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的宏观经济研究,或许就是京东数科这样的模式
标签:
财经 |
文/观察者
宏观经济研究的时效性空前重要,而京东大数据率先提供了一种可能性。
耗时耗力的宏观经济研究,一向给人高深莫测、皓首穷经的感觉。
不过,传统的经济研究“模式”可能已经到了不得不变的时候——随着新经济、新技术与现实社会的共振频率越来越快,宏观经济研究要“突破自我”,不仅要与深度博弈,还要“与时间赛跑”,解决滞后性的问题。
11月19日,《2019中国人口迁移和城镇化发展研究报告》出炉,有意思的是,这份报告不是相关决策部门的研究结果,而是京东数科大数据能力的“外溢”。
确切地说,这是一份基于大数据的人口流动研究报告,核心依据是京东账户收货地址的变迁——京东有3亿多的用户账户,而用户收货地址的变动,恰恰又是一个可以实时掌握的维度。
京东数科的“数据思维”或“大数据模式”,很可能就是宏观经济研究的未来模式。
01
宏观经济研究的方式、方法,往往会直接决定结果,而京东大数据研究报告的结果是出人意料的,并且有着显而易见的决策价值。
比如,关于一线城市的人口流动,从报告上来看,北京的人才吸纳和流出模式,与其他一线城市有着明显的不同。从人才流出来看,北京与上海、广州和深圳的人口交互非常密切,但与此同时,北京流出人口中的“主流”,并非在以北京为中心的都市圈内停留,而是转向数千公里以外的上海、广州等城市。这与“京津冀”都市圈的政策导向产生了偏差,特别是,北京没有能够起到对河北腹地强辐射的作用。
(图片来自京东数科)
北京的人才吸纳模式也与众不同。相比部分“老北漂”的选择流出,北京每年又有“新北漂”流入。尽管北京流出人口相对大于流入人口,但是,相比其他城市,北京对年轻人依然是极具吸引力的。以广州人口的流动为例,无论是迁入城市和迁出城市,第一名都是北京。
(图片来自京东数科)
京东数科的大数据对“北京模式”的挖掘是一种创新性的发现。以往我们只讲“京津冀”,只讲长三角珠三角,但更多的是笼统判定其人口走向,并没有考虑跨区域融合,甚至区域功能这种微妙的变迁,所以采用传统的,相对静态的数据采集方式不足以对其进行更准确定位。
在京东的这份报告中,起码体现了大数据宏观研究的两个优势。一方面,京东大数据的数据覆盖是很完善的,而从京东亿级客户群体反馈出来的变迁中,通过不同的维度,我们可以采撷出更加灵活多变的信息。另一方面,由于可以实时掌握海量数据,以及大数据分析的速度非常快,大数据宏观研究在时效性上的优势非常突出。
02
报告产出的时效性,是大数据宏观研究最突出的亮点之一。
多数宏观经济研究报告发挥价值的前提,不是能不能拿到诺贝尔经济学奖,而是能不能解决滞后性的问题,为决策提供及时的指导。
宏观决策,往往意味着试错,但京东数科的大数据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性——在京东城镇化研究报告的案例中,通过京东用户收货地址的变化,大数据可以像监测城市交通一样实时监测人口流动,从而显示出城镇化决策与预期结果的偏差,减少决策的试错成本。
大数据宏观研究的价值,体现在其对传统宏观研究的超越。在京东的大数据系统中,有两种突破至关重要且显而易见:一是数据维度的突破,二是技术的突破。我们会发现,传统的城镇化研究之所以耗时耗力,首先是因为需要大量的社会调研和人口统计,毕竟,在传统的统计方式之下,住户搬迁与否,只有住户主动申报或统计部门定期调查才能获知。而与此同时,在人口流动非常频密的当下,等到研究报告出炉,数据本身可能已经与现实情况出现了偏差。
同时我们也会看到,京东数科大数据的支撑,不仅在于拥有3亿用户的数据,也在于拥有传统宏观研究机构难以企及的研发投入。一方面,京东数科把真金白银投向了最前沿的科技领域,今年4月,京东就曾发布了《京东区块链技术实践白皮书(2019)》,另一方面,从应用领域来看,京东数科的大数据、AI创新已经超越研究的层面,在扶贫、城市管理等痛点显著的领域已经相继开始落地,这也同样是宏观研究“时效性”的一种反应。
事实上,未来的大数据对于宏观研究、宏观决策,将产生远远超越其目前所能体现出的价值。由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发展,像GDP这种传统的经济指标,已经明显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其核心的原因就在于,在传统的宏观研究框架下,过时的“数据思维”,已经让越来越多的价值难以被计算,更不要说去支持决策。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