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8-24游侠考察队金盆漏底行

标签:
金盆漏底摆榜大塘摆金 |
分类: 多彩贵州 |
贵阳南-摆金过路费30.6元
重游摆金镇赖子洞(106°49′16.06″, 26°05′39.96″)
卧马桥(106°49′14.75″, 26°05′43.29″)
放无人机空中寻找摆榜棺材洞,发现有新修的沙土路通往那个方向,但路只修到党古躲匪洞附近就断头了。
党古躲匪洞(106°51′35.69″, 26°01′25.21″)
党古桥碑记(106°50′51.35″, 26°01′19.52″)位于旧公路桥西南侧。
“昔有高家桥,建于1841年,位下游二百米许。从古道通平塘。历经百廿七载。后因水患而桥坍。因车兴而荒古道。1990年,县民委交通局粮食局资助新建。桥拱方成而架木为洪水卷去。金秋时节,党古遭受火灾。56户砖房瓦屋尽成废墟。共产党拯民于水火,谋民以富裕,发展交通,力助建桥集资投劳,戮力同心。如今桥成路通,公路捷径县邑。程缩廿余里。多人雀跃上金桥,携手同奔康庄道。”
党古小苑营盘(106°49′48.47″, 26°00′58.62″)
位于惠水县摆金镇(原属斗底乡)党古村党古大寨南面的屯脚组后山之巅,方言俗称tèng上,建于清代,用含有大量化石的石灰岩砌筑了一圈石墙,南、腰部北各设一座拱门,整体保存较完好。
党古水井(106°49′45.88″, 26°01′25.45″)
在党古村停车买水,小刘发现小卖部(电商点)马路对面有一口水井。
小卖部老板主动介绍有三岔河往糯米寨桥附近有个屯和棉花洞。
途中看到河中有一片大石板,石板下方已掏空,进深有好几米。
航拍找到党古棉花洞山顶营盘(106°50′39.78″, 26°01′37.62″),但没找到棉花洞。

【文物新发现】党古三岔河营盘
我们在党古村的农村电商服务部买饮料,店主得知我们是来寻访文物古迹,便推荐我们去“比龙里大草原还好看”的摆榜大草原。听说我们去看了小苑营盘,又提到附近另有一座营盘,这是在此次来之前我进行调查“预习”时未掌握的信息,于是耐心等他招呼完购物的顾客,继续向他咨询细节。光顾电商服务部的一位村民老伯听到我们的对话,也介绍说党古村东头的三岔河处有一个洞口如马路一样宽的棉花洞,棉花洞那座山顶还有一个tèng(即古营盘)。老伯还说,棉花洞比较好找,走到那边自然就能看到,但是通往山顶营盘的道路“草猛得很”(贵州方言,意为路上荆棘丛生难以通行)。
我们连番道谢,兴冲冲地来到党古村的小溪汇入坝王河处,即当地人说的三岔河。
如老伯所言,未过桥这头确实有一条土路拐上山坡。我们兵分三路,分别绕到这座山的两侧和对面寻找好一会儿,始终仍未能找到这个明确标记在地图上的“棉花洞”,只好作罢。
我走到新修的三岔河公路桥上,放飞无人机上升了大概220米,果然看到山顶有一座营盘。营盘内已经长满高大的树木,但南侧的一段石墙仍露在外面清晰可见。毛石砌筑的营墙上开有一道规整的石拱门,营门左侧还有一座凸出石墙的马面。营盘的整体保存状况还不错。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资料集《惠水县文物大观》和贵州天地图平台附带的专题图层《贵州省旅游资源电子地图》上都没有记录这个营盘,所以我认为它可能是一处“三普遗珠”,期待惠水县在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中补遗。
又倒回棉花洞三岔河桥,按@户外之马的指示看到河上的废弃桥墩。
故地重游未看到河中的大石板桥(106°50′52.99″, 26°01′13.28″)
摆榜水井(106°55′40.08″, 26°01′21.62″)
摆榜古树群
金盆漏底是上摆榜的名胜。
