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不时地参加各种升学宴,最初是考试后没有公布分数时,考生抱着必走的心态,管它多少分,反正肯定是不再复读了。
接着是分数出来后,有过一本线的,当然开心,但这样的学生数量不是很多,过了二本线的心里感觉也还不错,反正觉得上个本科是没有太大的问题了,于是不管能否被录取,也开始庆祝了。
之后,就到了录取通知发放的阶段,之前认为可以考上一所心中理想的学校的考生,居然有相当一部分没有被第一志愿录取,转而期待平行志愿或征集志愿。
如果单从分数上看有些考生还真的不算少,却因为第一志愿选择失误,从而耽误了进入理想的学校,当档案被第一轮筛选过后,那么只能用高分选取那些没有被录满的学校,当然,专业是有什么算什么,不是依自己的想法而来的,这就让人心里有些不舒服。
但是,也有一部分人过了本科线,无论平行志愿或者征集志愿都没有成功,分数虽不算高,但毕竟在本科线以上,这时的心里应该是五味杂陈,无奈只能选择高职或者复读,高职对于高考的学生而言总有一种低人一等的感觉,何况又过了本科线,心里确实不甘;复读,可不是说说而已,那种压力想想都可怕。
当分数刚刚出来时好象并没有觉得怎样,可是当第一志愿录取后,那些因报考失误的考生可能就会以微小的差距从较好的院校里掉到自己并不喜欢的院校或专业,所以常听一种这样的调侃:考的好,不如报得好,不知道有没有一点道理。
北京理工是一所重点学校,一个熟人的儿子当年仅以超过投档三分的成绩进入了这所学校,毕业后又读了清华的研究生,后又赴美留学,如果当初他上的不是这所学校,可能就不会有后来的机遇,而当年他的入学分数仅仅超过三分达到入学标准真的是很幸运的一次报考。
这是高考中比较成功的报考志愿的例子,但是这样的例子毕竟不多,很多时候,机会就是那么不可思议地错过了,本来已经拥有了上某些院校的能力,却失去了应该抓住的机会,确实有些令人懊恼,但是,也不能完全把希望寄托在高考所考取的学校上,因为所念的学校与后来的实践还有很大的差距,并不是一考定终身,这样的想法显然是太主观。
最近经常遇到这样有些灰心的家长和考生,因为失去眼前的机会而沮丧,其实,完全没有必要,现在与未来之间有着许多未知的变数,努力是唯一可以改变命运的办法。或许将来的某一天,你会发现当年认为的理想在未来并没有想象得那么美好,而眼前可以抓住的才是最真实可靠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