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转载 |
太原市志 考录 |
唐叔虞初封地 唐叔虞初封地,即晋国初都,在《左传》、《史记》中载之甚明。《左传·定公四年》:“昔武王克商,成王定之,选建明德,以蕃屏周。”“分唐叔以大路、密须之鼓,阙巩、沽洗,怀性九宗,职官五正。命以《唐诰》而封于夏墟,启以夏政,疆以戎索。”《史记·晋世家》:“武王崩,成王立,唐有乱,周公诛灭唐。……于是遂封叔虞于唐。唐在河、汾之东,方百里,故曰唐叔虞。”然自唐人注《史记》,晋国初都地讹为晋阳,渐形成翼城、晋阳二说,且晋阳说渐居上风。《史记·晋世家》“晋唐叔虞者”,《索引》曰:“唐本尧后,封在夏墟,而都于鄂。鄂,今在大夏是也。”《史记正义》引《括地志》:“故唐城在绛州翼城县二十里,即尧裔子所封。”又,《括地志》云:“故鄂城在慈州昌宁县东二里。”按,与绛州夏县相近。禹都安邑,故城在县东北十五里,故云大夏也。然封于河、汾二水之东,方百里,正合在晋州平阳县,不合在鄂。然《史记正义》又引《括地志》:“故唐城在并州晋阳县北二里。” 《括地志》(已佚)乃唐初魏王李泰主编的地理书。李泰为唐太宗李世民第四子。唐张守节作《史记正义》,在解释古代地名时主要依据《括地志》,其他唐、宋人的著作也多征引《括地志》作地理方面的疏证诠解。前人在研究时指出:《史记正义》引用《括地志》,是从需要出发,有删节不当或过于省略的情况,甚至在引文中夹引他书,与自己的按语牵连在一起。《括地志》佚文,主要保存在《史记正义》,由于长期传写翻刻,错误讹衍触目皆是。正因如此,故旧志皆以晋国初都为晋阳,甚至谓大夏、夏墟、鄂、平阳这些古地名均指太原、晋阳,言之凿凿,似成定论。然清代学者,对晋阳说提出疑问,作了种种考证,引起了一场争论。其中,顾炎武、阎若璩的争论颇具代表性。 顾炎武在《肇域记》中提出:“穆侯时,晋境不得至介休。”其在《日知录》中,多处对晋国初都作了考证。 “晋自武公灭翼,而王命曲沃伯以一军为晋侯,其时疆土未广,至献公始大。考之于《传》,灭杨、灭霍、灭耿、灭魏、灭虞,重耳居蒲,夷吾居屈,太子居曲沃,而公都绛,不过今平阳一府之境。”“若霍太山以北,大都皆狄地,不属于晋。文公作三行以御狄,襄公败狄于箕,而狄患始稀。悼公用魏绛和戎之谋,以货易土;平公用荀吴,败狄于太原,于是晋之北境至于洞涡、洛阴之间,而邬、祁、平陵、梗阳、涂水、马首、盂为祁氏之邑,晋阳为赵氏之邑矣。吾于杜氏之解绵上箕而不能无疑,并唐叔之封晋阳亦未敢以为然。”(《日知录》卷31“晋国”条) “文公之时,霍山以北大抵皆狄地,与晋都远不相及。”(《日知录》卷31“绵上”条)“《左传·昭公元年》:‘迁实沈于大夏。’《定公四年》:‘命以唐诰而封于夏墟。’服虔曰:‘大夏在汾、浍之间。’杜氏则以为太原晋阳县。按晋之始见《春秋》,其都在翼。《括地志》:‘故唐城在绛州翼城县西二十里,尧裔子所封,成王灭之而封太叔也。’北距晋阳七百余里,即后世迁都亦远不相及。况霍山以北,自悼公以后始开县邑,而前此不见于传。又《史记·晋世家》曰:‘成王封叔虞于唐,唐在河、汾之东,方百里。’翼城正在二水之东,而晋阳在汾水之西,又不相合。窃疑唐叔之封以至侯缗之灭,并在于翼。《史记》屡言‘禹凿龙门,通大夏’。《吕氏春秋》言‘龙门未辟,吕梁未凿’。河出孟门之上,则所谓大夏者,正今晋、绛、吉、隰之间。”(《日知录》卷31“唐”条) “春秋时,晋国本都翼,在今之翼城县。及昭侯,封文侯之弟桓叔于曲沃。桓叔之孙武公灭翼,而代为晋侯,都曲沃,在今闻喜县。其子献公城绛,居之,在今太平县之南、绛州之北。