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家风》读书笔记

(2018-11-13 18:22:28)
《家风》读书笔记
作者:曾仕强
整理人:叮当(qq 1371214612)


五常指,君臣有义,父子有亲,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中庸“尽人事以听天命”,凡事你要尽量去做,最后结果怎么样?是老天决定的。


口头上不认输,内心却要反省自己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这个叫做一阴一阳,你口头上认输,兵败如山倒,全完了。但你心里一定要调整,要时刻提醒自己,如果我再这样下去,我会把自己短短的一生都耽误掉。我们常说识时务者为俊杰,但是这句话很容易让你变成小人。所以你要告诉自己,我要调整,但是我只能够随机应变,绝不可以投机取巧,凡是对品德有伤害的,我宁可不要,我要坚持提高品德修养,要想办法让自己更圆通一点,来配合这个时代的需求,这样就对了。


一个人懂得隐藏自己的聪明,才叫真聪明,正所谓真人不露相,露相非真人。


要告诉自己的孩子,不要事事只想着争第一。要懂得保留自己的实力,不要被人家一眼就看穿,这才是标准的中国人。


我们父母要仁慈,但不是宠爱,尤其不可以溺爱你,想害死你小孩,你就溺爱他,你就把他捧得天高,他将来就摔得非常重。


一个欲望满足了,会产生更多的欲望,一个欲望满足了,给了我们短短几分钟的愉悦感觉,但是后面的痛苦却是无穷无尽的。


人生短暂欲望无边而痛苦往往源自欲望的不断膨胀欲望,不加克制,不但有爱人的健康发展,甚至还可能使人走向犯罪的道路。


《大学》里说: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致知其实是在讲《大学》里面止于至善的那个纸,就是说我们把物欲尽量的减少减少,到最后我们就知道止。止是停止的止,但在此处并不解释为停止,而是适可而止。所谓止于至善,不是说做最好的,而是做更合理的,因此格物致知是指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欲望,但我们要把欲望控制在适可而止的范围内,不要过分,你要想这个适合我们家吗?会不会增加妈妈的负担?会不会让爸爸很伤脑筋,现在这个时间提出这样的要求合适吗?这才叫自知,自知就是说我知道在这种情况之下,我可以讲什么样的话,我可以做什么样的事情,然后才有办法成一,否则你连诚意是什么都搞不清楚,怎么能诚意呢?


一个人内在的德智修养,会直接影响其外在的各种行为,因此人要懂得修身,懂得追求合理,凡事适可而止,不去自欺其人。


齐,需要夫妻互动。我们同甘共苦,我们不羡慕别人,我们不跟别人比,别人怎么说我们是他们的事情,我们走自己的路就好。


家风说简单点儿就是规矩。


孔子说听其言还不够,还要观其行,他是不是真的做到了这个比较重要,光嘴上会讲,往往不可信。


《易经》里面有一句话叫做“不可为典要”,意思就是说不能把经典当成不变的东西,要根据现实情况做调整,唯变所适,不是单纯的变,而是重在适时调整。


中国人一定要说,我的意思跟你完全相同,不过有这么一点不同,这样对方才听得进去。


记住:事缓则圆。


《大学》里说,“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中国人孝敬父母分为三个等级,第一个等级叫做大孝尊亲。第二个等级叫做中孝弗辱。第三个等级叫做其下能养。


父不慈,子不孝,君不嫌,臣不忠,这些都是相对的。


人生到处都是有限制,我们现在口口声声讲我是个好爸爸或者我是位完美的妈妈,这都是很奇怪的。远的不说,就近与你邻居家的爸爸妈妈比较一下,你都会发现自己很多都是做不到或者不够的。


思想僵化的人,动不动就讲要孝顺,怎么能叫孝顺呢?父母的话有道理你才要顺从父母的话,没有道理你也顺从,岂不是反而害了他们吗?


孩子从小要管的严一点,你从小就放纵他,以后再想把他约束住很难,如果你从小就能够约束他,随着他长大,要给他宽松一点的空间,他就会觉得很自由,这叫家风。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我曾经遇到过这样一个家庭,那家的孩子才五六岁,可他居然跟他的爸爸说:“爸爸我今天做错事情了,可是我不知道我错在哪里,你能不能告诉我?”我问他的爸爸:“你是怎么把孩子教的这么成功的?一般小孩都是哭闹,跟你没完没了,你家小孩怎么会说出这种成熟的话呢?”他说:“这是我们无意中教出来的。”我说:“那太好了,你是祖上有德,你把过程讲给我听听。”他说他们夫妻两个个性都很强,经常吵架,有了小孩儿以后,他们就坐在一起商量说以后他们不能再吵架了,再吵架对孩子不好。他说他当时只有一个想法,就是小孩子在妈妈的肚子里,如果妈妈常常生气,胎教一定不好。他的想法很单纯,只是想到了这件事情而已,所以他就跟他的太太讲:“我们最好不要吵架,让孩子很平和的成长。我们养成好习惯,将来孩子长大了就不会受累。”他们夫妻俩就这一点达成了一致,可是夫妻天天在一起生活,还是难免会吵架,于是他们就利用周末两个人什么事都不做,就坐在家里好好的谈,谈他们两个人为什么会吵架,谈到最后结果很神奇,他说就是因为他们中的一个人做错事情了,另一个人说他错,他不服气就恼羞成怒就蛮不讲理,所以就生气了。

