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情绪化管教》读书笔记
(2018-06-24 15:42:49)分类: 教育学研究 |
作者:丹尼尔·西格尔
整理人:叮当(QQ 1371214612)
真正的爱是给予他们真正需要的东西,其中就包含了给他们的行为设定明晰的界限,帮助他们规划不远的将来,以及始终对于他们充满信心。
针对每一个孩子在不同的时刻的特质和需求,与他共同做出有目的性并因时制宜的决策。
正是挫败感以及伴随而来的想要纠正孩子的热望,使得有些家长用了打屁股的管教方法。
严苛的惩罚确实会大大改变孩子的大脑,比如造成大脑连接的断裂,甚至脑细胞的死亡。
打屁股虽然常常能在此刻刹住孩子的行为,但从长远来看,对改变习性没什么作用。这个发现非常重要。因为实际上,孩子反而经常是在隐瞒行径的本事上有了长进。换句话说,孩子会为了逃避体罚的痛苦(或者为了避免感觉到社会排斥)而使尽浑身解数,这非常危险,因为这经常会使他变得谎话连篇,真心不再,并且不愿意打开自己的心扉去进行沟通和学习。
孩子们需要去学着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学习直面内心的汹涌,才能最终培养出平息情绪海啸的能力。
我们最终可以慢慢地做到,让孩子在陷入困境时也能保持镇定和自制。
我们最终可以教会孩子,如何集中注意力,如何思考,如何感受,如何与人交往?
我们最终可以培养孩子的第七感,使他们能够共情又不缺乏洞察力,坚持道德又非铁石心肠。第七感是社交商和情商的基础,我们在帮助孩子开发大脑时,就可以培养出他们的第七感。
孩子们的能力值还会有波动,会在他们累了、饿了或者压力很大时发生改变,这个我们要心里有数。
家长需要反思与孩子的交流方式。你是如何与他们进行沟通的?你是如何帮助他们反省自己的行为的?在人际关系的那些课程如尊重、信任和努力经营上,你能教给他们什么?你能给他们创造什么机会?你能给他们在人生道路上引荐什么人?
如果家长能够向孩子倾诉自己的感受,那么孩子可能就会有更高的情商,从而更擅长注意、理解自身和他人的感受。于是神经元再次被激活并连接成网络,改变了那可塑性很强的大脑。
我们给孩子机会去决定自己该怎么做,而不是直接告诉他该做什么,他就会成为更好的决策者。
孩子们经常以行动来发泄情绪,那是因为在他们大脑的某个区域中,有些能力尚未被开发出来。
主动出击的管教还有一个诀窍,就是在对孩子进行反馈之前,先搞定“饿、气、孤、累”的四要素。
很小的孩子也能体验到:被孤立、被误解的感觉。那是一种糟糕的感觉。
人在重压之下都会有的情绪,比如高度的焦虑和强烈的情感,你也许还会发现自己肌肉紧绷,心跳飞快,眉头紧锁,而你的身体也感受到这种烦乱。
与情绪不佳的孩子进行情感连接的方法:通常有聆听,以及通过言语与非言语的方式充分表达共情心,我们就这样向孩子靠拢,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去了解他们的情绪、想法、感觉、记忆以及那些对他们的人生有着主观意义的东西。这是对于行为之下的思维的关注。
当孩子生气时,他的下脑完全占了上风,把上脑压制住了。重直觉和反应的下脑变得非常活跃,使得他无法在此时使用上脑去考虑清楚后果并照顾到他人的感受。他大脑的两个部分不能协作。
关注孩子的大脑在自我约束方面的执行能力,包括平复情绪、集中注意力、控制冲动以及通过感情连接来与他人共情。
如果孩子的情绪真的很差的话,他一定正处于痛苦之中。这时的他是很可怜的。压力的激素,即皮质醇流过他的身体,冲刷了他的大脑,他感到完全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冲动,也无力安抚自己或者表达愿望。这是很痛苦的。
当一个孩子拥有好的觉察力,他既能沉浸于自己的体验中,又能抽离出来观察它。这使他能够掌握所发生的事情。即使是正在体验这些,他也能够找到一个角度,去观察这些体验。他能够直面这些体验的展开过程,而不仅仅是沉浸于此。然后他还有能力去叙述发生的事情,用语言去向他人和自己表达对这些东西的理解。
赠给孩子们管理自身情绪的能力,他们不再会被情绪所奴役,所以不会再成为环境和情绪的受害者。
面对孩子的所做所为时,我们父母们有时能进行良好的自控,并为自己仍能保持深厚的爱、理解和耐心而感到自豪。
亲子关系有时需要修复。你能想象一下吗?自己在乎的人突然变得好像带了刺,并且非常无礼地同你说话,然后又不再提起这茬,当从没发生过这事吗?
在产生裂痕之后及时与孩子重建情感连接就变得至关重要!
(在重建情感连接以后)孩子们的情绪还是会缓和并最终平静下来的。他们最终会做好准备去感知我们那些充满正能量的意图,并接受我们的关爱和抚慰。
后一篇:理想的孩子(幻想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