历惠、怀、文、襄、灵、成六公,至景公迁于新田,在今曲沃县,当汾、浍二水之间。于是命新田为绛,而以其故都之绛为故绛。此晋国前后四都之故迹也。”(《日知录》卷31“晋都”条)对于顾炎武的观点,阎若璩始则不以为然。其在《潜丘札记》中曰:“谓晋境不得至介休则有辨。《晋世家》:叔虞封于唐,方百里,其子燮改曰晋,曾孙成侯徙曲沃,八世孙穆侯徙绛,不言何代都翼。昭侯元年封叔父成师于曲沃。曲沃邑大于所都翼,则徙翼当在昭侯前、穆侯徙绛之后中间可知。春秋六年,晋逆翼侯,纳诸鄂,谓之鄂侯。鄂,《索隐》曰:‘今在大夏。’大夏者吾乡太原县也。又后十三年,曲沃灭翼,王立哀侯之弟缗于晋,晋亦太原县也。太原至翼城六百五十里,中道必由介休,当日尽属晋,方得两侯分立。《肇域记》非是。” 其后,阎若璩亲临翼一带考察,遂改正了自己的观点,并大胆承认自己“从前说尽错”。“余亦谓,晋入春秋前后,四都相去亦只在平阳府百五十里之内。晋孝侯号翼侯,翼故城在翼城县东南三十五里。曲沃武公灭翼,以一军为晋侯。《史记》云:始都晋国。晋国即其始封之曲沃,他日号称宗邑者,在今闻喜县东北,去翼都约一百五十里。子献公九年城绛,《史记》云:献公始都绛。绛即今太平县南二十五里,故晋城是。余亲历其地,遗址宛然,方悟从前说尽错。东去翼都约一百里也,越七世,至景公十五年迁于新田。在曲沃县南二里,正有汾水、浍水,西北去故晋城仅五十里耳。此四都者,至今人民繁庶,资产富饶,西北诸州邑莫有过焉,岂非霸国之馀烈哉!”(《皇清经解》本《潜丘札记》)
秦太原郡辖县 秦庄襄王二年(前248年),蒙骜拔赵榆次、狼孟等三十七城,次年于晋阳置太原郡,事见《史记》。三十七城即三十七县,皆秦太原郡所辖,惟史籍皆未明辖县名称。 光绪《山西通志·府州厅县考》载:
“《史记·六国表》:秦庄襄王二年蒙骜拔赵狼孟三十七城,置太原郡。今《汉志》太原领二十一县,少十六县。旧通志以为多所省并,此不然。汉初祗太原、河东、上党三郡,高帝始分置西河,然与河东、上党二郡皆不相接。今考西河郡跨河为境,当是东割太原西境,西割上郡东境所置,凡统县三十六,其二十二县在河西者,上郡属也;其隰城、中阳、土军、
据此,秦太原郡当辖领晋阳、葰人、界休、榆次、中都、于离、慈氏、狼孟、邬、平陶、汾阳、京陵、阳曲、大陵、原平、祁、上艾、虑 隰,故城在今离石西,汉隰城县。 中阳,故城在今离石西,战国赵中阳邑。《史记·赵世家》:“武灵王十年,秦取我中阳。”即此。汉置中阳县。 土军,今石楼县,晋改为吐京。 蔺,战国赵邑,在今离石西。《史记·赵世家》:“武灵王十三年,秦拔我蔺。”即此。 离石,战国赵邑。《战国策·赵策》:“秦攻赵离石,拔之。”,即此。 皋狼,战国赵邑,在今离石西北。《史记·赵世家》:“孟增幸于周成王,是为宅皋狼。”《战国策·赵策》:“智伯之赵,请皋狼之地。”即此地。 临水,今临县西北,汉置县。 平周,战国魏邑,在今介休西。《史记·魏世家》“襄十三年,秦取我平周”,即此。 千章,在今兴县西。 益兰,在今岚县。 是、广衍、宣武、武车四县失考。 秦太原郡地图(略)
