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繁忙 •优雅的吴彤主任

(2011-01-13 23:43:25)
标签:

吴彤

中国

骨髓移植

b细胞

陆道培

健康

分类: 道培医院故事

    大家好!我是小弟,本应由我来讲故事,但是今天的故事我自觉讲不好,是关于我们医院移植科吴彤主任的,我觉得自己阅历太浅,心里想的事情不知怎样表达,好比一个苹果挂在枝头,而我,既便是踮起脚跟伸长双手,也难以企及。于是想到了我的师姐,她是吴彤主任的下级,体会更深,就请她来告诉你。
繁忙 •优雅----吴彤印象
    小弟把他的难处告诉我,其实,我也挺难的,也是自感笔力不够。毕业4年后,作为住院医生分到吴彤主任手下,做骨髓移植工作,当时很是忐忑。而现在,我们已经是朋友了,要是让我用最简单的两个词去形容她,那就是:繁忙•优雅。
    吴彤,北京市道培医院移植科主任,1986年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留校任职于人民医院。先是在内科的各个专科轮转,打下坚实的“大内科”的底子,之后,落脚在血液病研究所,在陆道培院士直接指导下,开始血液学的临床工作。很快,专攻骨髓移植。1996年赴美国贝塞斯达市的国立健康研究院(NIH)做博士后研究,那是世界医学界科学研究的顶尖机构之一,立题之前卫,经费之充足,竞争之激烈,成果之震撼,任何其它机构难望其项背。吴彤在心肺血液研究所潜心学习4年,主攻课题是“造血干细胞基因治疗”。导师是哈佛毕业的辛迪医生,现在是国际最权威的血液学杂志——Blood的主编。吴彤之后的成长历程,诠释出“强将手下无弱兵”的真谛!
    4年留美学习,对吴彤影响深远。严谨学风的熏陶,使本就办事认真的她更加一丝不苟。活跃的交流氛围,有如交织的强气流,使思维拓展而活跃。西方文明在吴彤身上留下些许的痕迹。
    其实,吴彤是个很“东方”的人,军人的父亲和教师的母亲,让她坚毅和耐心并存。不管多大的事,不慌张,快解决,让我们和病人先吃下一颗定心丸。在门诊,在病房,在移植舱,在电话中,她和病人交谈一定是轻声细语。什么是亲切?平等就是亲切。什么是优雅?让对方在亲切中获得理解,就是优雅。
    吴彤是优雅的。

(一)晚上8点半后给我打电话
    吴彤的时间属于病人,划分清晰。上班时间属于住院的患者,在移植层流舱会待不短的时间,问候、检查、解释、处理,一位位患者地过目。出得舱位,来到办公室,再和我们逐一讨论,制定个体化的治疗。在门诊要对已经出院的患者随访,解决眼下的问题,为咨询的患者答疑解惑。午间,给院内的大夫讲课。下班回家,晚餐后做两类事情,一是在网上搜索世界最新的专业进展和资料,为白天遇到的问题寻找解决出路,或网上回答患者的问题;二是写工作日记,备课,杂志审稿,各种学会的案头工作等。
    那么8点半之后呢?这段时间是留给已经出院的患者的。病人来自南北四方,凡出院回家,必定带走两件“宝贝”:吴彤的手机号,和一句叮嘱:可以晚上8点半后给我打电话。手机号是为了随时联系,那么为什么是8点半呢,因为这之前的时间是属于当前在院病人的。晚8点半后,时间是属于已经出院病人的。移植后回家的患者,多半都比较稳定,大事没有,但也许小事不断。遇到什么问题,请电话联系。出皮疹啦,发烧啦,咳嗽啦,或者不知道该不该减药啦,既便都挺平安,也想报告一声,等等。在电话里说明症状、化验,不用千里百里地赶到北京,依照电话,就地处理,有多方便!再说,就是没有什么情况,手里有主任的电话号码,心里就会安生。好比和主任间有一条连线,生命的连线,有了这条线,就多了一分从吴彤手里传递过来的能量,多了一分保障,多了一分坚强,心里哪能不踏实!
    这样的电话几乎每天都有,来自于患者,来自于当地的医生,来自于和病人有相似的经历,也想到北京找吴彤的人。无论是谁,都会被远方的亲切的声音感动,感动不止是因为娓娓道来的轻声细语,更因为她的倾听,她的分析,她的嘱咐,她的鼓励。
    是不是一定要晚8点半后呢?不,如果有紧急情况,就请随时来电话。家住内蒙古的阿霞,移植后挺好的,回到家里也一直平稳。只是一次“感冒”,咳嗽不止,发起高烧,呼吸也变得急促,口腔里大片的溃疡。阿霞一下子病情很重,家里人连忙把她送进当地的医院,医生一听是“骨髓移植后”,感到很棘手,他们从来没有进行过骨髓移植,如何能处理“移植后”?心里没数,无从下手。有吴彤的手机号,决定打电话,于是由医生出面,直接和吴彤对话。问清了症状,了解了检查,知道了当前用药,吴彤决定,路途遥远,先不要转北京, 对病情的分析、评估,该怎么治疗,都和远方的医生一一商量、讲解。每天的病情和治疗电话沟通,等于保持了不间断的远程会诊。终于,阿霞没有转院,就在当地转危为安。阿霞、家乡的医生和吴彤都为这样的结果欣慰。
    病人和吴彤的联系是多方位的,除了电话,传真和E-mail都行。吴彤每天都会接到各种内容的传真,化验单、药物清单、咨询信件,林林总总。每天晚上打开邮箱,一定会有几封信,大部分是肺部CT、反映皮疹或口腔溃疡的照片等影像,这些资料对评价病情很有价值,根据情况逐一回答。这么说吧,用什么方法和吴彤联系,已经不取决于吴彤,而是取决于病人。你有什么条件,什么方法快捷,什么方法准确,就选择什么方法,无论哪种方法,都能抵达吴彤手中,都会得到答复。
    有如此多方位的联系手段,完成跨越时空的链接,还有什么信息不能传达?每一个离开吴彤回家的病人都很放心,因为医生就在他们身边。
    什么时间休息呢,要到午夜12点多了。吴彤很累,很忙,她说,病人是以命相托,哪能有半点松懈!
    有一种感动让人泪流满面,有一种感动让人心灵震撼,有一种感动让人无言以对,有一种感动让人温柔似水,吴彤的感动是让我的心灵得以净化。在我的生命中,能让我心灵净化的只有西藏的雪山,和我的老师吴彤。
    繁忙而优雅的吴彤,请您保重!

