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次答疑:诗歌鉴赏之结构章法
(2020-02-17 13:02:43)我们最近的学习都是围绕《古代诗歌六十练》展开的。在批改作业和答疑的过程中发现同学们在诗歌鉴赏过程中,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我在这里先把我们最近的诗歌篇章结构的一些重要内容和同学们提问和答题过程中提问频率较高的一些问题再简单提一下。事例尽量选用熟悉的,也选用一些有代表性的问题,跟大家一起回顾这几节课的内容。同时将这些内容放在表达技巧这个整体的范畴去落实。由于今天整理的内容过多,一篇博文会过长,就分两次发,希望同学们下载耐心看完。可以分几次去落实。
“表达技巧”是个广义综合概念,他是指使诗歌形象更鲜明、语言更凝练、意境更含蓄蕴藉、诗歌的表现力更强的所有方法。
“表达技巧”主要包括四方面内容:表达方式
诗歌的结构技巧
1、物与情的关系
3、如何体现主旨
1.
2.伏笔是为下文行文所作的准备,有时和照应结合起来使用。有些诗歌开头的写景或叙事就是为下文抒情或议论埋下的伏笔。
3.照应在古典诗歌中的运用可分为三类,即首尾照应、扣题照应、伏笔照应。
战乱频繁,诗人与兄弟离散,只能寄诗表达思念之情。凄凉萧瑟的边地秋色更衬托出诗人悲凉的心情。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
此词共分两阕,下阕照应上阕。“心在天山”与“当年”句相应;“身老沧州”与“关河梦”句相应,目的在于构成对照,抒发词人心酸遗恨的苍凉心情。
4.卒章显志作为一种结构方式,是指诗人往往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
唐代杰出的现实主义大诗人白居易在《新乐府序》中说,诗歌要“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
5.所谓“以景结情” 就是指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基础上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
6.铺垫:铺垫是指在情节发生前的交代、暗示。
这首诗 第一句是在写景,描绘了一幅雨后东坡的月夜图,创造了一种清静自然的幽雅氛围,表现了作者宁静的心情,为下面的抒情作了铺垫。
7 重章叠句:指上下句或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表现手法。
上片写的是年轻时候无所事事,无病呻吟的“闲愁”,下片写的是而今关怀国事报国无门的“哀愁”。上下两片采用了重章叠句的结构形式,在反复咏唱中,既使语言具有音乐美,又在内容上形成鲜明对比。
结构思路题的常见提问方式:
思 考 方 向
梳理感情脉络:喜、怒、哀、乐等情感的变化历程。
梳理写作思路:时间、空间(远近高低)、地点、景物先后、虚实等逻辑思路。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秋阴时作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影③。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注】①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
浙江杭州)人。②寒声: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③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
答题的基本格式①确定结构思路;②结合诗句解说;③表达效果(情感、主旨)。
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逐舟行。
注:①泛菊:饮菊花酒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2、注意句子的位置(开头写景),与下文的关系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确:山多大石。
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3分)
3、注意句子的位置(开头议论),句意与下文的关系
4、注意句子的位置(开头写景),与下文的关系
再次强调
结构思路题的常见提问方式:
①“结构特点”、“线索”、“思路”、“结构作用”;
②“开篇特点”、“脉络”、“几个阶段(时期)” ;
③“结合全诗”、“在整首诗中”。
思 考 方 向
梳理感情脉络:喜、怒、哀、乐等情感的变化历程。
梳理写作思路:时间、空间(远近高低)、地点、景物先后、虚实等逻辑思路。
l
修辞手法:比喻、对比、比拟、对偶、借代、夸张、互文、双关、反问、设问、反复反语、引用。
表现手法:想象、联想、对照、衬托、渲染、 烘托、用典、赋比兴、象征、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借古抒怀、借古讽今、托物言志、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等。
艺术构思:首尾照应、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点面结合、承上启下、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
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议论
描写:动静、虚实 侧面烘托、细节描写、白描、乐景衬哀情。
抒情: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
提问方式:
1、该句(主要)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直接提问
2、该句联诗是如何描写景(表达情)的?
3、请从表达技巧方面(表现手法、结构方面、情和景的角度)赏析……句(联)
4、某句历来为人所称道,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解答思维指导:
(1)看有没有用修辞。
(2)看在表达方式上(描写方式、抒情方式)有什么特色。
(3)看有没有用特别的表现手法。
(4)看结构上有无特点。
头脑中有了这几方面的轮廓,就可以逐一对照诗句加以审视。
总结解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表达技巧(表现手法)。
2、结合诗句内容解释怎么用的这种手法,体现在哪,点出此种手法的特点和作用(效果)。
3、这种手法如何有效地传达出诗人某种的感情或(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村行
(宋)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1)此诗中间两联的写景用了多种手法,请简要分析。(4分)
(1)此联写景运用了拟人、动静结合、高低错落、色彩映衬等多种表现手法。
(2)“万壑有声”“数峰无语”,有声有静,高低有致将千山万壑写活了;另外“胭脂”和“白雪” 色彩映衬,绚烂多彩。
(3)这一联作者从视觉、听觉、嗅觉等方面写出了深秋山村原野的迷人景色,营造了绚丽多彩富有诗意的意境。
2.【2010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1)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4分)
答:三、四句用了对写(曲笔或移笔与对方)的手法。紧扣诗句解释此手法。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友人(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的更为深远。手法的表达效果(意境或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