唐晋阳城 关于晋阳城,北齐至宋代的史籍多有记述,《永乐大典》卷5204、5205记述较详。 《北齐书·神武帝本纪》:武定三年春正月丁未,“神武请于并州置晋阳宫,以处配口”。 《北齐书·文宣帝纪》:天保二年“冬十月戊申,起宣光、建始、嘉福、仁寿诸殿”。 《北齐书·后主本纪》:天统三年“冬十一月丙午,以晋阳大明殿成故,大赦,文武百官进二级,免并州居城、太原一郡来年租赋”。又:“帝于晋阳起十二院,壮丽逾于邺下,凿西山为大佛像,一夜燃油万盆,光照宫内。” 《北齐书·冯子琮传》:“世祖在晋阳,既居旧殿,少帝未有别所,诏子琮监造大明宫。宫成,世祖亲自巡幸,怪其不甚宏丽。子琮对曰:‘至尊幼年纂承大业,欲令敦行节俭,以示万邦。兼此北连天阙,不宜过复崇峻。’世祖称善。” 《周书·武帝本纪》:建德六年夏五月戊戌,“诏曰:京师宫殿,已从撤毁。并、邺二所,华侈过度,诚复作之非我,岂容因而弗革。诸堂殿壮丽,并宜除荡,甍宇杂物,分赐穷民。三农之隙,别渐营构,止蔽风雨,务在卑狭”。 《隋书·炀帝本纪》:“大业三年秋八月壬寅,诏营晋阳宫。” 《旧唐书·马燧传》:“燧以晋阳王业所起,度城东面平,易受敌。时天下骚动,北边数有警急,乃引晋水架汾而注城之东,潴以为池,寇至,计省守陴者万人。又决汾水环城,多为池沼,树柳以固堤。”
《新唐书·地理志》:“晋阳宫在都之西北,宫城周二千五百二十步,崇四丈八尺。都城左汾右晋,潜丘在中,长四千三百二十一步,广三千一百二十步,周万五千一百五十三步,其崇四丈。汾东曰东城,贞观十一年长史李 “晋阳县有号令堂,高祖誓义师于此。西北十五里有讲武台、飞阁,显庆五年筑。” 《旧唐书·崔神庆传》:“则天时擢拜并州长史。先是并州有东西二城,隔汾水,神庆始筑城相接,每岁省防御兵数千人,边州甚以为便。” 《册府元龟》:“晋高祖天福二年冬十一月,以北京潜龙宅为兴义宫。” 《永乐大典》卷5204引《晋阳记》: 大明殿,在太原府。《北史》:后主天统三年十一月,以晋阳大明殿成,大赦,免并州太原一郡来年租。《晋阳记》曰:武成为太上皇所置。今按《北史·齐书·冯子琮传》云:武成禅位,后主时在晋阳。既居旧殿,少帝未有别所,诏子琮监造大明宫,成,帝怪其不宏丽。子琮曰:至尊幼承大业,欲令敦俭,以示万邦,兼此北连天阙,不宜崇峻。帝称善。据子琮言之,则武成以大明处后主,非自居。 宣德殿,北齐废帝、孝昭帝皆即位于宣德殿。 崇德殿,孝昭之终,武成发哀于崇德殿。 后园,武成河清二年,有神见于后园万寿堂前。 五龙门。《北史》:周师至晋阳,后主夜出五龙门奔邺。 宫南门曰景明门,次北曰景福门,门内景福殿,殿后门曰昭德门,次曰昭福门,门外东西厢各有小亭子一,或谓枫流亭子,或云封诸王、公主、驸马于此。次北寝殿曰万福殿,唐玄宗开元十一年幸晋阳,御榻帐幕、浴斛水观,百须之物悉在。又有纸背屏风、苏许公八分书、起义堂颂。又有金鸡四五口,铁为之。殿北曰玄福门,又北曰玄德门,又北即宣武楼,楼下有门通城外。殿西曰西闱门,次西曰威凤门。殿东曰东闱门,又一门曰昌明门,通葡萄园。殿院东少阳院,殿西射殿,次西院太液池亭子,亭在池心,徘徊四眺,每面八间,西北有玄宗手题诗。东南九曲池,流杯之所也,委曲蛇形,久而方辨。万福殿有紫夹帖数十,乃池甓之形制焉,开元中物也。景福门西中书门下省,次西内侍省,省后嫔御院内库。 乾阳门,正直宫南门路。延夏门,焦山在其东北。东阳门,东亭在其外。延西门,钱坊在其外。承明门,旧坊在其内。 大夏门,东北门也,今汾河渡口,俗犹呼之。白虎门,今俗尚谓西门为白虎门。水门,今城西晋水所入之道,尚名水窗门。三门,今按,宫前东西路,犹谓之御街,地极平坦,以城东门路为三门道。《晋阳记》曰门二十四,盖兼东西两城言之,其因事而见者止此而已,余皆不可考知也。双门,《晋阳记》曰:在乾阳门街,有君臣箴碑、起义堂碑在门内对立。今按,其处尚有巨石十数,盖门基所用者,此宫之隔门也。北门,《五代史·晋本纪》:契丹兵救太原,大败唐兵,晋高祖夜出北门见契丹焉。 高欢宅,在唐存信坊。《晋阳记》曰:欢避葛荣之难,自上党来居此坊,坊中皆上党人徙晋阳者,故一名上党坊。徐之才宅,在唐永宁坊,之才世传医术,《北齐书》有传。斛律明月宅,在唐福昌坊,唐为正觉寺。毕义云宅,在唐福昌坊。义云,齐黄门侍郎。
