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人寿的围观,可以结束了

标签:
财经 |
中国人寿发布了关于“张乃丹事件”最终调查结果的通报,一切划上了一个句号。
不过,通报发布之后,各种声音观点不一,有一些是出于对中国人寿关注、关心的理性声音,另一些却是夹杂着各种各样情绪的议论,甚至有的人完全没有理解通报内容,就选择了抨击甚至是“开骂”。
从通报上看,中国人寿或许是该被好好说一说,尤其是黑河分公司、嫩江支公司的某些人员。毕竟,部分违规违纪问题的确属实,这个怎么都赖不掉。就算网民说得再难听,恐怕也得坐稳了,好好听着。
但是,是不是“说”够了中国人寿,就达到了我们想要的目的?更进一步,是不是“骂”爽了中国保险业,就能够解决根本问题?
从舆论监督的角度看,仿佛有这样的作用,毕竟民意的力量是强大的。然而,部分网民的情绪似乎永远无法降温——“保险是骗局”、“一人干保险全家不要脸”,仿佛要清除中国人寿乃至整个中国保险业而后快。
会不会有点过了?
01
围观需要理性
首先,我们在议论之前可以仔细想一想,是不是真的说对了,或者骂到点子上了。
没错,嫩江支公司的确存在张举报所说的部分违规、违纪事实,然而,所谓的在销售过程中存在虚列费用、套取佣金现象,跟保险业基层工作人员长期面临的销售压力分不开,有的基层人员囿于业绩压力,为了出单采用各种形式找寻、维护客户,某些经费无法通过常规的项目进行报销,只好借用或合并在其他项目流程中。所以,这些钱十有八九还是用在销售过程中,这种“内部管控”和“销售激励”节奏不匹配的现象,目前也正是保险业整改的重点,但如果以此就认定其中有贪污问题,在没有实际证据的情况下就仅仅只是无端猜测。
没有贪污就构不成犯罪,更重要的是,中国人寿是一家国有保险企业,是否涉及违法由法院判定,中国人寿只能根据企业管理条例,对相关责任人进行违规、违纪性质的处罚,“规、纪、法”,一字之差,谬之千里。
此外,在如此巨大的舆论压力下,中国人寿完全没有任何动机和理由去袒护和包庇相关涉事人,在我国,国企的担当并非只是嘴上说说,需要刀尖向内、自我整治的时候,也毫不含糊,更不用说监管、执法部门,多少双眼睛盯着、看着,在这个节骨眼上,中国人寿会选择自讨没趣吗?
其次,嫩江才多大,黑龙江省黑河市下面的一个县级市而已,其中的保险企业出了一些问题,可我现在怎么感觉弄得好像是整个中国保险业都出问题了呢?怎么,嫩江支公司是中国人寿的发祥宝地?
好吧,就算是整个嫩江市的保险业都黑,黑得“伸手不见五指”,但以此就“推算”到全体中国人寿的企业上,甚至是全国的保险业上,是不是有点太亢奋了?
换句话说,多大点事啊,值得如此大动肝火?
从中国人寿最新的通报来看,对此事件基本上已经是顶格处理——不仅主要责任人孙某某、黄某某都得到了撤职处分,黑龙江省公司及嫩江支公司其他6名相关责任人也都进行了追责处理。
除此之外,企业内部,也展开了全面排查,继续严肃查处违纪违规等问题。别的不说,长达近两个月时间的深入调查,光资料就有近十万份,近八百人被问询和核实,这态度还不够诚恳么?
可有的人说了:这哪儿够?
他们认为,中国人寿这样的通报,不过就是在遮遮掩掩,有的网友说要对涉事人政治审查、要对他们判刑,恕我直言,中国人寿还真的是“臣妾做不到啊”,因为这已经完全超出了一家企业管理的边界。换句话说,中国人寿目前已经做到了能够做的一切,同时从目前的情况看,无论是监管还是内部调查,发现的问题都如出一辙,调查组并无袒护和护短,处理也极其严厉,完全没必要继续炒作此事。
于是有一些人继续保持不满,认为这样的处罚太轻,太隔靴瘙痒。
有的人甚至喊出了:保险这个行业都应该取缔。
这位仁兄,你是认真的吗?
