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阴留痕』官逼民反从而成就霸业的朱元璋
历史上的开国皇帝都有着一种常人不具备的胆识和勇气,不仅有勇有谋还要有一往无前的毅力,因为推翻一个旧的王朝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 ,不仅能够享受成功也要承受失败甚至是杀头的危险,因此许多人可以成为太平盛世的将军 ,却无法做一个开创基业的人,而那些最后真的成为历史上被后人仰慕的创建者,其实最初也并不清楚自己原来还拥有这样的能力。
唐高祖李渊,在成为皇帝之前不仅是隋朝统治者重用的官员还是皇帝的外戚,可以说即使后来不当皇帝,人家也是个有钱有势的官宦之家,手握重兵,掌握实权;宋太祖赵匡胤夺得大宋江山时更是轻松,不费一兵一卒兵不血刃就拿下后周,原因是当时宋太祖赵匡胤担任的是后周的殿前都点检,不仅掌握兵权,也掌握着国家的命脉,因为当时后周的小皇帝才几岁,而老皇帝临死前是把整个江山托付给赵匡胤的,于是赵匡胤就变后周为大宋。这是相对有些基础的开国皇帝,但更多的是些历尽艰难,终成帝业的人物,如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
朱元璋不具备其他开国皇帝的任何优势,甚至以他当时的情况说他连普通百性都不如也有过之而无不及,别说是当皇帝就是做一个能够吃饱饭,有衣穿,有父母的普通人就是他当时最大的愿望了,可是,这些对于他来说,也只能是做做梦,空想一下而已。哪会想到多年以后他还会成为一言九鼎万人之上的皇帝呢?
朱元璋生于蒙古人统治中国时的元朝,自朱元璋那辈往前算,不知道多少辈都是农民,到了朱元璋父亲那一辈时可以说已经是赤贫了,他们没有自己的土地,靠给地主种地养活一家几口的生活,朱元璋从小就给地主家放牛,一直到十六岁,在当时,如果上不起学,也当不了官的人是没有名字的,因此朱元璋家的老少几辈都没有一个可以记载的名字,而朱元璋的名字也是在后来造反后才取的,由此,朱元璋家的状况可见一斑。
但即使这样的日子也没有过多久,就在朱元璋十七岁那年,他的父亲,大哥,侄子,母亲先后饿死,甚至死后别说棺材就是连块埋葬的地方都没有,之后,为了不被饿死,朱元璋出家当了和尚,在那里干些粗重的活来维持生活,但即使这样的日子也没有过几天,和尚也被遣散到各地讨饭,在这过程中朱元璋受尽了白眼,欺凌和侮辱,但也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
据史料记载,自蒙古统治整个中国开始,这个马背上的民族就从来没把他统治下的老百姓当成是人,他们甚至时常考虑把他们杀掉,然后把这些土地当成牧场,因此他们从来不关心百姓的疾苦,也没有想过为百姓创造有利于生活的条件,相反却变着花的征收各种苛捐杂税,只要能想到的科目都要征收,如过节要交“过节钱”,打官司的要交“公事钱”,干活的要交“常例钱”,即使什么事没做也要交“撒花钱”,可以说,到了这时候,元朝的统治已经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这些日复一日造成的积重难返已经使百姓苦不堪言。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黄河泛滥的大灾难又降临到百姓的头上,当无数的百姓在饥寒交迫中被逼着修黄河还要遭受元朝官员的打骂与层层盘剥,于是掀起了起义的浪潮,就在这时朱元璋接到一个儿时的伙伴邀请他参加起义的信函,原来并没有下决心参加起义的他,这时也被周围的人怀疑与起义军有瓜葛,即使不参加,也即将面临杀头之罪。
就这样,本来是为了活命,为了有一口饭吃,为了能跟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在一起过一点普通百姓的日子的朱元璋,这时却不得不踏上造反的道路,可以说,他最后能够下决心走上这条不归路也是由于元的残酷统治以及腐败透顶的现实所逼迫的,于是在1368年就有了大明王朝的建立,这就是朱元璋所创立的新政权,从而取代了那个日益腐朽没落的元朝,但回头梳理一下朱元璋所走过的路,完全是一种偶然,其实,也是一种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