的西南面修建了一座亭,用以观览长江奔流的优美景致。我的兄长子瞻为它命名为“快哉”。
  站在亭子里能望到,从南至北有百里宽,从东到西有三十里长。波涛汹涌,风云变幻忽开忽合。白天看见船只在亭子面前出没,夜晚听见鱼龙在亭子下面悲惨的叫声。变化疾速,惊心骇目,不可久看。现在才得以坐在席位旁欣赏景色,一抬眼就看完。西边眺望武昌的许多山,冈峦起伏,草木一行行地排列,烟云消散,太阳出来,打渔的、砍柴的房舍,都可以指点数清。这就是命名“快哉”的缘故。至于长洲的水滨,故域的废墟,是曹孟德、孙仲谋觊觎对方的地方,是周瑜、陆逊驰骋逞威的战场。他们的风流遗迹,也足够在世上一般人称为快事。
  从前,楚襄王跟从宋玉、景差在兰台宫游玩,有一阵风飒飒地吹来,楚襄王敞开衣襟迎着风,说:“这阵风好快活呀!这阵风是我与老百姓共同享受的吧?”宋玉说:“这是大王独有的雄风,老百姓怎么能够跟大王共同享受呢?”宋玉的话,大概含有讥讽的意思吧。风没有雄雌的差异,可是人有遇合不遇合的变化。楚襄王之所以认为快乐,同老百姓之所以认为忧虑,这就是人事差别,另外,跟风有什么关系呢?读书人生活在世上,假使他的心中不得意,那么他往哪里会没有心病呢?假使他的心中坦然,不因物欲伤害本性,那么将往哪里会不快乐呢?现在张君不认为贬谪是忧患,征收完钱粮,剩余下来的工夫,让自己放荡在山水的中间,这是他心中应有超过常人的地方。就是用蓬草编门,用破瓮做窗,也没有什么不快乐,更何况洗涤了长江的清流,掠取了西山的白云,穷尽了耳目的胜景,从而使自己得到舒适呢!要不是这样,相连的山,幽绝的沟,高大的森林,古老的树木,清风去吹动它们,明月去照亮它们,这都是诗人和忧思的人悲伤憔悴而不能忍受的缘故,怎么能目睹到它们有什么快乐的地方呢?
四、自读导引
1、作者在文章开头并未从亭子入手来揭示题意,既然为“亭”作记,为什么先从江水着笔?筑亭的缘起是什么?
——第一段,写快哉亭的地理位置及命名由来。开头先写江流之胜,为文章第二段伏笔。 再写谪居,为文章第三段伏笔。最后点出亭名。按常例的写法,开头应先从亭子入手来提示题意,但本文却先从江水着笔,先写黄州附近长江的浩渺水面和壮阔气势,突出描写江流之三变。“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此为一变;“南合沅、湘,北合汉、沔,其势益张”,此为二变;“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此为三变。至此,作者由远及近,描绘了一幅千里江流图,以海喻江,尤为壮阔。接着笔锋陡然收拢,转而写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两句,不仅点出了造亭的目的和题意,而且揭示了他一上来写江水的用意。造此亭是为了观赏长江流水的美景从而引起快感,从江水着笔自然顺理成章。作者以江流的开展象征眼界与心境的渐次开阔,也为下文写造亭的目的和题意作铺垫。开头起笔不凡,不落俗套。
2、作者命名此亭为“快哉”的直接原因是什么?作者描写江流之盛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
——第二段主要写快哉亭所见,着力描写亭之周围足以令人快意的景物,说明命名“快哉”的直接缘由。在写景时,或就目之所见,或就思之所及,融时空于一体,变化多端,开阖自如。角度变化之多令人叹为观止:由近及远;从远景到近景;地理空间和历史时间还有昼夜的变换。先写登临亭子之所见令人“快哉”。“南北百里,东西一舍”是总写,说明在亭子中极目四望,视野开阔,为下文具体写景设下了广大的天地。首先是长江。先极写它的浩渺壮阔;再写它昼夜不同的景象:“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是见;“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是听。这种景象瞬息万变,令人触目惊心,因而“不可久视”。这段描写把长江的壮阔、神秘、威力表现得如在目前。其次是两岸的冈峦山林:“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岸上风光明丽清新,与长江之壮阔迥异其趣。对此水色山光,登临者谁能不“快哉”于心呢?文章至此,水到渠成地把“快哉亭”命名之由点了出来。快哉其一是观览江山形胜,快哉其二则是凭吊历史遗迹。接着写这里的历史遗迹,“长洲之滨,故城之墟”。“至于”以下四句,追溯了赤壁之战的情景。“睥睨”一词传神地描绘出曹操、孙权欲气吞对方的气势。“骋骛”,形象地再现了周瑜、陆逊在战场上争胜角逐的情景。作者这样写说明了凭吊历史遗迹,感染古人的流风余韵也足以使世俗之人称快,这是将亭子命名为“快哉”的第二个原因。然而作者认为命名此亭为“快哉亭”还有更深一层的原因。
3、命名此亭“快哉”更深一层的原因又是什么呢?引用楚襄王问宋玉关于风的故事,与“快哉”有何关系?
