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贵阳黔灵东路旁的“小桥”是不是化龙桥

(2015-05-22 18:43:47)
标签:

历史

旅游

文物

分类: 贵阳“非文保”古迹
       对于黔灵东路贯城河上那座桥叫什么桥,大多数老贵阳想都不用想就会回答你——“化龙桥”。
      但是现在化龙桥南侧约10米处这座单孔石桥呢?恐怕很少有人说得上来,估计编写《云岩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专辑》的云岩区文化馆里也没人清楚,所以他们在书中使用了附近居民的俗称“小桥”。  下图贵阳黔灵东路旁的“小桥”是不是化龙桥
    之前多次在都市报上见过关于化龙桥的文章,尤其是云岩区史志办的周诗若先生说,这是一座贵阳现存的明代古桥。所以自然也就给人先入为主的印象,认为它肯定就是明代那座化龙桥,一般人当然也不屑于花精力去“证明你妈是你妈”了。

      但我们不应该迷信专家,要敢于怀疑权威。梳理了一下目前能找到的关于化龙桥的资料只有这么多:
明弘治《贵州图经新志》、记载:“化龙桥在治城北仁寿街,弘治十年(1497年)建,郡人、知县杨樊有记”
明嘉靖《贵州通志》录:“化龙桥在渔巷铺,弘治建。”
清康熙《贵州通志》载:“化龙桥在府新城上,有大石,形如龟。”
清乾隆《贵州通志》有:“化龙桥在布德门外,上有大石,形肖灵龟。”
清道光《贵阳府志》注明:“化龙桥在鲜鱼巷。”
清末安顺诗人刘蕴良有《化龙桥》诗两句,原注言“桥下乱石矫如飞龙” 所指的可能便是康、乾两《通志》所说的其形肖龟之石。
民国向知方的《贵阳市志未成稿》言:“化龙桥在新东门内,老川会馆侧,弘治十年建。”
1930年5月21日《贵州日报》刊登《化龙桥将通车》消息一则,说化龙桥街道(今黔灵东路西段)改建完成,但未提及化龙桥是否有变化。
1988年版《贵阳文物图经》化龙桥词条:”为三孔混凝土石桥,长34米,宽15米“ 
1993年版《贵阳市志• 建置志》标明化龙桥:“今桥长二十四公尺,宽十五公尺,结构为三孔石桥,混凝土桥面。桥墩上有‘化龙桥
国三十一年吴鼎昌题’字样,桥下三孔中,两孔过水,一孔有路,可通行人。今桥是在老桥的基础上加高、加宽、加固扩建而成的。
1994年王伦先生的《化龙桥、轩辕街与新东门史话》中说:“相传这桥是明朝天启年间扩大市区增设四门时,由附近居民筹款修建而成。……全部用石砌成一桥三硐的石拱桥”,此外还提及四川会馆的戏院从贯城河对岸的四川巷进出,进门先要过“平桥凉亭”。还说桥硐顶端悬挂一双斩龙剑。
2009年彭鸿书先生的《化龙桥》一文只解释了桥名的来历及化纸砖塔在“河北岸”(贯城河是南北走向的,哪边是北岸啊http://cnc.qzs.qq.com/qzone/em/e110.gif 

2012年谢红生先生的《黔灵东路今昔》中说:“化龙桥原本是一座简易的石桥,被暴发的山洪冲毁,后改建成两孔桥。” 
此外,被评选为2004年度中国最佳科幻小说的潜入贵阳》也提到了化龙桥,但故事中说桥头石栏上的铭文为“民国二十六年七月立桥”,不知作者凌晨的资料出自何处?估计是误记了。
 
通过谷歌地球卫星照片粗略测量,今桥宽约24米
贵阳黔灵东路旁的“小桥”是不是化龙桥
 上图为1973年的黔灵东路化龙桥,可见钢筋水泥栏杆
贵阳黔灵东路旁的“小桥”是不是化龙桥
上图为大十字广场《筑城旧貌》沙盘上的新东门和化龙桥,沙盘上的化龙桥与贯城河上其他桥梁居然清一色都是单孔石拱桥http://cnc.qzs.qq.com/qzone/em/e110.gif ,而且南侧并无“小桥”。由于此沙盘错漏甚多,参考价值不大

