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民国时期贵州首富的佛堂——大觉精舍(华家阁楼)

(2017-11-27 22:00:34)
标签:

大觉精舍

贵阳

华家阁楼

华之鸿

私家佛堂

分类: 贵阳文史地理风光
  老贵阳有“华家的银子、唐家的顶子、高家的谷子”的说法,说的是民国时期贵阳颇有声望的三大家族,意思是华家最有钱、唐家当官的最多、高家的田土最多。这三大家族过去都集中居住在贵阳城内的“富豪区”——堰塘坎一带。其中唐家花园已经完全不存在了,原址变成了幼儿师范学院;高家花园残存的房屋在上世纪70年代被拆除,后来重修了局部变为省工委纪念馆;华家的私家佛堂即大觉精舍,则保存得最为完整。
民国时期贵州首富的佛堂——大觉精舍(华家阁楼)
走在文笔街上,远远地就能望到“华家阁楼
民国时期贵州首富的佛堂——大觉精舍(华家阁楼)

   大觉精舍俗称为华家阁楼,位于贵阳市云岩区电台街,是贵州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华之鸿于民国十三年(1924年)兴建的。​华之鸿开办了文通书局、永丰造纸厂和成义茅台酒厂等企业,是贵州最早的、也是最大的民族资本家,如果当时有福布斯贵州富豪排行榜,那么华之鸿肯定排名第一。
民国时期贵州首富的佛堂——大觉精舍(华家阁楼)

 大觉精舍占地5300平方米,主要建筑为五层五重檐八角攒尖顶木结构阁楼(底层为四角),高25米、占地约160平方米,坐东向西,与阁楼相对有藏经楼及两厢,均为两层木结构建筑,以曲栏回廊上下连通。整个建筑群造型别致,设计精巧,工艺水平很高,为贵阳近代最为优秀的木结构建筑群。2006年6月6日被公布为贵州省文物保护单位。
民国时期贵州首富的佛堂——大觉精舍(华家阁楼)

 

民国时期贵州首富的佛堂——大觉精舍(华家阁楼)

 

民国时期贵州首富的佛堂——大觉精舍(华家阁楼)

 

民国时期贵州首富的佛堂——大觉精舍(华家阁楼)

 

精舍中心建筑为五层佛阁,高30余米,八角翘檐,八面开窗.层层上涌,高凌霄汉。
民国时期贵州首富的佛堂——大觉精舍(华家阁楼)

民国时期贵州首富的佛堂——大觉精舍(华家阁楼)

民国时期贵州首富的佛堂——大觉精舍(华家阁楼)

 

民国时期贵州首富的佛堂——大觉精舍(华家阁楼)

 

民国时期贵州首富的佛堂——大觉精舍(华家阁楼)

 

民国时期贵州首富的佛堂——大觉精舍(华家阁楼)

 

 

民国时期贵州首富的佛堂——大觉精舍(华家阁楼)

 

 

民国时期贵州首富的佛堂——大觉精舍(华家阁楼)

 

民国时期贵州首富的佛堂——大觉精舍(华家阁楼)

 

民国时期贵州首富的佛堂——大觉精舍(华家阁楼)

 

民国时期贵州首富的佛堂——大觉精舍(华家阁楼)

 

 

民国时期贵州首富的佛堂——大觉精舍(华家阁楼)

 

民国时期贵州首富的佛堂——大觉精舍(华家阁楼)

 

民国时期贵州首富的佛堂——大觉精舍(华家阁楼)

 

民国时期贵州首富的佛堂——大觉精舍(华家阁楼)

 

民国时期贵州首富的佛堂——大觉精舍(华家阁楼)

 

民国时期贵州首富的佛堂——大觉精舍(华家阁楼)

 

民国时期贵州首富的佛堂——大觉精舍(华家阁楼)

 

民国时期贵州首富的佛堂——大觉精舍(华家阁楼)

 

民国时期贵州首富的佛堂——大觉精舍(华家阁楼)

 

民国时期贵州首富的佛堂——大觉精舍(华家阁楼)

 

 

民国时期贵州首富的佛堂——大觉精舍(华家阁楼)

 

民国时期贵州首富的佛堂——大觉精舍(华家阁楼)

 

民国时期贵州首富的佛堂——大觉精舍(华家阁楼)

 

民国时期贵州首富的佛堂——大觉精舍(华家阁楼)

 

民国时期贵州首富的佛堂——大觉精舍(华家阁楼)

 

民国时期贵州首富的佛堂——大觉精舍(华家阁楼)

 

 


民国时期贵州首富的佛堂——大觉精舍(华家阁楼)

 

民国时期贵州首富的佛堂——大觉精舍(华家阁楼)

 抗日战争时期,贵州创立广播电台,租用了大觉精舍的藏经楼底层及右厢楼房作为办公室和播音室,大觉精舍所在街道,因此得名电台街。1949年之后,大觉精舍由贵阳市人民政府管理,市教育局和文化局曾设于此院左右厢房各处,上世纪60年代,原来的青瓦被换成了赭黄色琉璃瓦。
民国时期贵州首富的佛堂——大觉精舍(华家阁楼)

  1981年大觉精舍被公布为贵阳市文物保护单位,2006升级为贵州省文物保护单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