——第三段再就“快哉”二字发表议论,说明人生之快,既不在身边景物的优劣,也不在遇与不遇的不同,以此否定前述称快的两项原因,得出“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的结论。从宋玉《风赋》谈起,谈到“人有遇不遇之变”,地位处境不同,心情也自不同。这是一般人的忧乐观。与之相对,苏辙在这里提出了一种更高一级的忧乐观:“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这才是文章的中心。既赞扬了张梦得,也抒发了自己不以贬谪为怀、随遇而安的思想感情,使一篇写景文章有了更深刻的意义。文章委婉曲致,一波三折,充分体现了作者“汪洋澹泊,一唱三叹”的文章风格。
4、文中涉及的人物除作者之外,还有谁?作者赞扬张梦得仅仅是答谢他邀请兄长游览并命名吗?他们有什么共同点?
——当然不是,即便苏轼有必要感谢主人盛情相邀,苏辙远在他乡并未亲历,这话本来也轮不到他撰文来说。细读全文可见,作者完全是从张怀民的具体行为与自己苏氏兄弟都是在被贬之中,志趣相投,来对 “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的人生态度作出肯定的。第四段赞美张梦得能不以物伤性,筑亭以寻乐,面对江流胜景,自可乐在其中;其后再以反笔言之,人若心事重重,即使有再好之山林美景,心中亦绝无快乐可言。文章至此,“快哉亭”命名的根本原因已经豁然了,“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苏氏兄弟和张梦得之所以处江湖之远而心无介蒂不正是如此吗?
5、为什么他们三人会在“快哉亭”上找到相互契合的心灵感应呢?文章结尾又回到写景,有何作用?
——这篇文章涉及了三个人:建亭的张怀民,名亭的苏轼,以及作此篇亭记的自己。三个人有个共同点:都是在被贬之中。所以,这篇文章不仅是抒写襟怀,也是彼此共勉的文字。文章表面上反映作者身处逆境的旷达胸怀,实际上也流露出他政治失意的怅惘和不平。结尾又回到写景,再次说明:若不自得,则风景适足以辅之而成悲。这里,作者彻底推翻风景使人快的常人之见。最后一段用来写明作“记”时间,特别强调写于三人被贬谪期间,注明自己的郡望既是署名习惯,又。
6、本文为什么被当作苏辙和宋代散文的代表作?其主要艺术特色有哪些?
——本文特点是因亭景而生意,借亭名而发论,结构严谨,条理清晰。文章在开头交代快哉亭的地理位置、命名由来、并为后文安排伏笔之后,在第二段着力描写快哉亭附近的足以令人快意的景物。在写景时,或就目之所见,或就思之所及,融时空于一体,变化多端,开阖自如。在第三段就“快哉”二字的来历发表议论,说明人生之快,既不在身边景物的优劣,也不在遇与不遇的不同,得出了“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的结论,既赞扬了张梦得,也抒发了自己不以贬谪为怀、随遇而安的思想感情,使一篇写景文章有了更深刻的意义。文章委婉曲致,一波三折,充分体现了作者“汪洋澹泊,一唱三叹”的文章风格。
7、文中作者认为什么才是真正的快哉?苏辙的文风与苏轼有何异同?