       翻开贵阳市档案馆的
《百年地图看贵阳》,目前能找到的贵阳老地图基本都收录在这本书里面了。其中第18页(民国)、19页(1911年)、22页(1928年)、30页(1936年)、44页(1944年)、59页(1949年)、70页(1957年)等多张老地图上,在今黔灵西路西段(曾名仁寿街、渔巷铺、鲜鱼巷、轩辕街等)南侧不远处均画有另一座较小的桥;
贵阳黔灵东路旁的“小桥”是不是化龙桥
上图为1928年军用贵阳地图,原图上清晰可见普惠桥的标注,而化龙桥与“小桥”均无文字标注,正对
“小桥”左侧为“老川会馆”
 
而在该地图集14页(《清道光年间城垣街道图》,下图)、34页(1939年)、35页(1940年)的老地图上只有一座化龙桥,旁边并未画出“小桥”。
贵阳黔灵东路旁的“小桥”是不是化龙桥
      通过这些地图能够说明两个问题:一是
是这座“小桥”规模比较小,所以不是各个时期的每张地图都会画上去。二是这座“小桥” 与化龙桥并列共存的状况,最晚至少在1911年就已经存在了。“小桥”与化龙桥下游的普惠桥也在多张老地图上同时出现,说明该“小桥”并不是普惠桥(又名普济桥)。这就出现了一个重大疑,民国时期的石质三孔化龙桥是1942年才修建的,如果这个位置之前只有一座建于明代的化龙桥,为何1942年之前的多张地图在这个位置上会有两座桥呢?认为地图不会骗人。
 
       由于《百年地图看贵阳》第19页(1911年)、22页(1928年)、30页(1936年)的老地图,都标明了“老川会馆”正对着这座“小桥” 的西头,符合向知方的《贵阳市志未成稿》说法,所以怀疑这座“小桥” 就是始建于明代的那座古化龙桥。那么,正对着鲜鱼巷(黔灵东路)的那座大桥又是什么呢,个人猜测在1942年之前且不晚于1911年那个位置就已经有一座“新化龙桥”了,1942时被拆掉重建,或者1942年的民国化龙桥就是在它的基础上扩建的。
贵阳黔灵东路旁的“小桥”是不是化龙桥
 1942年改建之前的化龙桥老张片,目前只有上图这一张。主要特征是桥中有神龛,且无桥栏杆。从石拱的造型风格上看,与1942年后的民国化龙桥比较相似。照片可能是由北向南拍摄的,因为背景不远处有一座石牌坊和亭子,神龛背后还露出飞檐的一角,我猜测那就是进出老四川会馆内的通道和戏台。这同时也能解释为何照片上只出现两个石拱,因为第三个石拱在照片左端靠新东门的一头没有拍进画面
 
天津大学硕士孙彤2004年论文《贵阳市城区旧桥检测与加固研究》提到民国化龙桥长26.8米,宽14.9米,石拱跨距3.1米,同时也说明未找到该桥的设计施工资料。民国的化龙桥是不是在古化龙桥原址上重建的,这个关键问题现在恰好搞不清楚,所以也就无法推断下游十米外的这座“小桥” 是明代的古化龙桥,还是早就与化龙桥并立的另一座桥。
贵阳黔灵东路旁的“小桥”是不是化龙桥
《贵阳市城区旧桥检测与加固研究》的附图(上图),恰好把2004年改造前的化龙桥(即由1942年建的三孔化龙桥增设水泥栏杆)和下游的“小桥”都拍进来了,都是石拱桥,但“小桥”在外观上更显古老。
贵阳黔灵东路旁的“小桥”是不是化龙桥
东端的第三个石拱是一个旱拱,2004年改造前都还在,联通桥两侧的四川巷与和平巷。

