龟山 大别山摩崖

标签:
武汉大别山摩崖龟山文物保护单位汉阳 |
分类: 江城访古 |

汉阳龟山电视塔右下方约200米的石壁上,刻着“大别山”三个大字。这三字为楷书,每字大约1.5平方米,字体苍劲雄浑,古朴端庄。
其左侧还有5行49-52字的边跋,有些字已剥蚀,模糊难辨。全文为:“吾歙方密庵□生补诗古文俱□□尤□□□壁窠大字□刿一时镌□是为江山增色也嘉庆壬申九月同里弟子鲍里星识”。文中可知,这是安徽歙县人方密庵题写,嘉庆十七年(1812年)九月,由鲍里星刻制。

“大别山”名称,最早见于中国远古第一部国土资源调查报告《尚书·禹贡》。这部3000多年前的古籍,一共1193字,却两次提及“大别”。其中就有:“嶓冢导漾,东流为汉,又东,为沧浪之水, 过三澨,至于大别,南入于江”。联系文中的前后表述,基本可以界定,这个“大别”就是汉阳的龟山。

从地理演进来说,原来的汉阳与汉口是连在一起的,汉水是绕着汉阳古城的西侧“南流入江”(长江)。明成化年间,汉水改道,“东流入江”,将汉阳、汉口分离成如今的模样。


1998年5月,这处遗迹被列为武汉市文物保护单位。

“大别山”名称,最早见于中国远古第一部国土资源调查报告《尚书·禹贡》。这部3000多年前的古籍,一共1193字,却两次提及“大别”。其中就有:“嶓冢导漾,东流为汉,又东,为沧浪之水, 过三澨,至于大别,南入于江”。联系文中的前后表述,基本可以界定,这个“大别”就是汉阳的龟山。

从地理演进来说,原来的汉阳与汉口是连在一起的,汉水是绕着汉阳古城的西侧“南流入江”(长江)。明成化年间,汉水改道,“东流入江”,将汉阳、汉口分离成如今的模样。

龟山为何又叫“大别山”?传说当年大禹治水,途经此地,惊呼“一山隔两景,真大别也”。为了纪念大禹治水的功绩,后人在龟山临江处,将一块巨石定名为禹功矶,并在上面修了晴川阁河禹王庙(又称禹稷行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