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睡城”:我醒了!

http://inews.gtimg.com/newsapp_bt/0/9311641723/641" STYLE="display: block; clear: both; max-width: 640px; margin: 0px auto;" ALT="南京“睡城”:我醒了!" TITLE="南京“睡城”:我醒了!" />
有些梦看似混沌而遥遥无期,却只差一束光就能将其唤醒。
1、一江春水两岸潮
纵观南京发展历史,江北仿佛一个被亲妈遗忘的小可怜,眼巴巴的望着亲兄弟奶肉不断地被养成地主家的胖小子,自己却只能和周边小城抱团取暖,还会时不时被江南哥哥嘲笑:“diao县城一乌尽糟”(糟糕的县城)。
长江冰山化水,不远万里到了南京,两岸激起千层浪,一岸是浪打浪马不停蹄,一岸有个浪头高喊“跨江发展”气势汹汹的来了,可还没到岸边,就堆成了泡沫。
这个浪头喊了二十年,却一直没有上过岸。有人说:“宁要江南一张床,不要江北一间房”。南富北穷,仿佛已成为本地人心中的定论。1999年江北房价只有600-800元/平方米,与此同时,“墙内”的房价却2000-3000元/平米。那时的南京市民,每月平均工资几百元,这么一算,一个月收入600的小青年宁愿不吃不喝38年买城里的房子,也不愿买7万一套的“郊区房”。
二十年过去,现如今还是有不少年轻浮萍们,为了在更富饶的土地扎根,不惜掏空“六个钱包”,也要离市中心近一些,再近一些。“历史不会重复自己,但会压着相同的韵脚”——“水深三英尺”先生这样感慨。
一道天堑,分隔两岸。
受制于交通的江北,像被扼住脐带的婴儿,母亲喝了再多的老火靓汤也没办法把营养输送过去。眼瞅着江北发育不良黄毛三两根,江南却快乐且茁壮成长着,就连头顶那块斑秃——河西,也在2009年被“神医”奥体治好了。
母亲看看江南,看看江北,小儿子全身的毛加起来都顶不过哥哥“斑秃”上新长的头发,急了,一拍桌子,“输液管呢?给我连上!”
长江隧道建起来了。
2、春江水暖鸭先知
2010年5月,桥北区域的市民欣喜若狂,再也不用长江大桥挤公交了。浪头终于上了岸,还带着春天的暖意,江边的鸭子摆摆尾,做好了入春的准备。
反应最快的第一批“鸭子”——房产商们,开始把重点放在江北浦口一带。由于长江隧道正式通车,浦口中部的江浦和河西联系密切起来,浦口的房价也水涨船高。威尼斯水城、天润城早已拿地,争先恐后地开盘,都想争春天的第一条肥虫。
但还是不够,春风过岸,只吹暖了浅显的表面,江水的冰冷刺骨从万丈深渊的底部不甘示弱冒了头,冰了无数鸭子的脚。
除了几个超级大盘,周边厂房环绕,寸草不生。新建的小区像穿越的现代人,和“大县城”一样的环境格格不入,商业娱乐学校医疗等配套措施还未完善,那个时候,富人瞧不上,穷人无刚需。楼市戚戚,无人问津。
2011年到2015年,四年磨一剑,宝剑出鞘,风头无两。全国第13个国家级新区落地,江北新区揽六合并浦口,开始着手研究超级都市规划:“两城一中心”——芯片之城,基因之城和新金融中心。
这个规划对人才的吸引力可以说是“糖掉进了蚂蚁窝”。南京一直以“天下文枢”美誉著称,但教出来的人才几乎向外流失。一流人才留不住,一步慢,步步慢。
原因何在?光谈上市公司,同为省会的杭州,只阿里巴巴的市值(现4234.64亿美元)就能抵得上十几个南京龙头企业,而这还没算上阿里的其他产业——蚂蚁金服、阿里大文娱等。这么一算,不谈梦想只想暴富的年轻人,自然而然投向了能够提供高收入就业岗位城市的怀抱。
而桥北新区的未来规划,如果真正落实到位,那么南京留不住人才的尴尬境遇,将被彻底打破。而如今,江北经济已经进入起飞状态,2016年江北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8.5%,比去年增长374亿,而2017到2018年江北新区直管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3.1%,增速高于南京市5.1个百分点。其中,集成电路和生命健康等核心产业均实现了30%以上的快速增长。GDP增速居江苏之首,在中国百强区也占有一席之地。
有了“国家级新区”这把尚方宝剑,江北主动散发热度,吸引张望的鸭子们。今年四月,浦口区年度土地推介会上,江北一口气推出18幅地块,用地总面积1812亩,涉宅用地15幅,用地面积约1492亩,如此自信的土地出让,江北显然不再局限于收纳本岸的鸭子。
随着越来越多的资源聚集,江北距离实现“超级都市梦”已经是可见的未来。
3、出湖河浪向江海,改弦辙听风澎湃
俗语道:江浙熟,天下足。指的是江苏和浙江这一带的长三角地区农业丰收了,那么全国都能吃饱肚子。世界在发展,如今想要填饱全国人民的肚子,农业丰收仅仅是必要条件之一。更为重要的,则是城市的发展。在这个日新月日的年代,若是仅仅固守城市中心,想从圆心向圆外由内而外的带动经济,未免效率低下,且城市中心产生“虹吸效应”,疯狂吸血城市边缘,导致城市环内强环外弱,更别说带动周边城市发展了。走不出去,如何引的进来?