——文中作者认为,“自得”是快之与否的主因。若能“自得”,则风景能辅之以成快;若不自得,则风景反而成其悲。苏辙的风格古人做过鉴定:辙性沉静,资禀敦厚,加以父、兄之熏陶,发为文章,汪洋澹泊,似其为人。苏轼对自己这个弟弟的评语:“子由之文,词理精确,有不及吾;而体气高妙,吾所不及。” 而苏辙自己则说:“子瞻之文奇,余文但稳耳。”虽不免有点互相恭维,但苏家两兄弟情谊之深厚毕现无余。嘉佑二年(1057年)苏轼与苏辙同科进士一起步入仕途,两人政治思想大致相同,在变法争斗中共同进退,晚年同样被贬到南方的蛮荒地带。乌台诗案时,苏辙欲学汉代提萦救父典故,愿免一身官职为兄赎罪,最后被贬监筠州盐酒税务。苏轼出狱后,苏辙前去接狱,特捂其口,以示三缄其口。元佑年间苏辙升尚书右丞,苏轼遭人排挤,乞求外任,苏辙连上四札,也乞外任。苏辙性格沉稳不外露,人情世故高苏轼一筹,常常给予兄长忠告。所以他的仕途较为平坦些。因为苏轼的性格跟他的弟弟截然不同,属于锋芒毕露型的。苏轼一辈子起起伏伏,跌跌荡荡,难说跟他这种性格不无关系。
五、整理字词句现象
1、古今异义
(1)窃会计之余功(古义:征收钱粮等公务;今义:财务工作人员)
(2)将何往而非病(古义:心情悲伤;今义:疾病)
(3)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古义:心情舒畅;今义:心里平静,无顾虑)
2、词类活用
(1)冈陵起伏,草木行列(名词活用为动词,成行成列)
(2)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名词做状语,用蓬草、用破瓮;名词活用为动词,编织门户、做窗户)
(3)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使动用法,使……惊动;使……惊骇)
3、特殊句式
(1)判断句
①此独大王之雄风耳
②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
(2)省略句
①而自放山水之间(“自放”后省略介词“于”)
②亦足以称快世俗(“称快”后省略介词“于”)
(3)介词短语后置句
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正常语序为“以清风振之,以明月照之”)
六、拓展学习:
1.对照阅读之一:苏轼《快哉此风赋(并引)》
时与吴彦律、舒尧文、郑彦能各赋两韵,子瞻作第一第五韵,占“风”字为韵。余皆不录。
   贤者之乐,快哉此风。虽庶民之不共,眷佳客以攸同。穆如其来,既偃小人之德;飒然而至,岂独大王之雄。若夫鹢退宋都之上,云飞泗水之湄。寥寥南郭,怒号于万窍;飒飒东海,鼓舞于四维。固以陋晋人一吷之小,笑玉川两腋之卑。野马相吹,搏羽毛于汗漫;应龙作处,作鳞甲以参差。
【注释】
[攸同]所同。
[穆如]和美貌。
[偃]停止,止息。
[鹢]水鸟名,鹢鸟。
[吷]以口吹物发出的小声。
[卑]地势低下,与“高”相对。
【简析】
    此文所题的快哉亭位于徐州,今被辟为快哉亭公园。并非苏辙文及苏轼水调歌头词所题的那座黄州快哉亭。徐州快哉亭原名阳春亭,系晚唐诗人薛能所建。薛能,字太拙,会昌六年进士。诗风仿效陶潜,又常以李白自许。李福任滑州节度使时,任薛能为观察判官。后历官御史、都官、刑部员外……
    北宋时京东提刑使节度镇守徐州的李邦直在原址上改建,1077年苏轼调任徐州知州,与李邦直私交很好,经常约一批文人墨客一起诗文唱和。阳春亭改建完工后,李邦直请苏轼等人一起登城赏玩,步入新改建的亭内,请他赐文题赠。苏轼挥毫作《快哉此风赋》,李邦直就此把阳春亭易名为快哉亭。
    比照其后苏辙的《黄州快哉亭记》,此赋除了有承名定韵的题赠所限外,还明显有碍于长官情面的歌功颂德意味。大苏用旧赋形式,不仅使眼前美景毕肖于108字有限篇幅内,辞约意丰,居然还能盛赞上司兼主人邀请自己及一帮骚客文人共享快哉的美意。即便当面奉承“贤者”的众乐乐,可是凌驾于庶民之上的雄风,至多表达文人相亲之乐,诗文唱和之快,远逊于乃师《醉翁亭记》及胞弟《黄州快哉亭记》的旨趣。难怪少有人加注点评。斗胆妄言,聊补此文无后人评说的寂寞。
2.对照阅读之二:苏轼《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词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注释】