我们来到上摆寨的三岔路口停车,我下车到米粉店去问路,店主大姐热情地告知我们去金盆漏底的路线。见一条新修的步道经过小拱桥通往河对面的小山坡,我们便先走过去一窥究竟,发现一口用巨石作顶的水井,路边有一座长方形的石堆古墓,坡顶是一片古树林,其中多棵粗大的百年古树都被很粗的寄生藤类缠绕在一起,有多数是“一夫一妻”的搭配,也有个别拥有“一妻一妾”的。
回到岔路口,按米粉店老板的指点穿过村庄和树林,走到一大片田坝边缘,正发愁该往何处去,恰好又遇一村妇走来。因我们问路,她热心解答,后来索性直接带我们走到进入峡谷的古道入口。虽然是大晴天,古道仍很湿滑。路边有一个不大的出水洞,水流漫过路面淌下,若是雨天想必更加难走。路上还有青苔,@真悠闲脚一滑就摔了个屁墩,大家引以为鉴,小心翼翼地走下谷底,来到金盆漏底瀑布前。所谓营盘,其实是建在瀑布后面水帘洞内的防御工事。工程浩大的石墙局部已垮塌,但整体上仍显壮观,让我们感叹古人为了求生不惜本工力气。@与风为友是故地重游,轻车熟路从石墙豁口率先爬进防御工事内,然后告知我们说入口外箭竹林甚为茂密,建议大部队也爬墙进入。@户外之马找到了上坡的老路,便打算从“正路”进去,但走到半坡上就遇到茂密的竹林,看不到进入营盘的路在哪里。还好我带了园艺剪,对着又细又密的箭竹林一顿输出,最终从入口“攻入”。
摆榜村金盆漏底营盘(106°55′44.54″, 26°01′34.41″)
就是当地民众利用瀑布后边的“水帘洞”改造而成的躲匪工事,位置非常隐蔽,从山顶下到谷底的古道很湿滑。
航拍摆榜风光
惠水县原摆榜乡这一片平缓的高原台地被称为“金盆漏底”,大坝子上连绵的稻田到秋天变黄即所谓“金盆”,“漏底”形象地描述了小溪在台地上冲刷出沟谷,然后从连续的三级瀑布落下台地的地貌。
经过旧连下山,穿过摆榜新城。
在经过通往掌布的三岔路口前,有风电场的施工便道。开进去一截在路边停车观景,往北看可以遥望到几十公里外高坡、贵定的大风车。
在巨大的风车基座下有个停车湾,停车观景。
大塘老城
清代贵阳府下辖四县(贵筑、贵定、龙里、修文)、三州(开州、定番、广顺)、一厅(长寨)以及两个州判驻地(罗斛、大塘)。
大塘城筑于清朝乾隆年间,原有东西南北四座城门。由于距离贵阳城区路途遥远,此前改哥一直未到过大塘(今黔南州平塘县大塘镇)。难以想象古代的贵阳府官员如何治理如此遥远的领地。大塘还曾短暂地作过县城,1914年设为大塘县,1936年大塘县城迁往通州,1941年平舟县与大塘县合并,各取一字称为平塘县。
如今贵阳至惠水摆金有了高速公路,摆金至大塘的柏油公路也已修好,改哥终于如愿来到大塘。大塘古城坐落于摆榜金盆漏底台地的东南方,与贵州大多数城池位于河谷坝子中的格局不同,大塘位于一片高原台地之上。
古城中心位置的衙门路附近有一口大水塘,名为五龟扑塘,是大塘八大景之一,从整体地形来看犹如天池,猜测“大塘”之名即源于此。
我们走到老城路往东上坡,在当地热心人的指点下,找到了已拆为石块的大塘东门城墙遗址和贵州“咸同战乱”的物证白骨冢。
至此,贵阳改哥终于走遍古贵阳的所有领地。
大塘曾是贵阳府下辖的州县级单位(大塘州判、大塘理苗州),1914年设为大塘县,1936年县城就迁往通州。
大塘镇衙门路的大水塘,名为五龟扑塘(106°56′32.48″, 25°56′43.32″),是大塘八大景之一。
大塘古城东门遗址(106°56′41.22″, 25°56′52.26″)
沿着老城路往东走,找到大塘古城东门遗址,城墙的石料还在。
大塘白骨冢(106°56′43.12″, 25°56′48.44″)
当地人称为白骨坟,一位师傅带我们来的,白骨坟扫墓完成!
返程路上停车看夕阳。
返回摆金镇吃车伯妈马肉。
在花果园堵:车本想导航上中环,我和游侠都不认识路,导航信号不好总是慢一拍,结果连着两个路口都错过,就进去独立几十分钟,最后又绕回花溪大道,才从我们熟悉的道路回家。通过等好几轮红灯时的观察,我们看明白了花果园堵车是因为白宫路口有两个方向没修天桥,人行道上总是有行人挡住车流。
改哥23:04到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