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引擎百度已死?赢了热点,失了理性

杨国英
头条、微信号都在内容上闹过不小的争议,移动时代的内容生态如此,借搜索之名、把最重的板子打在百度上,明显言过其实了!
一篇批评百度的文章,“只用了半个多小时写完”,就成了这两天的网络热点。
其实,《搜索引擎百度已死》这篇文章,探讨其如何登上热搜榜、创造10W+,远比文章所要传达的意思价值更大。换句话说,这篇文章值得“做号的”去研究,但内容、观点却经不起推敲!
除了自媒体文章铺面而来的标题党习气,文章内容也明显是情绪化的。另外,文章站在精英视角上,实则有贩卖情怀之嫌。
问题出在哪里?这篇文章所要指责的,表面上看是认为百度的搜索偏向自家产品,导致搜索在PC时代的传统属性极大弱化,不过,大量的篇幅的却在指责百家号的内容生态;表面上看这是一箭双雕,实则两大指责都不太能站得住脚!
首先,由于web内容在移动互联时代不可遏制地溃缩,而移动时代APP盛行下导致的“信息孤岛”问题同样客观而严峻,传统PC时代所理解的搜索属性出现一定程度的转移,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目前,包括头条和微信都早已在做“搜索+信息流”的融合,百度通过百家号顺应这一趋势,更是无可厚非的事情——事实上,从商业逻辑上讲,百度发力“信息流+搜索”已经被证明是成功的,这也说明,一些贩卖情怀的指责不仅无视整个行业的走向,持有这种观点的人,也不能代表大多数的用户。
其次,指责百家号的内容生态本身,表面看有些道理,但至少目前来看,仍然是太过理想主义的论调——要知道,这同样不是百家号一家的问题,移动时代的整个信息流领域,无论看头条还是微信号等等,仍然面临从“信息茧房”到基本内容质量的诸多争议,甚至和百度的信息流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事实上,在指责百家号内容质量低下、标题党的同时,《搜索引擎百度已死》这篇文章本身——无论是耸人的标题、还是标着百度的墓碑配图,已经是“以五十步笑百步”。这种自打耳光式的尴尬,出现在对一家公众公司的评论中,不仅说明作者对传播专业性的理解有“口是心非”之嫌,也是极为不负责任的。
抛开文章本身对己、对外的“双重标准”不谈,文章作者指责百家号的问题,其实不仅是整个信息流领域的问题,更是人工智能时代的哲学问题——智能的算法可以让各种服务更符合人性的偏好,但人性本身,却是有固有的弱点的!这一点,并不因站在道德制高点的各种批判而转移,而应理性分析,积极应对重大时代机遇伴生下的时代挑战。
乐观是乐观者的通行证!说到底,所有上述问题,我认为都是不可避免的阶段性问题,我们真正需要的不是追逐热点的肤浅批判,而是充分的包容,以及更富建设性的思考。
目前,还是请接受先这一点吧,商业有商业的逻辑,没有商业上的成功,一切价值将无所依附、更无法持续。尽管人们更倾向于看到商业化的弊病,而选择性地忽视我们已经得到的东西。事实求是地讲,百度搜索向自家产品的流量倾斜,忽然成了大新闻,这一点可以商榷,但还是不要轻易动用文学化的修辞加以情绪化的批判——毕竟,修辞往往容易掩盖客观的真相,可以将逻辑上的漏洞用技巧华丽的一笔抹去;也毕竟,既然PC时代已经远去,搜索本身的各种固有属性,也必然要顺应时代而变,这一点,很多用户可能意识不到、或者根本就不关心,但掌握舆论公器的意见领袖们怎可视而不见?
移动互联的时代,智能的时代,各种理想都可以有,万一实现了呢?但前提是,一切理想,只有基于现实才有意义,进入商业领域,也只有尊重商业的逻辑才有价值。
另外,自媒体时代,我们其实完全可以理解适度情绪化之于高效传播的意义,但为了热点效应过度利用,没有理性的内核,就失去了其本身应有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