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黔灵东路旁的“小桥”是不是化龙桥

标签:
历史旅游文物 |
分类: 贵阳“非文保”古迹 |

明弘治《贵州图经新志》、记载:“化龙桥在治城北仁寿街,弘治十年(1497年)建,郡人、知县杨樊有记”
明嘉靖《贵州通志》录:“化龙桥在渔巷铺,弘治建。”
清康熙《贵州通志》载:“化龙桥在府新城上,有大石,形如龟。”
清乾隆《贵州通志》有:“化龙桥在布德门外,上有大石,形肖灵龟。”
清道光《贵阳府志》注明:“化龙桥在鲜鱼巷。”
清末安顺诗人刘蕴良有《化龙桥》诗两句,原注言“桥下乱石矫如飞龙” 所指的可能便是康、乾两《通志》所说的其形肖龟之石。
清末安顺诗人刘蕴良有《化龙桥》诗两句,原注言“桥下乱石矫如飞龙” 所指的可能便是康、乾两《通志》所说的其形肖龟之石。
民国向知方的《贵阳市志未成稿》言:“化龙桥在新东门内,老川会馆侧,弘治十年建。”
1930年5月21日《贵州日报》刊登《化龙桥将通车》消息一则,说化龙桥街道(今黔灵东路西段)改建完成,但未提及化龙桥是否有变化。
1988年版《贵阳文物图经》化龙桥词条:”为三孔混凝土石桥,长34米,宽15米“
1930年5月21日《贵州日报》刊登《化龙桥将通车》消息一则,说化龙桥街道(今黔灵东路西段)改建完成,但未提及化龙桥是否有变化。
1988年版《贵阳文物图经》化龙桥词条:”为三孔混凝土石桥,长34米,宽15米“
1993年版《贵阳市志•
建置志》标明化龙桥:“今桥长二十四公尺,宽十五公尺,结构为三孔石桥,混凝土桥面。桥墩上有‘化龙桥,民
国三十一年吴鼎昌题’字样,桥下三孔中,两孔过水,一孔有路,可通行人。今桥是在老桥的基础上加高、加宽、加固扩建而成的。”
1994年王伦先生的《化龙桥、轩辕街与新东门史话》中说:“相传这桥是明朝天启年间扩大市区增设四门时,由附近居民筹款修建而成。……全部用石砌成一桥三硐的石拱桥”,此外还提及四川会馆的戏院从贯城河对岸的四川巷进出,进门先要过“平桥凉亭”。还说桥硐顶端悬挂一双斩龙剑。
2009年彭鸿书先生的《化龙桥》一文只解释了桥名的来历及化纸砖塔在“河北岸”(贯城河是南北走向的,哪边是北岸啊http://cnc.qzs.qq.com/qzone/em/e110.gif)
2012年谢红生先生的《黔灵东路今昔》中说:“化龙桥原本是一座简易的石桥,被暴发的山洪冲毁,后改建成两孔桥。”
此外,被评选为2004年度中国最佳科幻小说的《潜入贵阳》也提到了化龙桥,但故事中说桥头石栏上的铭文为“民国二十六年七月立桥”,不知作者凌晨的资料出自何处?估计是误记了。
1994年王伦先生的《化龙桥、轩辕街与新东门史话》中说:“相传这桥是明朝天启年间扩大市区增设四门时,由附近居民筹款修建而成。……全部用石砌成一桥三硐的石拱桥”,此外还提及四川会馆的戏院从贯城河对岸的四川巷进出,进门先要过“平桥凉亭”。还说桥硐顶端悬挂一双斩龙剑。
2009年彭鸿书先生的《化龙桥》一文只解释了桥名的来历及化纸砖塔在“河北岸”(贯城河是南北走向的,哪边是北岸啊http://cnc.qzs.qq.com/qzone/em/e110.gif
2012年谢红生先生的《黔灵东路今昔》中说:“化龙桥原本是一座简易的石桥,被暴发的山洪冲毁,后改建成两孔桥。”
通过谷歌地球卫星照片粗略测量,今桥宽约24米。

(上图为1973年的黔灵东路化龙桥,可见钢筋水泥栏杆)