①此词于公元1082年(元丰六年)六月作。苏辙《黄州快哉亭记》:“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②湿青红:谓漆色鲜润。
③平山堂:公元1048年欧阳修在扬州所建,其景色“壮丽为淮南第一”。在当时的情况下,平山堂的文化内蕴的丰富和文化层次的高雅,是文化人群体中所共同认可的。
④欹枕:谓卧着可以看望。
⑤醉翁:欧阳修别号。
⑥“山色”句:出自欧阳修《朝中措》(平山栏槛倚晴空)。
⑦倒碧峰:碧峰倒影水中。
⑧一叶:指小舟。白头翁:指老船夫。
⑨“堪笑”三句:兰台公子,指战国楚辞赋家宋玉,相传曾作兰台令。他有《风赋》云:“楚襄王游于兰台之宫,宋玉、景差侍,有风飒然而至王乃披襟而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邪。’”宋玉因回答说“大王之雄风”与“庶人之雌风”截然不同。庄生:战国时道家学者庄周。《庄子·齐物论》说,“人籁”是吹奏箫笛等竹器的声音,“天籁”是发于自然的音响,即指风吹声。苏轼为亭命名“快哉”即取自《风赋》“快哉此风”句。但他认为风是自然之物,本身不应有雌、雄之别,大家都可享受。
⑩“一点”两句:谓胸中有“浩然之气”,就会感受“快哉此风”。《孟子·公孙丑上》云:“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指的是一种主观精神修养。
【赏析】
  此词作于东坡贬居黄州的第四年,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全词通过描绘快哉亭周围壮阔的山光水色,抒发了作者旷达豪迈的处世精神。
   作者描写的对象,主要是“快哉亭”周围的广阔景象。开头四句,先用实笔,描绘亭下江水与碧空相接、远处夕阳与亭台相映的优美图景,展现出一片空阔无际的境界,充满了苍茫阔远的情致。“知君为我新作”两句,交待新亭的创建,点明亭主和自己的密切关系,反客为主、诙谐风趣地把张偓佺所建的快哉亭说成特意为自己而造,又写亭台窗户涂抹上青红两色油漆,色彩犹新。“湿”字形容油漆未干,颇为传神。
   “长记平山堂上”五句,是记忆中情景,又是对眼前景象的一种以虚托实的想象式侧面描写。作者用“长记”二字,唤起他曾在扬州平山堂所领略的“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那种若隐若现、若有若无、高远空蒙的江南山色的美好回忆。他又以此比拟他在“快哉亭”上所目睹的景致,将“快哉亭”与“平山堂”融为一体,构成一种优美独特的意境。这种以忆景写景的笔法,不但平添了曲折蕴藉的情致,而且加强了词境的空灵飞动。以上五句新颖别致,引人入胜,通过作者昔日的淋漓兴致,传达出当日快哉亭前览胜的欣喜之情。
   上片是用虚实结合的笔法,描写快哉亭下及其远处的胜景。下片换头以下五句,又用高超的艺术手法展现亭前广阔江面倏忽变化、涛澜汹涌、风云开阖、动心骇目的壮观场面。词人并由此生发开来,抒发其江湖豪兴和人生追求。“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三句,写眼前广阔明净的江面,清澈见底,碧绿的山峰,倒映江水中,形成了一幅优美动人的平静的山水画卷,这是对水色山光的静态描写。“忽然”两句,写一阵巨风,江面倏忽变化,涛澜汹涌,风云开阖,一个渔翁驾着一叶小舟,在狂风巨浪中掀舞。至此,作者的描写奇峰突起,由静境忽变动境,从而自自然然地过渡到全词着意表现的着重点——一位奋力搏击风涛的白发老翁。这位白头翁的形象,其实是东坡自身人格风貌的一种象征。以下几句,作者由风波浪尖上弄舟的老人,自然引出他对战国时楚国兰台令宋玉所作《风赋》的议论。作者看来,宋玉将风分为“大王之雄风”和“庶人之雌风”是十分可笑的,是未解自然之理的生硬说教,白头翁搏击风浪的壮伟风神即是明证。其实,庄子所言天籁本身绝无贵贱之分,关键于人的精神境界的高下。他以“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这一豪气干云的惊世骇俗之语昭告世人:一个人只要具备了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就能超凡脱俗,刚直不阿,坦然自适,任何境遇中,都能处之泰然,享受使人感到无穷快意的千里雄风。苏轼这种逆境中仍保持浩然之气的坦荡的人生态度,显然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