中国人反应很快,任何事做错了他心里都有数,他知道自己错了,可是别人一批评他他就死不认错,给自己找各种理由,这就叫做吝。上面一个文,下面一个口就叫吝,意思是嘴巴找很多理由来掩饰过错,因此我们必须要逆向思维,当你做错了要先说我错了,我错在哪里,你告诉我,这样一来,对方说出你的过错,你就不会觉得被指责了,而是会认为是你请他说的,这样你才能心平气和地接受。

上面提到的那位爸爸说,没有想到他们夫妻之间有了这个习惯以后,居然会影响到孩子,孩子在无形当中也学会了,也不再哭闹了。如果孩子不小心摔坏了玩具,他会说:“我把玩具摔坏了,我一定有错,但是我错在哪里呢?我怎么才能不摔坏它?”可见任何事情我们都要冷静的,心平气和的把根本原因找出来,这样一来所有的坏习惯都会在一夜之间被改过来。


要告诉孩子现在受委屈,现在穷困,现在忍耐有什么了不起?后面海阔天空比较重要。


把无形的好习惯养成,它自然会带动有形的好习惯,这叫做以虚控实,这也是老子所讲的有无相生。要注意,这里面无是根本,有是从无里面生发出来的。


人活着就必须要生活,生活会有一套习惯这个习惯是由生活技能慢慢养成的。


网上的、短信中、微信中的信息都是断章取义,片面的信息,根本统合不起来。这也是生活技能。影响着你怎样去研判一个人,判断他存心干什么。


身体是最诚实的,他会把你的健康状况如实地表现给你。要知道所有的毛病都是你自己造成的,你要翘二郎腿就翘吧,后面的问题你自己负责,所以我们说做要做得正,站要站得直听起来,这是在要求你干什么,其实所有的要求都是为你的健康着想。


一个人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把自己害得最惨的人绝对不是别人,一定是自己,因为你认为自己很聪明,认为自己什么都知道了,实际上却差的太远。


现在的很多有钱人,最大的毛病就是没有老师,他们认为自己什么都懂,为什么还要听别人的?我讲给你听还差不多,于是他们的反转就开始了,他们会倒退,判断力会变差,生活能力会减弱,会连自己有什么病都不知道。说实话,所有的一切都在你身上,都已经很齐全了,不用向外去找。


还有一个更重要的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生活技能,也是现在大家更没有办法养成的,叫做察言观色,你一开口爸爸已经不高兴了,可你还一直讲一直讲,最后他气的打你,你还问他为什么打你,那是你活该。


要永生,只有活在子孙的心中,别无他途。


再硬朗的身体,随着时间的流逝,皮肤也会变得松弛,骨质也会变得酥松,老天让你及时复归,尘土不再受无情岁月的折磨,不是对你的爱护吗?你还有什么好留恋的?人会死是上天对人类无比的恩德。


人是灵光的灵光,就是四面八方,你都很清楚。


现在宗祠又修起来了,宗祠一修起来姓氏的来源就清楚了,一代一代就知道自己的辈分了,这样就会有伦理,大家就会守份,然后自然而然就会规矩起来,这就叫家风。


不怨天,天不管你。不由人,别人才不理你,你自作自受,必须为自己所有的言行负全部的责任,推托没有用,别人不会替你分担。


“为学日益”,就是为了增加自己的智能而学习,但是智能增加了,接下来就有了后遗症,就有事儿了,因为随着智能的增加,人的欲望和心机也增加了,而我们要知道这种欲望的增加,心机的增加,最后会自己更加烦恼,更加痛苦。“为道日损”,是告诉我们为道的时候,要把自己后天学的一些东西赶快丢掉,减少自己的忧愁和烦恼,这才叫爱护自己,才叫修道,我不是不懂,但是我不做可以吧,我不是不能要,但是我不要可以吧,这就是在保护自己,让自己得好死,因为只有这个才是最难得的。


很多事情,在真相不明的时候,不要乱去分辨是非。


曾国藩活了62岁,他的一生各方面的体验都很丰富。他可以说是官做的最大的,在清朝有哪个汉人的权势比他还大,但他也是最倒霉的,他读易经,读到最后只有一个心得而已,他说人一生的功名利禄,全都是天注定,如果认为这一切的功名利禄都是靠自己打拼出来的,就是骗自己。一生的功名利禄全是天定的,你所能控制的就是不断的提升自己的品德,如此而已。


人的一生就是去证明自己的分,只有活得恰如其分,才能心安理得,死而无憾,这就叫价值观。


我们一定要记住的,家传不能断,为什么不能让它断呢?只有家传不断才会改善好时机一段即使好时机来了也接不住。


风水是轮流转的,老天可能不公平,但是老天很公道,很多人现在听不懂什么叫公道,只会听公平,其实公平是假的,公道是真的,遗憾的是我们现在只知道用自己的话来讲西方人的思想,最后骗自己,害自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