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福安特色汤菜

标签:
转载 |
在福安冬春季节,总有一种特色的菜汤。福安人称其为‘Gi Cai Toung’。(福安方言音译)其实在闽东此菜汤甚是流行,只截取福安为谈。
可以说是传统的福安人最喜欢吃的一道家常菜之一了,口感滑利,好下饭。福安传统gi cai煮汤方法相当古旧,延续至今,一点创新也没有。要将gi cai熬烂,熬烂好后,在锅里加水加调料煮汤。汤的配料中一定会用到姜头、有时辅之家酿米酒(如晓阳,周宁,寿宁等地的老酒),还有就是加点虾米。此为清汤型。
另也有的加入福安地道的线面(若是穆阳苏堤的那就更美味了),这样煮出来的“gi cai汤”香香的,营养丰富。此为汤面型。
再有就是在清汤的基础上加入已调好的番薯粉,名曰‘Gi Cai Go Toung'。此汤口感顺滑,颜色翠绿。
菜品百科
冬苋菜,又名冬寒菜、冬葵,是一种古老的植物,在《乐府诗集》的《十五从军征》中,就有“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的诗句。此诗中的“葵”即为“冬葵”,在诗经、古农书《齐民要术》中都有记载,叶片颜色深绿,形如猪耳,大且圆,有些微毛,但入口并不粗涩。多用来做汤,连汤色都是绿绿的,吃到嘴里滑滑的,没有丝毫的怪味,在元代曾名盛一时,王祯的《农书》称它为“百菜之王”。时至今日,竟然成了一种少见蔬菜。
冬寒菜别名冬苋菜、马蹄莱、冬葵、滑菜、滑肠菜等,是锦葵科锦葵属二年生或一年生草本植物。冬寒菜以幼苗或嫩茎叶供食,营养丰富,可炒食、做汤,柔滑叶美、清香。其食用期由幼苗开始直至开花初期,冬寒菜是一种供应期较长的绿叶蔬菜,因其生长期长,产量不高,—般多只在地边或零星地栽培,而很少用菜地做大面积种植。
冬寒菜每百克嫩茎叶含水分90 克,蛋白质3.1 克,脂肪0.5 克, 碳水化合物3.4 克,钙315 毫克,磷56 毫克,铁2.2 毫克,胡萝卜素8.98 毫克,维生素已0.13 毫克,B20.3 毫克,尼克酸2 毫克,维生素C55 毫克。
冬寒菜性味甘寒,具有清热、舒水、滑肠的功效。治肺热咳嗽,热毒下痢、黄疽、二便不通、丹毒等病症,脾虚肠滑者忌食,孕妇慎食。
冬寒菜只能在春季和秋季栽培。春播品质优,秋播品质差。因耐热力弱,夏季 冬寒菜播种常自行“化苗”死去,故夏季不宜栽培。冬季也不能生产。
《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载:“蕲春县,汉置。以水限多蕲菜为名。”蕲菜,《辞海》释着冬葵。据吴其的《植物名实图考》卷之三。冬葵(条)解释:“冬葵……江西叫蕲菜。”
报章文献
“葵”是现今的什么蔬菜?
金羊网周肇基(华南农业大学)
贵报7月17日晚会刊登文章提出古诗“青青园中葵……”中的“葵”是现今的什么蔬菜?我认为这个“葵”是锦葵科锦葵属植物冬葵,学名MalvaverticillataLo,它是我国古代一种十分重要的蔬菜和本草药物,古籍多有记载。
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豳风·七月》已载有“七月亨葵及菽”的诗句。这证明西周至春秋时期,我们生活在黄河流域地区的先民们已经以葵为蔬了。而有趣的是,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说:“葵今人呼为滑菜,言其性也。古者葵为百菜之主,今不复食之,故移入此。”(即李时珍把葵从此前农书,本草书里列入蔬部的位置,变为列入草部。这是李时珍的见闻所限,与实际情况不符。)后来受到吴其?(清代植物学家)的批评。吴其?在《植物名实图考》中说:“冬葵本经上品,为百菜之主,江西、湖南皆种之,湖南亦呼为葵菜,亦曰冬寒菜。江西呼蕲菜。葵、蕲一声之转,志书中亦多载之。李时珍谓今人不复食,殊误。湘南节署东偏为又一村,有菜圃焉。余课丁种葵两三区,终岁取足。”
吴其以自己亲历亲为的事实,批判李时珍所云“今人不复食,殊误。”有力地证明了直到清间,赣、湘等地民间仍以葵以蔬。不仅在当地种,有人还邮寄到蓟门(今北京东面)去种。而据笔者调查访问所知,直至今天,冬葵在湖南、江西、四川省民间仍有栽种的。
葵作为蔬菜风味如何呢?
冬葵是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高数十厘米。全株被星状柔毛,茎直立多分枝。叶圆肾形或近圆形,基部心形,边缘有不规则锯齿,主脉5—7条。花数朵簇生于叶腑,花瓣5枚,三角状倒卵形,先端近平截,雄蕊联合成短柱状。 bbs.sx128.com; b6 t$ i* k( M
冬葵的茎叶除了含有一般蔬菜所有的丰富的各种维生素、矿物质、蛋白质、胡萝卜素、碳水化合物、脂肪、纤维素而外,还含有其特有的粘液质,使其具有“甘、寒、滑、无毒”的性味,从而具有“清热、行水、滑肠、治肺热咳嗽,热毒下痢,黄疸,二便不通,丹毒,金疮”的治疗功能。 % N; G9 x1 F* e( p7 w
大约在唐宋以后,其他蔬菜的兴起,各地对葵的载种有所减少,但是作为一种古老蔬菜和本草,冬葵并未完全被其它蔬菜、本草所取代。
冬葵生性强健,“不拘肥瘠地皆有之”,特别是现今不少地区蔬菜长期施用化肥农药,造成病虫害的抗药性增加,生态环境的变劣,在这种情况下重新提倡多种历史上曾经起过重要贡献的农作物,这也是我们充分利用祖国富饶的植物资源的一种有力措施。至于葵作为蔬菜,风味如何呢?唐代白居易的《烹葵》诗中有云:“绿英滑且肥。”宋代著名学者苏颂著也说:“葵处处有之,苗叶作菜茹,更甘美。”可见一斑。
正像世间许多植物在不同地区会有不同的俗名一样,葵亦有诸多别称,如冬葵(《神农本草经》、《本草经集注》)、冬葵菜(《救荒本草》)、滑菜(《本草纲目》)、卫足(《群芳谱》)、滑肠菜(《宁都州志》)、冬寒菜(《植物名志图考》)、蕲菜(《医林纂要》)等。
对贵版7月23日小鱼“古诗中的‘葵’是芹菜”的提法,本人不敢认同。《辞海》里既有冬葵条,又有冬寒菜条,还有蕲菜条。说得很清楚,三者同为一物即学名MalvaverticillataLo,蕲菜虽是冬寒菜、冬葵的别称,但蕲菜不是芹菜(Apiuingraveo—Lens,又称芹、药芹、蒲芹。属于伞形科植物,原产地中海沿岸)。芹与蕲菜、冬寒菜、冬葵形状,分类、属性相差极大。不要混淆。在《中药大辞典》上冬葵条列出的别名计有冬葵菜、滑菜、卫足、蕲菜、滑肠菜、冬寒菜、冬苋菜等。足证系同一物。
后一篇:[转载]福安年货食品之——炒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