   这首词在艺术构思和结构上,具有波澜起伏、跌宕多姿、大开大合、大起大落的特点。下片的描写和议论,豪纵酣畅,气势磅礴,词中出没风涛的白头翁形象,犹如百川汇海,含蓄地点明全篇主旨,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
   全词熔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既描写了浩阔雄壮、水天一色的自然风光,又其中贯注了一种坦荡旷达的浩然之气,展现出词人身处逆境却泰然处之、大气凛然的精神风貌,充分体现了苏词雄奇奔放的特色。[
3.文化积累之一:了解本文文体“记”。
    回顾以往学过的带有“记”字的文章,学过的现代文(记叙文、散文)有:“诺曼底”号遇难记、密室日记、囚绿记;还有书作的序跋文:《安徒生童话》前记、《真话集》后记。共有三种文体,较多是记叙类的。
    概括所学过的文言文:初一上:核舟记,初二上:小石潭记,初三上: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初三下:桃花源记,登泰山记,高一上:病梅馆记。文言文也有三种文体说明文、议论文、还有大多是写景记游的散文。
    古人的“记”作为一种文体,主要有游记和碑记(或铭记)两种。①游记是收在文集中的记叙游览山川名胜活动、描写景物、用来抒发感情的文章,所以一般在文中都要清楚地交代游踪和描写所见景物的特点。②碑记(或铭记)则又称碑志,一般是刻写在碑上的。大家都知道,我们中国到处有形形色色的石碑 ,从立碑的地点和用途上看,有山川碑、宫室碑、桥道碑、寺庙碑、墓碑(也称神道碑)等等。很多石碑上有碑记,内容往往都是说明宫室、桥道、寺庙、墓道的建造时间、缘起、过程、有关人物,或歌功颂德,或借题发挥抒写情志。它的表达方式一般是叙事记行加以评论,但它写作目的是为了或勒石、或刻碑,流传世间,向人们说明建造缘起、事实真相,或歌功颂德,或勉励后人。所以文中一般就不必清楚地交代游踪和所见景物特点。碑记虽也是一种叙述兼议论的文体,但它与游记还是有一定区别的。③杂记:是古代因事见义,杂写所见所闻不多加议论的散文体裁。④记事:是古代记载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
4.文化积累之二:了解文言文中“朔”“望”“既望”及“晦”的含义
阴历每月初一称"朔",十五称"望",十六叫"既望",月末一天称"晦" 。
      当月亮轨道上绕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月亮的黑暗半球对着地球,这时叫朔,正是农历每月的初一。
  当月亮绕行至地球的后面,被太阳照亮的半球对着地球,这时叫望,一般在农历每月十五或十六日。
  朔是指月球与太阳的地心黄经相同的时刻。这时月球处于太阳与地球之间,几乎和太阳同起同落,朝向地球的一面因为照不到太阳光,所以从地球上是看不见的。望是指月球与太阳的地心黄经相差 180°的时刻。这时地球处于太阳与月球之间。月球朝向地球的一面照满太阳光,所以从地球上看来,月球呈光亮的圆形,叫作满月或望月。从朔到下一次朔或者从望到下一次望的时间间隔,称为一朔望月,约为29.53059日。这只是一个平均数,因为月球绕地球和地球绕太阳的轨道运动都是不均匀的,二者之间也没有简单的关系。因此,每两次朔之间的时间是不相等的,最长与最短之间约差13小时。在中国古代历法中,把包含朔时刻的那一天叫作朔日,把有望时刻的那一天叫作望日;并以朔日作为一个朔望月的开始。在历日的安排中,通常为大小月相间,经过15~17个月,接连有两个大月。
  东汉以前的历法中,都是把月行的速度当作不变的常数,以朔望月的周期来算朔,算出的朔后来称作“平朔”东汉前后发现了月亮运动的不均匀性,此后人们就设法对平朔进行修正,以求出真正的朔,称为“定朔”。首次载有这种修正算法的历法,是刘洪创制的《乾象历》。隋代刘焯的《皇极历》,才把日行也有迟疾(就是地球绕日运动不均匀性的反映)的因素考虑到“定朔”的计算中去。
  同时这也是连个极端,“无月为朔,满月为望”。表达了人们对待事物的一种渴望、希望之情,同时也说明了大自然不变的规律,由无到有,由有到无,生生不息,生生不灭!