萧 兴国玄坛,隋开皇二年置,在潜丘上,唐为开元观,在尚信坊。受瑞堂,在仓城中,唐兵初起,齐王元吉于此得青石,丹书四字,文曰“李渊万吉”,其石宛若龟形。帝乃立坛,以少牢祀而受之。大丞相府,《北史》:神武以晋阳四塞,乃建大丞相府而定居焉。竹马府,在府城中。并州尚书省,唐太原府是也。尚书令厅,唐文籍库。右丞厅唐司录南厅。 行台尚书省,《隋书》:开皇二年置河北道行台尚书省于并州。太原府署,齐并省也,法曹厅有狄梁公手植槐。梁公与姚元崇俱尝为此官也。节度使厅,东壁有贞元中严绶壁记。有元和十一年张弘靖所立长帅石记,自武德始,晋王、周王、冀王皆登极。柏堂,唐北平王马燧所建。节堂,在府东南隅,后为书记厅。西斋,有太和中令狐楚飞泉记。山亭,在西城上,长庆中李厅所建,有张弘靖等诗刻石。宾宴厅,有太和中副使李弘庆大阁诗。书记厅,有元和中李德裕为书记时壁记。判官厅,有元和中李记书情诗,在厅门西壁。使院,有太和中八月王建院记。太和六年令狐楚题旧厅壁诗。又有东汉时蔡中郎所作郭奉碑,魏太傅钟繇应君夫人李氏墓文。食堂,有太和八年判官李骘堂记。碑楼,在使院大门内,文宗赐李戴义德政碑,李程撰,柳公权书。盐院,有郑儋桃竹枝词,在唐东壁。良宴亭,宴客之所也,在西城东隅崇福寺园中,有太和七年判官李骘亭记。起义堂,在北齐故宫东门外,唐高祖起义兵号令于此,有玄宗时张说起义堂颂碑。 古晋阳城,《方志图》曰:春秋末董安于所筑。安于,赵氏之臣也。 晋阳宫城,《唐书·地理志》云:城周二千五百二十步,崇四丈八尺。姚最《序行记》曰:南面因大明城,西面连仓城,北面因州城,本东魏置,隋文更名新城,炀帝置宫,周七里,唐因之。 大明城,姚最《序行记》曰:晋阳宫南又有小城,内有殿,号大明宫,城高四丈,周四里。《太平寰宇记》曰:在晋阳宫西南隅,城高四丈,周四里,本北齐所建,唐起义堂在东门之外。今按,此城地极高,俗犹呼为库城,盖唐府库籍坊在焉。 罗城,《方志图》曰:晋并州刺史刘琨所筑。 仓城,《太平寰宇记》曰:东面连新城,西、南、北里因州城,本隋开皇十六年筑,唐名仓城,高四丈,周八里。今按,此城今号为仓角,城中敖基数十尚高大,瓦砾荆棘,不可垦植。 《太平寰宇记》:旧府城在太原府,故老传晋并州刺史刘琨筑。今按,城高四丈,周回二十七里。城中又有三城,其一曰大明城,即古晋阳城也。故《左传》言董安于所筑。《史记》曰:智伯率韩魏攻襄子于晋阳,引汾水灌其城,城不没者三版。《春秋后语》曰:智伯攻晋阳,决晋水灌之,城中悬釜而炊。今按,城东有汾水南流,城西又有晋水入城,而《史记》云引汾水,《后语》云决晋水。二家不同,未详孰是。高齐后帝于此置大明宫,即此也。城高四丈,周回四里;又一城,南面因大明城,西面连仓城,北面因州城。东魏静帝于此置晋阳宫,隋文更名新城,炀帝更置晋阳宫。城高四丈,周回七里。又一城,东面连新城,西面、北面因州城,开皇十六年筑。今名仓城,高四丈,周回八里。
唐晋阳城坊街 晋阳城在北齐之时即以设坊,时有上党坊。 唐晋阳坊街,仅见于《永乐大典》卷5204之“寺观”、“古迹”等篇。 “寺观”篇引《晋阳记》者有三坊:
龙泉坊
廉平坊
常乐坊 “寺观”所载有三坊:
万福坊
甲坊
道元坊 见之于“古迹”引《晋阳记》者有八坊,龙泉坊前已述,一坊未载坊名:
存信坊(又名上党坊)
钱坊
永宁坊
福昌坊
大化坊
尚信坊
不载坊名者 《永乐大典》卷5204引《晋阳记》所载晋阳城街道五条:
宫南门路
宫前东、西路(又称御街)、三门道
乾阳门街
