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贵阳南明区见龙洞甘龙洞龙洞堡 |
分类: 贵阳文史地理风光 |
时隔二十多年,改哥终于探索完了见龙洞。
第一次去大概是九十年代跟老爸去的,当时应该只在第一洞厅看了摩崖,没有深入。
几个月前又到过洞口一次,发现修见龙洞路往洞口里倾倒了几十立方建筑废渣。上次独自一人到了洞口没下去,是怕洞里边没手机信号,万一出了事没人晓得。
这次有备而来,带了300米强光手电、安全绳和镰刀,哪怕遇到有龙窜出来,可以捆住把头割下来
没过多久时间,在洞口渣土之上又发现很多废泡沫版。看来附近的人是把见龙洞当成垃圾场了。

没过多久时间,在洞口渣土之上又发现很多废泡沫版。看来附近的人是把见龙洞当成垃圾场了。

见龙洞又名甘龙洞,贵阳龙洞堡、龙洞桥(见龙桥)均由它得名。相传“有龙潜其中”,因此洞位于湘黔古驿道路边,又有传说曾经藏匿过真龙天子(建文帝若真的遁逃于黔,必当路过)。现洞中有明代贵州巡抚郭子章题字石刻“见龙洞”及贵州总兵李璋等人唱和的两块诗碑。第一洞厅顶上有一长满青苔的钟乳石酷似带鬃毛的龙头,再往里走抬头又望见龙头后洞顶有数十米长条石缝如同龙身。俯身钻过一个“狗洞”后,穿过约二三十米的狭长隧道,可进入第二洞厅,此厅有巨大的石笋和石幔。第二厅右下方又有一支洞,须猫腰匍匐方得进去,亦有十余米长。在洞穴尽头看到一群灰色的大老鼠面对手电筒的强光惊慌失措却并不跑远,可知能通行的洞道就此为止,连老鼠都无处可逃了。


























站在第二洞厅往洞穴深处看,流水似乎是从高处的缝隙淌下来的。但是顺着可能是人工开凿的“台阶”下到第二洞厅底部,可以看到右手边还有一个岔洞。




















洞道走向示意图:
改哥怀疑,见龙洞的形成或许与水塔坡另一侧那个湖泊有关,因为那个湖刚好位于见龙洞内水源的方向。
相关资料:
《贵州省地名志.第三集,溶洞录》P3
2015年4月街景地图,在新立的文保碑背后,可见老文保碑当时还剩下个基座。
后一篇:阳关新桥尖山(疑似古营盘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