(上图为大十字广场《筑城旧貌》沙盘上的新东门和化龙桥,沙盘上的化龙桥与贯城河上其他桥梁居然清一色都是单孔石拱桥http://cnc.qzs.qq.com/qzone/em/e110.gif,而且南侧并无“小桥”。由于此沙盘错漏甚多,参考价值不大 )
翻开贵阳市档案馆的 《百年地图看贵阳》,目前能找到的贵阳老地图基本都收录在这本书里面了。其中第18页(民国)、19页(1911年)、22页(1928年)、30页(1936年)、44页(1944年)、59页(1949年)、70页(1957年)等多张老地图上,在今黔灵西路西段(曾名仁寿街、渔巷铺、鲜鱼巷、轩辕街等)南侧不远处均画有另一座较小的桥;

(上图为1928年军用贵阳地图,原图上清晰可见普惠桥的标注,而化龙桥与“小桥”均无文字标注,正对“小桥”左侧为“老川会馆”)


(上图为大十字广场《筑城旧貌》沙盘上的新东门和化龙桥,沙盘上的化龙桥与贯城河上其他桥梁居然清一色都是单孔石拱桥http://cnc.qzs.qq.com/qzone/em/e110.gif

(上图为1928年军用贵阳地图,原图上清晰可见普惠桥的标注,而化龙桥与“小桥”均无文字标注,正对“小桥”左侧为“老川会馆”)
而在该地图集第14页(《清道光年间城垣街道图》,如下图)、34页(1939年)、35页(1940年)的老地图上只有一座化龙桥,旁边并未画出“小桥”。


天津大学硕士孙彤2004年论文《贵阳市城区旧桥检测与加固研究》提到民国化龙桥长26.8米,宽14.9米,石拱跨距3.1米,同时也说明未找到该桥的设计施工资料。民国的化龙桥是不是在古化龙桥原址上重建的,这个关键问题现在恰好搞不清楚,所以也就无法推断下游十米外的这座“小桥” 是明代的古化龙桥,还是早就与化龙桥并立的另一座桥。

《贵阳市城区旧桥检测与加固研究》的附图(上图),恰好把2004年改造前的化龙桥(即由1942年建的三孔化龙桥增设水泥栏杆)和下游的“小桥”都拍进来了,都是石拱桥,但“小桥”在外观上更显古老。

东端的第三个石拱是一个旱拱,2004年改造前都还在,联通桥两侧的四川巷与和平巷。
综合以上资料,我们可以得到以下信息:
一、始建于1497年的明代化龙桥,位于老四川会馆之侧,具体长宽尺寸及有几孔均未知;
二、不晚于1911年,化龙桥南侧近旁便已经有了现在还能看到的座“小桥”,宽约6米、残存桥面长8米,石质、单孔,名称未知,它被明确地标在了1911年之后的地图上,桥西正对老四川会馆;
三、1942年之前的化龙桥便是三孔石桥(两水洞一旱洞),由1942年时增高6米倒推可知这时的桥高13米,宽度不足15米,有三寸长五寸高的石栏杆。唯一的那张老照片上的可能就是这个时期的化龙桥(但照片上无栏杆);
四、1942年的民国化龙桥,是在之前的化龙桥基础上增高加宽而来,长26.8米,宽14.9米(另一说宽15米、高19米、全长38米;又一说长34米),还是石质三孔(东侧旱洞填成隧道),石拱跨距3.1米,改成了水泥路面和1米2的空心栏杆;
五、今天黔灵东路上的化龙桥,是在1942年兴建的三孔石桥的位置改建的水泥桥,大约七八十年代曾换过钢筋水泥栏杆,最后一次改建时间是2004年12月(再次更换了栏杆,如下图),现在宽约24米。

关于这两座桥的变迁,我作了以下两种推测:
最重要的一点,无论是多次被改造的民国化龙桥还是旁边的“小桥”,目前都还没有被列入文物保护单位,都还处于自生自灭、前途未卜的危险状态http://cnc.qzs.qq.com/qzone/em/e127.gif

上下两图均为2015年拍摄的化龙桥(上图左上)与“小桥”(上图右下及下图),改造过的化龙桥已看不出民国老桥的外观了,长满杂草的“小桥”依然散发着古老的气息。
后一篇:[转载]中国地形鸟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