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戴志康悲剧三问!

(2019-09-03 10:20:06)
标签:

财经

时评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zrzepLV0gEbXmu9YWyo5cpyWBkML4gpdjtQ5rP0Hp7cGckLxK95FNC1vfGibiawuUtaP5B02Jd3rQnbjoYxxVjGg/640?wx_fmt=png

 

文/杨国英


马云买过他的房子,郭广昌与他掰过手腕,大佬戴志康为何陨落?

一个商业人物的陨落,透过言行动向,大抵可窥之一二。

小咖看言行,大佬看动向。


01

我喜欢揣摩别人,这毛病想改多年了,却一直没能改掉。

很累,但倒也挺有意思。

揣摩别人,倒不是揣摩身边的人,而是喜欢企业家这个群体的心理,认识的,或者不认识的,有时一个简短的新闻,也能引发我对他们的揣测——没办法,在这个时代,企业家是最厚黑的,是最能隐藏的,当然,也是压力最大的。

一个事业刚刚起步的小咖,频频往商学院跑了,不断地秀读德鲁克的体会了,直觉告诉我,这哥们开始不思进取了,开始好大事功了。尚未立功,何以立言呢?事业不求精进,忙着读什么书呢?

我这么说,倒不是说反对企业家读书,而是反对企业家过度读书——你是做企业,不是做教授?!企业家的读书,领会其神为要,而不是细嚼慢咽、徒耗时间。

一个事业有所成就的大佬,动辄布局这个新产业、打造那个生态链,动不动何时世界500强、哪几个板块准备上市,直觉告诉我,这个大佬的资金,肯定出问题了。因为,踏实做事业,根本没必要忽悠啊?!

还有更明显的。这倒不是事后诸葛,早在三四年前,我就做过判断,其实涉足P2P的大佬,无论是证大的戴志康,还是卓达的杨卓舒(曾经的河北首富),他俩的事业,肯定都在走下坡路了。

现在资金出问题的求解魔方,与以前不同,15年前,20年前,是秀慈善,现在是秀新产业。秀慈善,以求破解资金困境,曾经的上海滩大佬周正毅,绝对称得上导师,在2002年,周正毅最缺钱的时候,他还向上海市科委下属的研究机构捐赠了2000万,目的是什么?越是缺钱的时候,越要向外界证明自己有钱,然后方便借更多的钱。

这套路,后来玩不转了,周正毅最终也把自己玩到坑里去了,2007年二进宫之后,至今也没能出来。


02

扯到周正毅,我们来聊聊今天文章的主角。

戴志康,这是2000—2010年,上海滩的又一个商界大佬。

9月1日,上海市公安局的一纸通报(《关于“证大公司”案件侦办的情况通报》),宣告了戴志康传奇人生的终结——涉嫌非法集资,戴志康向警方投案自首。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zrzepLV0gEbXmu9YWyo5cpyWBkML4gpdjPbAicYdVNiaib051L8Vic8q2R4iaocpjEKVyxvibLwG7wt3R2L6t1KmDibWA/640?wx_fmt=jpeg

 

曾经的春风得意马蹄疾,今天,跑叉道了,跑瘸腿了。

与周正毅的根草逆袭不太一样,戴志康是有“金融黄埔军校”背景的,人大金融本科,央行研究生部(中国金融的黄埔军校)的研究生,这一背景,在那个年代,注定了戴志康的少年得志。

1987年,中信银行总行秘书,1988年,德国德累斯顿银行中国代表,1992年,富岛基金总经理(中国第一家公募基金公司),1994年,创办证大,中国第一家真正意义的私募,在A股市场所向披靡,获利数亿,1999年,在上海浦东低价圈地(可供10年开发),获利十多亿……

1996年,当戴志康在股市所向披靡时,年长他六岁的许家印,刚刚在广州创办恒大,原因居然是,嫌月薪过低(2000块),而原东家(中达集团)又不愿意给许家印加薪。

1999年,当戴志康在中国商界风起云涌时,他的同龄人马云,尚在杭州湖畔花园启动第三次创业,并“忽悠”他的学生每人出两万元创办阿里巴巴,而湖畔花园恰恰是戴志康开发的。

相较许家印和马云,今天中国商界的两位绝对大佬,领衔中国的房地产和互联网,戴志康无疑是少年得志。

然后,人生是万米长跑,有的人,注定只能跑赢一千米。


03

2004年是一个关键节点。

在这之前的十年,戴志康的证大,无论是出击股市,还是开发地产,整体都顺风顺水,而1999—2000年,在上海浦东的大批量低价圈地,伴随着其后的房价猛涨,更是让戴志康赚得盆满钵满,2002年,证大房产在香港主板市场成功上市。

2004年,戴志康凭借17亿的身价,位列胡润百富榜排名第57位!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zrzepLV0gEbXmu9YWyo5cpyWBkML4gpdnn4cEopk6wxQic6eIusDSzmLfWcY98tbGPqtX16ngEm0zE5LXicYOUoA/640?wx_fmt=jpeg

 

这一财富排名,做实了戴志康上海滩大佬的地位,但是,在那个财富急速膨胀的年代,与上文所提到的许家印和马云相比,戴志康直接间接地显得退步了,这一年,许家印已窜到富豪榜的第39位,马云虽然尚未在百富榜出现,但是,一个庞大的阿里系俨然形成。