宋降太原府为并州释 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灭北汉,毁晋阳城,降太原府为州,旧志或作“降为并州”,又或作“降为紧州”。宋代州、府本为同一级地方行政建置,何以称降? 考之新、旧唐书《地理志》,唐代除羁縻州外,诸州分为雄、望、赤、紧、辅、上、中、下八等。但实则以户口多寡分为上、中、下三等,《唐六典》、《唐会要》载之甚明。 按唐朝制度,惟建都之地称府,否则称州。虽系同级政权,但并不尽同。犹如现时省辖市与地区之关系。在唐之初,仅京兆(长安)、河南(洛阳)称府。武后则天时,因并州为其故里所在地,且为唐兴之地,于太原置北都,后改并州为太原府。其后,玄宗以薄州为河中府,益州为成都府;肃宗以岐州为凤翔府,荆州为江陵府,均为历史上建都之地。惟德宗时改梁州为兴元府为一例外,但也有原因,德宗曾行幸梁州,故有改府之举。 宋初尚依唐制,故废太原府置为并州,并降为紧州(四等州)。并州为其名称,紧州表明等级。联系到赵太宗焚毁晋阳城,可见赵宋对晋阳怀有切齿之恨。宋中期以后,凡驻藩之地皆称为府,渐至紊乱。后世设府则多非唐制。
宋太原府城 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平北汉。“五月戊子以榆次为新并州,乙未筑新城。丙申幸城北,御沙河门楼,尽徙余民于新城,遣使督之。既出,即命纵火。丁酉,以行宫为平晋寺。”(《宋史·太宗纪》)后三年,潘美奏乞以唐明镇为并州,从之。于是徙晋文公庙,以庙之故址为州治。此即宋之太原城,历金、元二代,城垣范围,史载未有变化。 宋太原府城之规模 据傅山《九间桥记》,后小河为古城濠。又据民国时对太原城古迹调查,宋城东南城角在贡院供给所,即今起凤街北侧太原铁路局宿舍院内。城之西城墙历来记载与明城相同。 对宋太原府城记载较为详细的当属《永乐大典》卷5201~5204所引洪武《太原府志》(以下简称《大典·府志》,引文除注明者外均系《大典·府志》原文)。 “今府城,宋太平兴国七年,以所徙榆次地非要会,复徙阳曲县之唐明村,今府治是也。罗城周一十里二百七十步,宋太平兴国七年筑。四门,东曰朝曦,南曰开远,西曰金肃,北曰怀德。南关城,宋淳化三年筑,东西接府城之两隅,以处屯兵(今诸营并废)。东关、北关城亦淳化中所筑。” “旧城,周围一十里二百七十步,现设四门,东曰朝曦,西曰保德,南曰太平,北曰怀仁。洪武八年七月,辰(丈)量作二十里,于城东北筑晋王宫城,在府东北隅澄清坊市中心。” 《永乐大典·太原府》,系由《大典》编纂者杂采洪武《太原府志》、《元一统志》、《太平寰宇记》及《大明清类天文分野之书》等书汇编而成,摘录诸书时又多所删节,又未加以说明,衍夺讹误不在少数。上述记载宋府城四门,除东门外余三门名称不同,后者当系金元时所改称。“现设四门”云云,当系明初《太原府志》编纂时,府城尚末扩建。《大典·府志》前载有《阳曲县图》,仅绘有四门,即为明证(同时可推知,已佚洪武《太原府志》成书时间当在洪武九年之前)。 明初所建晋王宫城,既载明在宋澄清坊市中心,又据傅山《九间桥记》所载,则宋府城东北角当在今典膳所东、新民西街以西,大约在这两街之中。此地旧有大柳巷,依今柳巷北延,正是西肖墙。疑西肖墙北(旧上肖墙),即旧之大柳巷,晋王宫西城墙就建在大柳巷位置上。明初扩建府城之时,主要向东、向北扩展,南面所扩展者,大约为宋城之南关城。因为南关城东西城墙本与府城东南、西南城角相接,无需大兴土木。 宋府城之格局 据《大典·府志》所载《阳曲县图》及《坊乡》、《古迹》、《寺观》等篇所记述,宋府城四门各不相对。南门较居中,南门正街贯穿城之南北,将府城分成东西两部分。