(二)阿拉伯长袍
    2007年11月,吴彤主任飞往中东,参加由沙特阿拉伯主办的“国际骨髓移植大会”。全世界最主要的一些骨髓移植中心,包括美国、欧洲、亚洲许多国家的代表参会,主要是交流各国移植状况,取长补短。
    吴彤受陆道培院士之托,乘机西行,十几个小时后,降落在沙漠中的城市——沙特首都利雅得。
    下了飞机,进驻酒店,会务组立即给每位女代表配发了一套特殊的必备品——黑色的“阿拉伯长袍”和一块黑头巾。要求除在大会会场,各国女代表在其它场合一律要“全副武装”。参加过多次国际会议的吴彤,拿到这种装备也是第一次,只能入乡随俗了。这是对阿拉伯民族的尊重。
    到会场才发现,参会代表有两千余人,吴彤竞是中国大陆唯一的代表,而且被邀请在大会做专题发言。2007年11月15日下午2点,吴彤代表中国走上讲台,报告的题目是“中国的移植”。语调温婉、坚定,内容丰富、清晰。介绍了中国大陆的骨髓移植现状和中华骨髓库的发展,令与会代表们惊讶不已的,不仅是中国移植的例数之多,增长之快,更让他们折服的是,我们移植的难度,即我们所开展的几乎占移植总数一半的“单倍型移植”。什么是“单倍型移植”?简单说就是,如果在骨髓库找不到配型相合的供者,只能在父子、母子间这些虽有血缘关系,但是遗传基因只有一半相合——“单倍型相合”的亲人之间移植,架起一条生命链条。这种“半相合”比起“全相合”,要增加难度,因为要克服因“不全相合”带来的机体免疫屏障的层层障碍,既要保障新的供者细胞成功植入,又要尽量避免病人与供者细胞之间的相互“斗争”,还要尽可能减少复发,就是说,要在重重矛盾中,找到一个平衡点,找到一条出路,牵着病人的手,在充满矛盾的路上走过,到达我们渴求的终点。您可能会问,为什么会议代表们对“单倍型移植”那么感兴趣,那么惊讶呢?是效果!我们“单倍型移植”的效果比欧美等世界先进国家要好许多,中国已经站在世界“单倍型移植”的前列。就是说,如果患者没有相合的供者,不用怕,还有父母子女互为后盾,生命依然可以延续。“供者难寻”将不再成为造血干细胞移植的障碍。这种突破之所以了不起,就在于我们让因为没有“全相合供者”本已绝望的患者,获得重生的希望!那么,纵观全世界,为什么独有我们的效果最好?是我们的设备先进吗?不是。是我们在用心去移植,是用医生的滴滴心血,浇灌着病人植入的细胞。把移植前和移植后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工程,环环相扣,重重比量、细细推敲,步步落实。我们的大夫能在第一时间知道病人的一切变化,会在第一时间落实最恰当的处理。这样的“第一”,自然带来世界第一的效果。
    吴彤是自信的,因为每个数据都了然于胸,每个细节都曾从指尖流过。
    吴彤是沉静的,因为在她的声音背后,是胜于雄辩的事实。
    刚刚走下讲台,南非的代表就走上前,他们正要开展首例“单倍型”移植,谁是供者举棋不定,请“中国”帮助定度吧。有那么多代表要求交流、要求提问,好吧,不必客气,咱们可以会下交谈!
    2007年,吴彤5次走上国际学术会议的讲台,向世界传递来自中国的声音。
(三) 天上掉下个宝弟弟
    有道是,遇到一位久违或让你心里惊喜的人,会说,天上掉下个林妹妹。一天,吴彤没有接到林妹妹,却接到一位“宝弟弟”。
    说他是宝弟弟,因为他给吴彤带来的惊喜不亚于林妹妹。
    宝弟弟今年29岁,在IT业工作。一点招呼没打,带着他的新婚妻子——一位护士,来看望吴彤。他们可是20年没见面了。弟弟已经从9岁的少年,长成了大小伙子。变化之大,吴彤不认识了。但是宝弟弟认识吴彤姐姐!四目相望,惊讶、喜悦,一时都不知道说什么好。
