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财经 |
文/杨国英
一片暗流涌动的广阔水面,因为风声骤起变得激荡起来。
如果万物互联是等待激荡的水面,智能大家电就是此刻的风……在苏宁智能产品2019春季发布会上,苏宁智能终端公司发布冰箱、洗衣机、扫地机、智能耳机等十余款苏宁小Biu系列智能新品,并官宣2019年正式进入大家电领域。
这让外界意识到,之前持续热卖的小Biu空调原来是一个引子,甚至,去年苏宁单独成立了智能终端公司,并宣布全面进军智能硬件领域,可能就已经为大家电这个战略聚焦点埋下了伏笔。
苏宁此举,首先是弥补了一个行业缺憾:我国的智能硬件和IoT,多的是小米这样的手机硬件玩家,而缺少像亚马逊这样的、真正能够摆脱概念层面的零售玩家——国内IoT玩家常常给人过于概念化的观感,与无的放矢、不能聚焦不无关系,相比之下,苏宁从大家电切入智能硬件和IoT,和其在国内家电零售、服务上的绝对优势也是匹配的。
1、激活传统家电行业的“鲶鱼”
消费者不会为一个概念买单。万物互联的大前提,首先是好的智能硬件,并且价格还得足够亲民。
什么是好的智能硬件?爆款是最好的标准。讲产品,苏宁更像是一条激活行业的“鲶鱼”——与苏宁之前热销的小Biu空调相比,传统家电企业,其实很难掌握打造爆款的正确姿势。
苏宁之前,传统家电企业能做出一个爆款单品,其实已经很不简单。虽然冰、洗、空这些产品涉及的产业链,在我国已经极为成熟,自主化程度很高、行业集中度也不低,但由此带来的负面效应,恰恰就是主动求变的意愿不高、见利就收的心态过重。
在产品能耗、性价比、颜值、网联化这些消费者取向的维度上,苏宁小Biu的智能硬件都犹如激活家电行业的鲶鱼。比如,苏宁大家电非常注重能耗的标准,空调柜机以及冰箱均为一级能效,而在定价上,由于身兼上游厂商、自主设计、销售渠道等多重优势,使得苏宁可以遵循“高配平价”的打法。当然,最重要的还是智能化带来的网联效应:大家电智能硬件“高配平价”带来规模化,不仅可以进一步降低单品成本,也可以促进其他产品的销售,形成“平价——规模化——系列化——IoT”的正向循环。
显然,传统家电企业的核心产品普遍单一,且不能很好地洞察消费者的需求,这就决定了,传统家电企业做IoT是无根的,而苏宁大家电的“鲶鱼效应”,主要在于倒逼这些企业的思维变革。事实上,在苏宁智能硬件发布会上,苏宁宣布成立苏宁生态链基金、Biu+联合实验室,扶持智能硬件创新企业,持续优化产品、技术和用户体验。长期来看,积极参与其中,可能才是传统家电企业真正可以抓在手里的确定性机会。
2、万物互联,为什么是大家电和苏宁
大家电被视为万物互联的重要突破口,不只是苏宁的选择,但苏宁是最有优势的。
为什么是大家电?目前IoT领域最受关注的两类玩家,一极是以苏宁为代表的零售平台,一极是以华为、小米、ViVo为代表的手机厂商,而在切入大家电的时间节点上,后者的代表小米,将业务触角延伸至空调、洗衣机等大家电领域,也是今年刚刚发生的事情。
事实上,IoT的切入点,选择家居场景下的冰、洗、空这类大家电,是“不造概念”的务实之举,因为基本上这是在直击消费者的最大痛点——快节奏日常中,这些大件的智能化硬件,基本上等同于家庭生活的“基础设施”,智能化做的好,就犹如添了半个家庭保姆,因而在很大程度定义着起居生活的舒适度。
为什么是苏宁?同样是瞄准IoT做大家电,在IoT的两类玩家中,更有优势的还是苏宁这类零售平台,而不是手机硬件厂商。要知道,手机硬件固然是IoT的重要入口,这貌似为手机厂商的布局提供了一定的便利,但相比苏宁,我国手机厂商整体仍是没有核心技术、生态壁垒的硬件企业,严重缺乏像苹果一样的软实力,更重要的是,手机硬件企业做智能硬件是排他性的,苏宁作为家电行业第一零售平台,上对各种产业链、下对消费者,对家电产业链的赋能具有更大的拓展空间,本质上更能创造价值。
如果说手机硬件企业做IoT,路子过于狭窄、边界显而易见,那么,苏宁之外其他零售平台做IoT,则显得不够务实。苏宁智能终端公司常务副总裁刘东皓在新品发布会上表示,AI+IoT风口之下,行业乱象频出,存在很多“概念化”“伪智能”产品。事实也证明,消费者对多数IoT智能硬件产品,认可度是偏低的,尤其对于很多零售平台来说,IoT还停留在被一款智能音箱和惨淡的生态化体验把持的概念层面,超出常理的价格、用户体验的后置,让消费者和产业链上游都很受伤。
过于近视地做智能硬件,未免只看到眼前利益,过于空泛地借IoT之名造势,则有名无实,这些倾向对IoT产业链、用户体验的良性进化,都是一种伤害。还是那句话,用户不会为概念买单,苏宁大家电掀起的万物互联网之风,或许能够让行业学会化繁为简,懂得面对行业和用户时应有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