南门正街为城内最长的一条街道。西门较偏南,西门正街与南门正街成“丁”字状。北门极偏西,北门正街最短,正对子城,并与子城北门路成“丁”字状。东门较偏北(实际偏南),东门正街正对子城,并与南门正街成“丁”字状。这正是古诗文中所描述的宋太原城建筑“不中程式”、“官街十字改丁字”的格局。之所以形成如此格局,一个重要原因是因在唐明镇基础上建筑起来的子城的位置所决定的(关于子城,另见《子城即唐明镇》)。 子城位于西米市以北,宋南门正街西侧,西门正街北,西与府城西城墙很近,北距北门不远。这从宋代太原城坊乡分布及其所在位置可知。 宋太原府城,《大典·府志》记载有二十八坊(或二十七坊)。其中,有二十坊分布于南门正街东侧与东门正街两侧;有六坊分布在南门正街南端西侧和西门正街南侧;而南门正街北端与北门正街之间仅有慈云坊一坊(见《宋府城各坊位置示意图》)。至元代时,府城西北除慈云坊外又增设四坊,因此时子城已毁,方有居民迁入(见《元府城各坊位置示意图》)。 宋太原府城街坊示意图(略) 宋府城四门位置 南门,大约在今解放路南段(旧大南门街)与棉花巷交叉口偏南一带。而南门正街大体上在今日之解放路上,即旧日之大南门街、南市街、活牛市、麻市街及府门前一线上。 西门,大约即今之水西门位置。西门正街位置大约在今水西门街,即旧水西门街、西米市一线上。 北门,大约在今三桥街中,即旧三桥街、上三桥街与小新街(今动物园南门前)交叉地一带。从交叉口以南至府西街这一段,大约即北门正街所在位置。 东门,大约在今海子边北口与桥头街交叉的位置一带。东门正街,大约在今之桥头街、钟楼街一线上。由此,东门位置偏南,与《大典·府志》所载《阳曲县图》东门位置偏北不同,或者图已绘错。 宋城之坊、寺庙、衙署所在位置,对于考证府城格局大有帮助。 宋坊位置 南门正街东侧从南向北,第一坊为朝真坊,坊内街北由西向东依次有袭庆、观德、富民三坊。第二坊为广化坊,坊内街北有三坊(《大典·府志》未载名),街西(南)有葆真坊(当作莅武坊)。第三坊为懋迁坊,第四坊为乐民坊,第五坊为安业坊。第六坊为将相坊(当作通利坊),在东门正街与南门正街丁字口北侧。第七为皇华坊。皇华坊东北,为澄清坊。澄清坊内又分有云屯坊。 南门正街西侧,从南向北,第一坊为法相坊,第二为立信坊,第三为阜通坊,第四为宣化坊。宣化坊在西门正街与南门正街丁字口南侧。第五为慈云坊,由慈云坊西转而北即北门正街。 西门正街南侧,从西向东,第一坊为惠远坊(又名旌忠坊),第二坊为用礼坊。 东门正街南侧,从东向西,第一坊为迎福坊,第二坊为金相坊。 东门正街北侧,从东向西,第一坊为寿宁坊,第二坊为聚货坊。聚货坊西即将相坊(通利坊)门。 宋、金、元衙署位置 察院、廉访司,在府东北隅澄清坊。 平准库、酒课税务司,在府西南隅阜通坊。 光远驿,在府南门正街东第七(皇华)坊,宋太平驿,后改今名。 牢城军,在府财门正街(朝真坊内街)北第三富民坊。本宋比校酒务,金朝天会中改置。 支度判官厅,在府南门正街(朝真坊内街)北第二观德坊。本(宋)居民私第,金朝改置。 同知转运使衙、转运副使衙,在府南门正街东第七皇华坊。并(本)宋提举常平司治所,金朝改置同知转运使衙,后分置副使衙。 转运司、司狱厅、知法厅,在府南门正街东第七皇华坊,并金朝置。 河东北路转运司,在府南门正街第八澄清坊,宋河东路都运司治所,后为提司狱司,宋末复置转运司。金朝天会中置钱帛都提点于此,后改为转运司。 武卫第一指挥,在府南门正街东第八澄清坊,本宋屯驻军营,金朝改为宣武军营,大定十一年(1171年)又改今名。 