中国四大发明中,活字印刷术和纸代表了传承,火药代表了征服和话语权,而指南针则对地理大发现和海上贸易产生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汪洋大海不再是蛰伏在迷雾的危险巨兽,反而成为板块与板块之间交流的纽带,“他依然危险,但我们却跃跃欲试,利益远远大过风险的恐吓”。对于各个国家来说,海,无论在军事方面还是经济方面,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推演至各个城市——以前大江是城市的边界,但现在沿江两岸却成为城市最好的中心地带。
城市因水而灵动,除首都之外的世界级城市,绝大多数傍水而起,它们脱胎于古代农业城市、近代工业城市,饮用、灌溉、运输、生产,都离不开源源不断的水。近代上海的崛起,正是拥江发展成功案例的典型,可以说,黄浦江就是上海的代表,她承载着上海走向世界的深厚底韵,也将挥毫撰写上海辐射四周的未来篇章。
江浙的省会南京和杭州,同样水系发达,但在之前一直是呈茧状,顺着内部的水系发展,而南京秦淮河与杭州西湖,早已经达到了饱和的状态,辐射范围却并未扩张。就南京而言,其对本省城市的辐射作用反而不如对邻省安徽的影响大,因此得了“徽京”的名号。而杭州以往一直向西湖圈输血,西湖孕育杭州,杭州反哺西湖,但成为圆心的西湖向外辐射的能力也是呈圈状递减着。浙江省又被戏谑为“西湖省”,对周边小市来说,这种一湖独大的局面,其实是在压制他们的发展空间。
西湖也好,秦淮河也罢,作为老牌“城市源泉”,其自然有无可替代的优势所在,但也如历史上的各大王朝兴起覆灭,到达了繁荣的顶端,如果不顺应时代寻求新的出路,要么被推翻,要么自行衰落,免不了被新兴势力取代的落魄下场。被迫洗牌不如主动出击!南京杭州双双拥江发展同时也昭告着未来的大趋势——长三角城市群将成为内陆与国际接轨的重要枢纽地带。
浪向江海,听风澎湃。上海浦东新区、浙江舟山群岛新区、江苏江北新区三区一体,组成中国雄鸡有力的前爪,定牢牢立于时代车轮的滚进中。
4、拥江而立,一主一新
江北新区是江北一带的蝶变点,也是南京的新篇章。“睡城”真的醒了吗?我们来看看江北新变化:
交通:随着技术的成熟,过江通道陆陆续续建成运营,截至2018年底,共有过江通道10条,规划过江通道22处,共24条。一条条过江通道将江南江北真正紧密联系起来了,同时“一环六线”的客运铁路网络规划将南京的触角向北延伸,而2015年建成的马鞍国际机场更是带动江北乃至南京走向国际舞台——一城双机场,全国只有六座城市享有的“经济增速器”,若以后马鞍国际机场正式改民用,那么对南京而言无疑是一项重大利好。
教育:学校是人才的摇篮,江北教育体系一直是南京的短板,全南京一共38所公办高等学校,而江北仅有两所。南京中小学加幼儿园一共1539所,市中心鼓楼区中小学加幼儿园共153所,而面积是鼓楼区7倍的江北新区直管区,中小学加幼儿园仅144所,可以看见南京教育资源的地区分化问题也是江北发展的阻力。但根据新的规划,江北将新添151所中小学校!将会有更多家庭愿意移居江北,定居江北。
医疗:和主城相比,江北的医疗资源相对缺乏。以浦口区为例,2013年浦口区各级医疗机构设置床位共2058张,每千人拥有床位数2.86张,远低全市常住人口每千人拥有的5.1张医疗床位。在规划中,到2030年,每千名常住人口病床数量达到6.5张,床均用地达到120平方米以上。
两城一中心:最诱人的一块糖,非此城定位莫属,如何弯道超车河西,两城一中心的建设尤为重要。就在前不久刚刚落幕的长三角一体化绿色金融发展高峰论坛上,伦敦科技城、紫金财产保险等15家国内外知名机构与江北新区签署合作协议。基因之城把控现在,芯片之城掌握未来,金融中心则是加速器。江北新区文武双全,何愁未来?
去年12月,南京2035城市发展和规划蓝图,已经明确中心城区是“一主一新”,江南主城与江北新主城。可谓是被山带河,金城千里。
江北睡城,从能自得时还自乐的梦中醒来,眼观江河湖海,胸有成竹:“谁敢横刀立马,唯我江北大将军”。想要房产投资的朋友,何必再在3万起价的南京“墙内”抢那一张床,这边江景独好,与你共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