    认识宝弟弟是在20年前的1988年,吴彤刚刚从事骨髓移植工作。宝弟弟前来就医,宝弟弟得的是世间少有的疾病,“先天性B细胞缺乏症”,生下来就没有B细胞。什么是B细胞?B细胞是淋巴细胞中的一种,在身体专司免疫工作,惟有它们能产生免疫球蛋白,是身体抵御病原入侵的重要防线。没有B细胞,就没有免疫球蛋白。不幸的是,和他患有同样疾病的哥哥,已经被感染夺去了生命。宝弟弟真的很幸运,幸运在他进行了骨髓移植,第一次全相合的供者移植没有成功,不怕,继续坚持,进行第二次移植,感谢陆道培院士的团队,感谢主管的吴彤大夫,移植成功了,新的骨髓干细胞在宝弟弟身体扎根,外来的B细胞成为自身血液大家庭的一员,运转着,工作着,机体有了充足的免疫球蛋白,建立了巩固的御敌防线,从此告别“脆弱”。这次来到道培医院,一是复查,二是看望。复查结果令人满意,全部正常。看望的结果是喜出望外,彼此都很健康。
    通过两次异基因骨髓移植,治愈了先天性B细胞缺乏症,这是全国第一例,用骨髓移植治疗这种病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
    重生的宝弟弟突然站到吴彤面前,他那么健康、阳光,吴彤的心情难以言表。这不就是天上掉下个宝弟弟!
    天上不止掉下一个宝弟弟,还有宝弟弟?是的,还有宝弟弟。外省电视台节目主持人得了白血病,在当地进行了自体骨髓移植,不幸的是,移植后很快复发。当初知道患了白血病,已经是晴天霹雳,化疗缓解后心情有所好转,满以为自体骨髓移植能平安一生,没有想到复发了,一下子又落到谷底。这一上一下天上地下的巨大打击,让宝弟弟心力憔悴。无奈间听朋友介绍了吴彤大夫,那就来北京试一试。供者是他的“半相合”的弟弟。 “半相合移植”的技术和吴彤的耐心,挽救了主持人,移植后快2年了,他生活得很好,重返岗位。在死亡边行走一遭,让他对生命有了旁人无法感知的领悟,谢谢,吴大夫。不用谢,祝你重返社会,大有作为!
    还有宝弟弟吗?还有!这位弟弟有点小,只有5岁。2007年弟弟很不幸,得了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急淋),不是一般的急淋,而是“最恶”的一种的急淋,就是伴有“Ph”染色体的急淋。没有这种染色体的儿童患者,80%可通过化疗治愈,有“Ph”染色体,情况大不一样了,唯移植不能挽救。孩子有条件去了美国化疗然后移植,一位在美国的60岁的华裔奶奶成为她的供者,移植成功。回国后还需要不断随访,不断调整药物,处理随时出现的一些问题。美国的医生告诉他,中国北京有一位世界顶级的移植专家,陆道培院士,你可以去找他。陆院士见了他,了解了情况,交给了吴彤,也交待了嘱咐,从此吴彤就多了一位随访的病人,她除了门诊随访这位小宝弟弟还将随访结果与弟弟的美国医生沟通、交流,我院的检验中心还特地为此提供了英文检测报告。现在弟弟很好,融合基因检测为零,一切都很顺利。这是一种信任的传递,弟弟跨海跨洋地从中国到美国,又从美国回中国。信任从美国传到北京,从陆院士传到吴彤,从吴彤又传到弟弟、他的全家和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医生。
    愿弟弟活泼、健康,和所有的孩子一样,度过童年,虽有成长的烦恼,终也长大成人。
    写到这里,相信您已经对吴彤有所了解,她是我的老师,是让我仰视的老师。您是不是也有同样的印象:繁忙•优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