东门正街,街北天王堂,次西天齐仁圣帝下庙,次西完颜滕公宅,次西武卫第二指挥使。本宋屯驻军营,天会中改宣武营,又改武卫。 西门正街,街南阳曲丞厅,次东阳曲尉厅,次东阳曲主簿厅,并金朝置。街北阳曲县,宋治所在西郭,天会中移于此。正街次东,街北税使司,宋商税务,金朝因之,大定改置,(使司在府西门正街南第二用礼坊东。其东酒使司,宋酒务,金朝因之,大定中改置,使司在府西门正街南第二用礼坊东)。次东宣化坊门。 北门正街,街东录事判官厅,宋旧行街。次东,街西延福院,大定四年(1164年)额。次南盐铁判官厅,本居人私第,天会中改置。正街相直曾照院,大定三年额。其东普惠坊(案,此坊未见宋、元《坊乡》所载),东转即慈云坊南。 宋金元府城内寺观位置 城隍庙,在府东南隅旧广化坊。 文庙、三皇庙,并在府西北隅三桂坊。 中岳庙,在府西南隅用礼坊。 北极紫微庙,在府西北隅拱辰坊。 东岳(庙)、圣帝庙,并在府东北隅将相坊。 寇莱公庙,在府东北隅金相坊。 法相寺,在府南门正街西第一法相坊,尼寺也,自故城(按,即晋阳城)徙入。
广化寺,在府(南门)正街街南葆真坊内。宋端拱二年(989年)额,分置开化、罗汉、慈氏、八正、七佛、大中、甘泉、仙岩、净土、永宁、草堂、延休十二院。其开化、甘泉、仙岩皆有西山上寺。七佛在唐明村,旧为僧居,有宋元 八正院,有阁,宋天圣七年建,其高一百七十尺。草堂,有太平兴国九年(984年)潘美所建梁记。 胜严寺,在府东门正街南第一金相坊,本故城之三学院。有金和尚在其西南隅,亦故城所徙也。大定四年(1164年)改今额。 古觉寺,在府西南宣化坊。 法具寺,在府西北隅慈云坊。 寿宁寺,在府东北隅寿宁坊。 圆明寺,在府东北隅皇华坊。 惠明院,在府南门正街东第二广化坊,宋咸平二年(999年)额。 福严院,在府南门正街街南葆真坊内,大定三年(1163年)额。 洪福院,在府南门正街东第七皇华坊。本吴氏私第,东位后舍为僧居。大定四年额。 园明禅院,在府南门正街第七皇华坊。大定三年额。 大明禅院,在府南门正街东第八澄清坊,尼院也。大定二年额。 资圣禅院,在府南门(正街)东第八澄清坊,(与)正街相直。宋天圣九年(1031年)额,其额宋仁宗所书。 清凉院,在府南门正街东第八云屯坊,大定三年额。 饶益院,在府西门正街南第一惠远坊。 延庆院,在府西门正街南第一惠远坊,大定二年额。 慈云院,在府西门正街南第一惠远坊,尼院也,大定二年额。 寿宁广化院,在府东门正街北第一寿宁坊,宋端拱二年(989年)额。有宋真宗所撰《太宗御书颂碑》,碑阴列其目焉。又有端拱中建院碑,宋世尝以书赐,今已不存。 胜利院,在府西门正街次东街北、子城南门外之左。唐广明元年(880年)额,亦自故城徙入。 石氏院,在府南门正街东第一朝真坊,石晋功德院也。自故城西徙今城之西门外,又徙于此。本晋天福中额,二字并犯贞懿皇后讳,人止以石家院名之。 十王院,在府南门正街第一坊女正街东。本在广化寺之东南,宋世建神霄宫,废焉。金朝天会中,得廉访使者南衙故地复置。以有释迦太子像,人目为太子院。 迎福院,在府东门正街南第一迎福坊。唐开元二年(714年)额,人谓之唐明寺。 七佛院、观音院,皆唐明之旧也,新城既建,因而不徙。 玄妙宫,在府之广化坊街南,元壬寅年栖真子重建。 天庆观,在府南门正街东第一朝真坊,宋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以圣祖示观天下,州置道观,一以奉之,有《圣祖观记》石刻。 龙祥观,在府南门正街西第一法相坊。 延庆观,在府南门正街街南葆真坊内宋河东第三将衙在焉,故以莅武名坊,后废。其地为中靖大夫白昌国兄弟所请,因建道院以居女冠。金朝大定三年赐今额,坊名府从而改。 天宁万寿观,在府南门正街街南葆真坊,宋崇宁元年(1102年)额,本在府之南郭,宋末废,今寓居神霄宫仁济亭。 玄都观,在府东北隅澄清坊。
