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禅入墨』飞将军李广传奇又遗憾的人生
有一首唐诗是现在许多人都耳熟能详的,它就是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首诗不仅脍炙人口,每当读起它,那种边塞气势磅礴的场景也会在眼前浮现。
诗中所提到的龙城是指匈奴圣地,而飞将则指威名赫赫的飞将军李广。这首诗有很深沉的历史感,场面辽阔,在字里行间里充满了强烈的爱国精神和豪迈的英雄气概。
那么,为什么每每提到边塞,提到历史上就不得不让人想起这位西汉的大将军呢?而他除了威名远扬,也曾抱憾终生,这是当年以及后人无不为之感叹的。
李广,陇西郡成纪县人,祖上曾做过秦朝的将军,李广家世代传习射箭之术,相传李广射箭术之高超令许多人叹服,为此另一位诗人很好的描写了这一场景: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说的是汉武帝时,李广为右北平郡太守。 一日,李广狩猎回来,路过虎头石村,已是夜幕时分,月色朦胧。突然发现草丛中有一黑影,形如虎, 似动非动。李广拉弓搭箭,只听“嗖”的一声,正中猎物,策马上前察看,原来所射并非一虎,而是虎形巨石。镞已入石。
汉文帝时期,匈奴大举入侵,李广以良家子弟参军抗击匈奴,因为李广善于骑射的特长,对匈奴作战很好地发挥了他的长项,每次战役他都以斩杀敌人众多而受皇帝赞赏,被任命为汉中郎,年俸八百石。
文帝去世,景帝即位,这个时期发生了吴楚七国叛乱,李广奉命随太尉周亚夫反击叛军,由于他表现出色,深得梁孝王的赞赏,并且把一枚将军印授给他。年轻的李广并没有想太多,高兴地接受了,这个无意之举,成为李广人生的一个转折。
其实李广当时并不清楚景帝对于这个同母的弟弟梁孝王心里已有戒备,景帝即位后,他的母亲窦太后极力想让他将来把皇位传给弟弟梁孝王,而景弟却不这么想,因此在景帝与梁孝王之间产生了一种微妙的关系。但李广怎能知道这些机密的事情呢?
所以当李广得到了梁孝王的赏赐,皇帝就把李广认为与梁孝王的关系更为密切,回朝后,因这件事朝廷再没有对他进行封赏,并且把他调任上谷太守。这个地方每天都有匈奴来袭扰,所以每天李广都处于与匈奴交战的状态,后来李广一直转任于边境各郡的太守,没有得到升迁,却时时面临抵御匈奴骚扰。
边防要地,环境恶劣,条件极差,得不到皇帝的重用,但李广却认真地与官兵在一起为汉朝的江山尽自己的能力,因为他骁勇善战,给匈奴人留下了一个飞将军的印象,就象多年后人们对于他的怀念一样,只要有这样的将军在边疆驻守,匈奴人就无法越过他的防线。
景帝去世,汉武帝即位,这时的李广早已成了威震四方的名将,他也终于被皇帝想起调回了都城,此时的他已人过中年。
汉武帝相比于他的父亲与祖父,在对待匈奴的问题上更喜欢主动出击,于是李广又有了打击匈奴的机会,没想到,李广这次的时运很差,他遇到了数倍于己的匈奴兵,李广竟然被生擒活捉了。李广在被匈奴兵押解的时候,瞅准了机会抢了匈奴人的马,逃了回来,结果被判为斩首,最后用钱物买回了性命,削职为民。
几年后,匈奴人再次来犯,李广被汉武帝想起,被任命为右北平太守,因为多年的威名,匈奴人每提到李广的名字都会望而却步。但在李广看来,自己从年轻时起就与匈奴作战,大小战役也打过七十多次,却始终没有一个很好的证明,达到自己的想法,因为他一直没有达到封侯的目标。
那一次,当卫青与霍去病高调出击匈奴时,李广也坚决要求随军出征,但因他的年龄较大,又因以前的战例,皇帝私下里告诉带兵的大将军卫青不要让李广与单于正面交战,实际上是对李广的不信任,以致于对整个战事不利。
结果李广不仅没有遇到与匈奴作战的机会,还迷了路,贻误了军机,李广在心里上无法接受大将军卫青把自己高开下面与匈奴交战的任务,因为这是他主动要求参战的原因,但军命不可违,结果又一次一事无成还要接受讯问,这让他的内心很难接受,于是他在把所有过错承担过来后,拔剑自刎,从此一代名次就此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