综合以上资料,我们可以得到以下信息:
一、始建于
1497年的明代化龙桥,位于老四川会馆之侧,具体长宽尺寸及有几孔均未知;
二、不晚于1911年,化龙桥南侧近旁便已经有了现在还能看到的座“小桥”,宽约6米、残存桥面长8米,石质、单孔,名称未知,它被明确地标在了1911年之后的地图上,桥西正对老四川会馆
三、1942年之前的化龙桥便是三孔石桥(两水洞一旱洞),由1942年时增高6米倒推可知这时的桥高13米,宽度不足15米,有三寸长五寸高的石栏杆。唯一的那张老照片上的可能就是这个时期的化龙桥(但照片上无栏杆)
四、1942年的民国化龙桥,是在之前的化龙桥基础上增高加宽而来,长26.8米,宽14.9米(另一说宽15米、高19米、全长38米;又一说长34米),还是石质三孔(东侧旱洞填成隧道,石拱跨距3.1米,改成了水泥路面和1米2的空心栏杆;
五、今天黔灵东路上的化龙桥,是在1942年兴建的三孔石桥的位置改建的水泥桥,大约七八十年代曾换过钢筋水泥栏杆,最后一次改建时间是2004年12月(再次更换了栏杆,如下图),现在宽约24米 
贵阳黔灵东路旁的“小桥”是不是化龙桥
关于这两座桥的变迁,我作了以下两种推测:

 推测1:假如
明代简易石桥两孔山洪冲毁后改建1942年前的三孔石桥1942年在三孔石桥上增高加宽铺设水泥路面→七八十年代更换钢筋水泥护栏→2004年改建水泥平桥,那么旁边这座“小桥”可能就是为从四川巷过河进出四川会馆而专门建造的桥。经查,明崇祯年间四川籍商人在贵阳捐资购买化龙桥西侧路口房屋,加以改造后扩建成川主庙,清初时的四川会馆是由明末建立的川主庙改名而成,也就是说按此推论该“小桥”可能建于明末或清初
 
 推测2:假如明代简易石桥两孔山洪冲毁后改建→单孔“小桥”(或许原为两孔,另一孔被掩埋),那么现在的化龙桥所在的这个位置,不晚于1911年时便新建了一座三孔的“化龙桥”并取代了“小桥”的交通干道地位,则该“小桥”是比1911年地图上那座化龙桥更古老的古化龙桥。

贵阳黔灵东路旁的“小桥”是不是化龙桥
上图为2013年都市报文章《
城穿玉带 桥曰化龙》配图
最重要的一点,无论是多次被改造的民国化龙桥还是旁边的“小桥”,目前都还没有被列入文物保护单位,都还处于自生自灭、前途未卜的危险状态http://cnc.qzs.qq.com/qzone/em/e127.gif 

贵阳黔灵东路旁的“小桥”是不是化龙桥
上下两图均为2015年拍摄的化龙桥(上图左上)与“小桥”(上图右下及下图),改造过的化龙桥已看不出民国老桥的外观了,长满杂草的“小桥”依然散发着古老的气息
贵阳黔灵东路旁的“小桥”是不是化龙桥

 2015年05月15日的《贵州都市报》新刊登了一篇《贯城河上看古桥“摆古”》,其中提到周诗若先生说的一个关于化龙桥的传说:相传原先在贵阳鹿冲关(六冲关)的位置,有一深洞,洞中有蛟,蛟爱作恶,常常发大水,让贵阳市老百姓们苦不堪言,年年受难。有一年,道教祖师张三丰云游到贵州,百姓向其诉苦,言洞中蛟爱作恶发水,望其伸手相助。张三丰一听,便画了一符,放在化龙桥顶。等到洞中蛟再次发水,水流至此,不能再向前。蛟遇阻,便想回头,而桥上符变为宝剑,刺中其头部,蛟痛难忍,变身为母猪,从此再也没有作恶。所谓“化龙”,在贵阳民间的理解里,也有蛟龙变化成母猪之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