这就是专业深耕与投机式运作的差别,许家印深耕于房地产,马云执着于互联网,而戴志康却切换于房地产与金融之间。

2004年后,尽管证大地产和证大金融,仍在正常推进,但是,这时,仅仅商业上的成功,已经不能满足戴志康了,他需要艺术情怀与商业成功兼而有之。

尽管,2007年戴志康仍以100亿身价排名富豪榜第65位,但是,这一年,事后来看,无疑是他事业的分水岭,自此之后,在中国商界版图上,戴志康和他的证大集团,开始日薄西山。

击伤戴志康的,是2007年破土动工的证大喜玛拉雅中心,这是个融合了酒店、美术馆、舞台和商场,由日本知名建筑师操刀,设计理念极其超前的项目,直至今天也是上海滩绝对的人文地标性建筑。这个项目,寄托了戴志康艺术情怀和商业成功兼而有之的梦想,30亿砸出,而且只租不售。

应该也就在这一阶段,戴志康在复旦大学读了哲学博士,他不满足金融家和地产商的身份,他尝试探寻人生的终极意义。


04

情怀与商业能不能混为一谈?

这是对戴志康悲剧的第一问。

显然不能!

虽然,没有寄托情怀的商业,是无法建立品牌辨识度的,是无法做大做强的。

但可怕的是,在情怀和商业之间,不做隔离,人为将两者混杂纠缠在一起。戴志康的喜玛拉雅中心,论情怀,绝对是高大上的,哪怕是十二年后的今天,我也没有看到国内有哪个开发商能与之相比的。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zrzepLV0gEbXmu9YWyo5cpyWBkML4gpdC7Tga14otEZiaJT2k6E3rJwc6DOD5VD1QWa9wOcJA6no0b1m0kj5G1Q/640?wx_fmt=jpeg

 

如若论商业,喜玛拉雅中心则是一个超级的败笔,2007年的30亿,如果能像许家印那样多搞搞大盘住宅开发,滚动开发个三五年,再强调强调快速周转,那么,往少里算,也能赚上百亿,往多里算,则能赚下两三百亿。

商业的,应该归商业,情怀的,应该归情怀。两者都应该纯粹,如若混为一谈,必然要埋下苦果。

纯粹的商业,核心考量的,应该是利润,应该是投资回报率。纯粹的情怀,其他都可以考量,但唯一不应该考量的,就是商业回报,比如慈善捐赠等等。

金融与地产能不能混为一体?

这是对戴志康悲剧的第二问。

金融和地产,一直是证大集团的两艘航母,戴志康也曾在这二个行业都创造过辉煌。

虽然地产有很强的金融属性,高杠杆、高周转,但是,地产行业本质上,仍然是实业,选址买房要不要精挑细选,造房子要不要保证质量,配置环境要不要跟上,设计、土建、安装、材料这些所有的供应商,要不要跟上。

做房地产,是金融服务于地产,需要耐心,需要专注,需要深耕,需要打持久战,只有这样,才能产生行业的复利效应——许家印的恒大,杨国强的碧桂园,这些年,不是这样踏实走出来的?!

但是,做金融不一样,除非是长期的产业资本,金融是不打持久战的,金融的本质是套利的,做股票,低吸高抛,持有两三年就算价值投资,持有两三个月也算波段操作+价值投资,更多的只有两三个星期。

所以,我们现在看,2010年前后,在商业与人生的迷茫之后,戴志康又迎来了地产与金融的迷茫——是执著于地产,还是执著于金融?是以金融为地产服务,还是地产为金融服务?

这一阶段,还有一个插曲,2010年,戴志康为挽回喜马拉雅中心的失误,以百亿天价拿下外滩地王,试图靠这个项目一把赚回三个喜马拉雅中心。但是,基于其时证大账上仅有5亿现金,戴志康此举显然太过于激进了,最后这块天价地皮,不得不割让给了复星的郭广昌。

自视甚高与谦和合群能否合一?

这是对戴志康悲剧的第三问。

当然可以!

但是,从戴志康的过往履历看,年少的得志,有点扼制了他谦和的心态,过于沉迷于哲学的追问,也使他在俗世的商界里,显得有点格格不入,有点“曲高和寡”。

这在强调常识和计算的商界,显然是致命的。致命的,不是其他,是难以走进别人的内心,是难以有商界高手向你进言。

在戴志康的人生巅峰时刻,肯定是与许多大佬有过交集的,仅早年开发的上海九间堂,当时首批就入驻了马云、叶立培、周庆志等商界大佬,此后,同样是上海滩的大佬,诸如郭广昌、沈南鹏等,也应该与戴志康交集颇多。

但是,交集多,恰又交集不深,这很能说明一个人的性格特征,这从戴志康事发之后,几乎无一商界大佬公开悲叹,即可窥之一斑。“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这样的审美情趣,显然是与世俗商界格格不入的。

2010年之后,证大再次突击房地产,先是选择与诺亚合作(诺亚帮忙融资),然后是进军小贷和P2P,试图自我化解融资困境(先后是房地产和一二级股权市场),这两个选择,对于戴志康这个级别的企业家和证大当时的体量而言,都是缺乏常识的选择。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其实,哪怕有一两个商界诤友进言,戴志康也都不至于走进今天这样的坑。P2P和小贷是谁玩的?是草根金融玩的,是高息、高风险的,高手们,同在上海的郭广昌,早在10多年前,就已经打通了保险这个低成本、且超长期的融资通道了,谁还玩这个?!

悲哉,戴志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