子城即唐明镇 宋太原府城,史载系在唐明镇基础上建造而成。对唐明镇的记述,仅见于《永乐大典》卷5203、卷5204(以下简称《大典》),但史料并不充足,仅能从宋府城内子城规模及其城内衙署推知唐明镇的大致情形。 据《大典》:“迎福院,在府东门正街南第一迎福坊,唐开元二年额,人谓之唐明寺。”“七佛院、观音院,皆唐明之旧也,新城既建,因而不改。”“七佛(院)在唐明村”。 史载,太平兴国七年(982年),潘美奏乞以唐明镇为并州治所,徙晋文公庙,以庙之故址为州治,治所就在子城内。 又据《大典》记载:“子城,周五里一百五十七步,宋太平兴国七年筑,四门,南门有‘河东军’额,因唐旧也,鼓角漏刻在焉,民间谓鼓角楼。余三门相承以子东、子西、子北目之。” 宋初已建新府城,当时又无封藩在太原,没有道理如明初一样在府城之内另建一城。且子城南门有“河东军”额,并言“因唐旧也”。因者,因仍也,即沿袭而不改。那么子城当系唐明镇无疑。退而言之,子城是在唐明镇基础上修筑或扩建而成。 子城之东、府城东门正街的迎福院,人又称唐明寺,为唐明镇所旧有,且寺之匾额又为开元二年所题。可证唐明镇至迟在唐开元二年(714年)就已存在。开元为唐玄宗李隆基年号。唐玄宗史或称唐明皇,唐明镇之名称是否得之于唐明皇?镇,有镇守、驻军之义。唐代中期以后又遍设节度使,节度使又称方镇,简称“镇”。唐明既称镇,又有“河东军”额及鼓角漏刻,则唐河东节度使衙不在当时的府城晋阳,而设在唐明镇。隋汾阳县治、阳直县治,唐阳曲县治(皆在今北郊阳曲镇),史志载其治所近县之边境;且明、清时属阳曲县的东山孟家井一带金时方由榆次划入阳曲县,因疑唐明镇在唐时属晋阳县。 关于宋、金时子城之内的布局,《大典》记载较详,录以备考。 “衙门内正北仪门,门北设厅,有宋庆历七年(1047年)张伯玉撰《并州大厅记》,政和元年(1111年)赵点检《修厅记》,又有庆历(1041年~1048年)中郑戬《守臣题名记》,及金朝都总管题名记。厅北中门,门北便厅。又北燕堂,堂后筹阁。又北经远堂。又北连云观,在子城上。观东望云楼,与观相接。设厅东使宅门,门南镇峰堂,与宅门相直。西向竭节堂,堂两颊‘退思’、‘进思’二阁本在东北宣抚副使衙,金朝移建。堂北南向双阁,次北净深堂,次北射堂、燕堂,东三乐堂。便厅西都厅,次西南孔目院。”
“子城南门中街,街东大备仓,宋旧仓也,金朝改名,大定中斥(坼)广其东三之一也。街西推官厅,宋司录厅。次北知事厅,宋士曹厅及粮科院。次北录事司,宋仪曹厅。次北绫锦院,宋士曹厅之半。正街相直宣诏厅,旧烽火台地,景祐中知府事李若谷所建,有其子《知制诰淑壁记》,每赦(敕)诏之下,有司集吏民宣读于此,其北居子城中。厅前有东西三隔(门),门东西皆直子城东西门也。府衙正门前街,街(东)东作院,宋旧作院。次南绫锦院西门,宋物料库。次南军器库使厅,宋旧作院。次南府司狱厅,宋刑曹厅。次南府知法厅,宋刑
宋、元坊名释源
澄清坊
法相坊
金相坊
朝真坊
葆真坊
寿宁坊
迎福坊
昼锦坊
阜通坊
三桂坊
将相坊
富民坊
广化坊
明代太原府乡都 据《永乐大典》卷5201,明代位于今太原市境内的乡都有:
阳曲县(七乡)
太原县(七乡)
清源县(五乡)
徐沟县(二乡)
交城县(在今古交市境内乡者)
静乐县(在今娄烦县境内乡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