七、苏辙的故事
1、拜谒张方平
    苏洵带苏轼、苏辙去拜谒张方平,张方平与兄弟二人谈论之后颇为惊赏。第二天出了六个题目,让他们拟作,而自己偷偷在壁间窥视他们的反应。两人得题后各自运思。苏辙对某一题意有些疑虑,偷偷指著题目请示哥哥,苏轼也不答话,拿笔倒敲矮桌暗示语出《管子注》,苏辙疑而未决;又指著下一题,苏轼用笔把题目勾去,马上拟作文章。出来交卷给张方平,张方平读了他的文章更为欣喜,而勾去的一题,并无出处,乃是他故意要测试这对兄弟才学的陷阱。第二天,张方平见了苏洵,告诉他说:「两位公子都是天才。大的聪明机敏,特别教人喜爱;但弟弟谨慎持重,成就可能会超过哥哥。」
2、「调水符」与「无忧符」
   嘉佑六年,苏轼派任凤翔签判,苏辙则留京事父。苏轼是个颇懂得享受的人,他在游终南山下的玉女洞时,发现泉水甘美,带了两瓶回去。以后又派士卒专程至玉女洞取水,为防士卒用其他地方的水来冒充,於是与寺僧破竹为契,僧与己各藏其一,作为往来的凭据,戏称为「调水符」,并作了一首〈调水符〉的诗。苏辙也作了一首〈和子瞻调水符〉,劝哥哥与其大费周章取水,还得担心士卒欺骗,不如减少欲望,自可免此忧烦。诗的最后二句说:「授君无忧符,阶下泉可咽。」两人个性上的差异由此可见。
3、担任陈州教授
    熙宁三年(西元一○七○年),苏辙任陈州教授,有诗云:「宛丘先生长如丘,宛丘学舍小如舟。常时低头诵经史,忽然欠伸屋打头。」宛丘是陈州州治,在今河南省淮阳县。由於苏辙个子瘦高而学舍低矮,往往读书读到一半起身伸个懒腰,头就撞著屋顶了。但他并未被现实折磨得意志消沉,反更坚持读书人的风骨,所谓「门前万事不挂眼,头虽长低气不屈」,形象地描绘出他那种悠然自得的心境,以及不为贫贱所屈的骨气。
4、张憨子的启示
    黄州有个人叫张憨子,看起来疯疯癫癫的,无论冬夏都只穿一件粗布衣,三十年来从不换,却闻不到臭味。他常在市集中独行,没有人知道他夜宿何处。有人想看看他,他多半不见;苏轼派人去请他相见,他却欣然而来,但却不说话,也不坐下,只是把客舍打量一番,默然而去,连苏轼也摸不清他的用意。苏辙对这件事却颇有心得,他在〈次韵子瞻张憨子〉中谈到个人的领会,反省自身之所以得罪南贬,正由於正直敢言;而张憨子始终保持静默,却正是悟道体真的表现。随顺自然的脉动,悠然游心於道,其中自有一种简单质朴的快乐。
5、〈黄楼赋〉轶事
    苏轼知徐州任内,适逢黄河氾滥,苏辙也协助哥哥积极组织徐州百姓防洪,坚持与城共存亡。水退之后,苏轼就在徐州东门建黄楼。元丰元年(西元一○七八年),他在黄楼大宴宾客,苏辙因公务繁忙,不能出席,於是写了一篇〈黄楼赋〉托人捎去祝贺。苏轼本想作〈黄楼记〉,看到这篇赋后,也为之搁笔,并亲自书写,刻之於石。以苏辙的文章,加上苏轼的书法,堪称二绝。崇宁二年(西元一一○三年)禁毁苏文,徐州太守不愿毁此刻石,只是将它投於城濠中。宣和末年禁令稍弛,权贵之家纷纷以拥有东坡手迹为荣,出价甚高。当时徐州太守苗仲先命人取出刻石,日夜拓印,得数千本,然后藉口「苏氏之学,法禁尚在」,将刻石毁掉。众人听说刻石遭毁,拓本的价格遂为之激增,苗仲先因此发了一笔横财。
6、与僧道广泛交游
    苏辙兄弟从少年时代起,就已经兼读儒、释、道的著作,而苏辙的佛、道根柢,则较其兄为深。由於苏辙曾染过肺炎,身体状况一直不好,从担任陈州教授起,就特别注重道家的养生之术,与道士交往,学习「吐故纳新」的养生术,藉活络筋骨以调养疾病,使得病况渐趋好转。又陆续结识佛门中人,因而洞悉各种虚妄的现象而返归质朴的本性,自然免除了先前的忧虞,逐渐达到「是非荣辱不接於心」的境界。
7、与兄长同进退
前两次是两人主动申请不出仕:仁宗嘉祐二年(1057)与苏轼一起中进士。因母丧,返里服孝。嘉祐六年,又与苏轼同中制举科。又一次“奏乞养亲”,未任官职。
后两次都是两人一块儿被贬:元丰二年(1079),其兄苏轼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被捕入狱。他上书请求以自己的官职为兄赎罪未准,却被牵连贬为监筠州盐酒税。绍圣元年(1094),苏轼被朝臣联名弹劾,说他文字诽谤朝廷,被贬往英州。弟弟苏辙也因上书反对时政一起被贬,出知汝州、袁州,后又降级授化州别驾、雷州安置,最后贬到循州。