如果说两个月,60天左右的时间,我们对于张乃丹举报中国人寿这件事的围观、评论甚至吐槽,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打倒”中国人寿的话,那么我可以说,这条路走偏了。
02
我们真正要关心的是什么
先说结论,我认为,对于此事我们的着眼点应该是在保持对中国人寿乃至中国保险业的正向舆论监督上,用理性的声音,帮助企业、行业积极整改,“修剪”保险这棵树,而不是要将它连根拔起。
我知道,你们或许又要嗤之以鼻:“你不就想说保险业以往长期粗放经营,遗留下很多问题么,整改整改整改,整改了这么多年,为什么还是出问题。”
我可以顶着锅盖说一句,试问哪个行业从来不出问题?出了问题,找到原因,积极改正,然后从源头上尽量杜绝问题的再次发生即可,可是人类社会并不是机器,就算是机器,也会有出错、再次出错甚至反复出错的可能性。
所以,问题发生,我们就要把出了问题的行业全砸个稀巴烂吗?
从个人利益出发,我非常理解很多网友对于保险产品、投保条款、保单利益的忧虑,担心自己会不会被坑、被骗,我也很关心。
为什么那么多人“骂”中国人寿,因为作为中国保险业的“老大哥”,受到严格的关注和监督是必然的,某种程度上,也是国民爱之深、责之切的一种关心和期待。
不过呢,监管部门比我们更关心,以下一则新闻就说明了一切:
4月8日,中国银保监会印发关于深入开展人身保险市场乱象治理专项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围绕销售行为、人员管理、数据真实性、内部控制等方面,对人身保险市场存在的典型问题和重点风险进行一次专项治理。
所以,多给保险业一些时间。
03
激浊扬清才是根本
对于整个保险业而言,盲目轰炸并不可取,激浊扬清才是正道。
很多网民非常焦虑,保险业长久以来存留的一些乱象,以及耳濡目染的一些行业负能量,已经让他们“怕了”,不敢再次选择信任,其实,这也非常正常。
但是,我们还是要相信一个行业、一家企业自我开刀,自我整改的能力。
毕竟,作为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子集,保险不会消失,也不能消失,其实那些喊着要保险“滚出生活”的一些人,也未必真的就能够脱离保险。
必须承认,在早些年间,保险业发展的确出现了不少的问题,以人际线下交往为主要展业方式的经营模式,带来了更多夹杂着人情世故,而并非专业理性的销售手段,这样的历史沉疴没有必要多做赘述,我们更应该向前看,看到保险业自身优化、转型的行业大趋势。
比如,现在的车险、财产险、甚至一些网络新型保险,借助科技力量已经大大减少了信息不对称,让投诉率进一步下降,但是全行业、全险种的发展步调并不统一,就像这次张乃丹举报事件,就来自还是更多依赖“人”去经营的寿险领域,这也是保险业整体发展过程中难以避免的阵痛。
因此,我们需要摒弃那些跟风炒作、宣泄情绪的“噪音”,虽然说情绪宣泄也是必要的,但是一直在“发泄”,却不能真正在其中学到点什么,这才是本末倒置。
04
“静观其变”,未尝不是一种全新的鞭策
现在,面对这件事,是选择继续围观、指指点点,还是自发散去,让中国人寿甚至整个中国保险业继续惩前毖后、治病救“业”?
所谓的“自发散去”,指的并不是完全不关注这件事或其他相似的事件,而是在保持舆论警醒的同时,我们要给保险业、中国人寿一个自我整改的空间,而不是天天晨昏定省,以防贼的态度、有色的眼光、猜忌的心态,无端地揣测甚至带恶意的“节奏”来“监督”保险业和中国人寿,须知时时刻刻保持不必要的高压,最终不一定能够起到好的效果。
毕竟,在庞大的中国保险业里,对于那些兢兢业业、遵纪守法的保险从业人员,他们更需要一个理性的舆论环境去开展工作、审视自身,而不是在各种无端的指责甚至是谩骂中,降低自我价值感,进而影响工作质量,陷入到一种劣币驱逐良币的死循环中。
因此,有时候退一步,反而见到更多的天地。
同样,有时候的“静观其变”,莫不是一种更加积极的“鞭策”。
所以我认为,我们对于张乃丹举报的这件事的围观和议论,随着中国人寿最终调查结果的出台,可以散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