八、武昌九曲亭记
苏辙
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陁蔓延,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溪。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小平。游者至此必息,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邪?”遂相与营之。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
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先之。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注释】
(1)武昌九曲亭:据《清一统志》说:“九曲亭在武昌县西九曲岭,为孙吴遗迹,宋苏轼重建,苏辙有记。”武昌,今湖北鄂州市。(2)子瞻:苏轼的字。齐安:古郡名,即黄州,今湖北黄冈。公元1080年(宋神宗元丰三年),苏轼因有人告发他作诗文讪谤朝廷,被贬往黄州,充黄州团练副使。(3)庐于江上:苏轼到黄州的第二年,由定惠院迁居临皋亭,地点靠近江边,所以这样说。(4)江之南武昌诸山:黄州与武昌(今湖北鄂城)隔江相对。武昌诸山,指樊山,又名袁山。苏轼有《记樊山》,其中说:“自余所居临皋亭下,乱流而西,泊于樊山,为樊口。……循山而南,至寒溪寺,上有曲山,山顶即位坛、九曲亭,皆孙氏遗迹。”又《答秦太虚书》:“所居对岸武昌,山水佳绝。”(5)陂陁(bei tuó):不平坦。(6)浮图:梵语,亦作佛图、浮屠,塔的意思。精舍:佛寺。(7)隐蔽松枥:林木丰茂,隐蔽天地。 “枥(lì)”,同“栎”,即柞(zuò)树,落叶乔木,果实叫橡,叶子可喂柞蚕。(8)策:也是杖。杖策:谓扶杖。(9)乱流:横绝江水。(10)二三子:指若干青年儒生;语出《论语》,是孔子对他的学生们一种称呼。(11)幅巾:不著冠,但以幅巾束首。幅巾迎笑:表示苏轼与山中的年轻人关系之融洽。(12)徜徉(cháng yáng):自由往来的样子。(13)相劳:相互慰问。(14)居齐安三年:这篇文章作于公元1082年(元丰五年),苏轼已在黄州住了三年。(15)获小平:得到了一块稍微平缓的地方。小平:一作“少平”。(16)陵阜:高山。(17)林麓:泛指山中的林木。向背:向阳、背阴。(18)效:呈现。(19)有废亭焉:意思是这个地方有一座荒废的亭子。(20)百围:是说树干的粗细。千尺:是指树的高度。(21)斤:斧子一类的工具。(22)睥睨(pì nì):侧目斜视,有所打算。(23)斥:排斥,驱逐。这句是说,把这棵树从它占据之地赶了出去。(24)褰(qiān)裳:提起衣服。先之:走在前面。(25)移日:连续好几天。(26)撷(xié)林卉:摘取山林之中的花草。“卉”,草的总称。(27)适意:合乎自己的心意,表示自得其乐。(28)“方其”二句:意思是说,正当苏轼获得一种适意的乐趣时,就以为这是最愉快的享受,天下万物都不能取代这种乐趣。(29)“及其”句:意思是等到苏轼对这种乐趣享受够了,他又总是对自己满足于这种乐趣感到吃惊,觉得好笑。“厌”,满足。“洒然”,吃惊。(30)杂陈:陈列着各种各样食物。(31)要之一饱:重要的是以求吃个饱。(32)委:抛弃。腐臭:腐烂发臭。这句是说,吃饱之后,就把剩下的食物统统丢掉,让它们腐烂发臭。(33)“夫孰知”句:没有人能够知道人生乐趣是从哪里获得的,又是在哪里失掉的。也就是说,人生乐趣的得失是无常的。(34)“惟其”三句:由于得失无常,因此只能要求自己问心无愧,处世无可责备,而姑且这样地生活在人世。“姑”,姑且。“寓”,寓世,住在人世。(35)是:这,即指适意而言。
【参考译文】
  子瞻被贬到齐安(今黄冈),在长江边上建庐居住。齐安没有出名的山,而长江南岸武昌(今鄂州)的群山,高低起伏,连绵不断,山谷幽深寂静,里面有佛塔寺庙僧舍,西边的叫西山寺,东边的叫寒溪寺。它们背靠山梁,面对山沟,隐蔽在茂密的松树枥(同“栎”)树丛中,寂漠清静,与世隔绝,见不到车马的喧嚣和来人的足迹。每当风停了,太阳出来,江面波平浪静的时候,子瞻就拄着拐杖,带着美酒,乘坐渔船,横渡长江,直奔南山而来。山中有几个人,热情好客,喜游山水,听说子瞻到来,都裹着头巾,欢笑着迎上来,然后携手同行,逍遥自在地拾级而上,一直走到深山尽处,大家都筋疲力尽了,方才停下歇息,扫去落叶,坐在草地上,彼此举起酒杯,互相问候,玩到心情舒适时,竟至忘记了回去,就往往留在山上夜宿。因为过着这样惬意的生活,子瞻在齐安住了三年,都不觉得时间过得很久。
然而将往西山去时,就要从青松翠柏之间经过,走过弯弯曲曲的羊肠山路,才会见到稍微平坦的地方,游览者一定会在此休息。人们倚靠在嶙峋怪石上玩赏,躲在茂密林荫下小憩,向下可俯视滚滚大江,向上可仰望巍巍高山,旁边可扫视小溪幽谷,风云变化和树林山脚正面、反面的种种景象,都在人们身边呈现出来。平地上有一座破旧的亭子,它的遗址非常狭小,不能够坐下许多游客。亭子旁有几十棵古木,似都有百围之大、千尺之高,不能够用刀斧来砍伐。子瞻每次一到树下,就整天(无可奈何地)斜视着它们。一天,来了一阵暴风雷雨,其中一棵古木被连根拔倒,子瞻趁机将那倒下老树的地方收拾平整,亭子的地基才得以扩大。子瞻与朋友们进山看了看,相视而笑,说道:“这大概是(老天爷)想成全我们重修亭台的事情吧?”于是大家一起重修了一座新亭子。亭子建成后,西山的胜景才算完备了。子瞻对这件事极为高兴。
从前我年轻时,跟随着子瞻游览各地。遇山就登山,遇水就泛舟,子瞻都未尝不是带头提起衣服卷起裤脚走在我的前面。有不能到达的地方,子瞻就总是为这事成天不愉快。有时他一个人飘然独游,悠闲自在地在泉石上漫游,采摘着树林中的山花野草,拾取着落在山沟中的果子,从溪中舀取水来喝,看到他这样子的人往往把他当成神仙一般的人物。其实天下的乐事无穷无尽,而以使人心情畅快的事最叫人喜爱。而当他称心如意的时候,(觉得)万事万物都不能换取这种快乐;到了他兴尽的时候,又没有不感到吃惊,自我嘲笑的。好比喝酒吃饭,五花八门的菜肴摆在面前,总之是为了一饱肚腹,而吃下去后,那些事物(无论好的还是不好的食物)同样变成了腐臭的东西,有谁还会去管哪道菜对人有益,又哪道菜对人有害呢?只要心中不觉得惭愧,外面不受到人家的指责,就不妨把心思寄托在这山林之间(尽情享受它)。这就是子瞻在这里感到快乐的原因。
【简析】
本篇选自《栾城集》,作于元丰五年(1082)。时作者贬谪筠州,苏轼贬谪黄州,政治遭遇不得志,但他们都并不消沉。这篇题记便是记述苏轼重建武昌九曲亭的由来,阐发苏轼“适意为悦”的思想情趣,表现出苏轼的游乐山水中自有磊落胸怀和洒脱风度,也寄托着作者自己的人生态度。构思上,既记叙建亭的事实,又突出苏轼的思想性格。文章先从苏轼好游武昌诸山写起,指出苏轼在黄州三年“不知其久”的原因正在于武昌西山风景好,山里人也好,展现苏轼在失意中善于自得其乐,为记叙建亭作铺垫。再引出九曲亭址所在,是游西山者“至此必息”的一处胜境,而且“有废亭焉”。但长久无人治理,冷落荒废,古木盘踞,重建困难,使苏轼有心无力。然而天助人愿,一场大风雷雨刮倒一棵大树,创造重建的条件,苏轼心愿实现,九曲亭重新建成。这一建亭经过的记叙,含蓄地赞美建亭兴废利众,符合天意,而苏轼也从中获得了极大乐趣。最后具体议论苏轼所追求的乐趣是“以适意为悦”,精神上求得符合心意的满足,并不计较个人的功利得失,因而处世为人上,苏轼“无愧于中,无责于外”,从而赞扬他的光明磊落,超然洒脱。也表现出作者的坦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