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杨国英观察
杨国英观察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74,206
  • 关注人气:3,60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40岁还靠工资生活,你是不及格的!

(2018-04-10 09:28:49)

http://p1.pstatp.com/large/pgc-image/15233241512660e4523ddfd

文/杨国英 财经暖男 | 只说有用的

仲春刚过,暮春已至,南方的天气一片明媚。

前天怒怼“教兽”沈阳,昨天始发其他作者大作。有网友询问,《国英观察》不是您自己的财经自留地吗?言外之意,《国英观察》的头条,应刊发我一人文章,且非财经勿谈。

感谢网友的关心。对《国英观察》的未来,我有过思考,走出一人之见,方能兼听则明,也更具言论包容之特征,这是早晚之事,既如此,早比晚好。此外,《国英观察》固定是财经公号、且侧重于投资理财,但是,面对屡屡令人惊恐的社会事件,不发声是自私的,“商道也人文,财经也人道”。

追求公正的社会价值,重于追求个体的财富价值。社会价值不存,个人的财富价值焉存?

进入正文!

最近,起码有三五个同龄朋友向我哀叹,“物价涨了,物业费涨了,孩子的补习费涨了,哎,更不要谈房价了……就TM的工资没涨……”

我是79年生人,实龄39,虚龄已40,虽尚未成家生子,但这些同龄朋友的感慨,我还是深有体会的。

于常人而言,40岁是一道坎,故有所谓“中年焦虑”一说。40岁前,精力充沛、也少有家事烦神,但是,40岁后,精力不如从前,有家庭了、有孩子了、父母老了,眼睛一睁,全都是向自己伸手的。

让40岁不为琐事过于劳神,就得有一定的物质基础,以平衡家庭的日常开支。但是,如果你仅有工资性收入的话,那么,无疑,巨大的压力会压得你喘不过气。

绝大多数人在年过40之后,工资性收入是逐渐向下的(除了极少数人和极少数行业),毕竟,你的精力、你的学习能力、你所能投入的时间,是比不过20多岁、30多岁年轻人的。但是,年过40之后,你的家庭支出,却是逐渐上升的,你拖家带口,有老有小。

http://p3.pstatp.com/large/pgc-image/1523324162201d620484dd3

(我随手画的一幅草图,不一定准确)

在这幅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如果仅靠工资性收入,那么,在40—55岁之间,你的压力是日甚一日的。

为什么?因为,寻常人而言,40岁是你工资性收入的相对高点,而你家庭支出的相对高点,却是在55岁左右——这时,你的职场竞争力已经大幅下降,而父母却老而待养,孩子尚在读书,同时你还得考虑孩子以后的婚嫁买房等等(中国人的传统)。

所以,我说“40岁还靠工资生活,你是不及格的”!希望这个标题,不要对一些朋友造成不适或误伤。

未雨绸缪,年过40,你不能仅靠工资生活,你得尽早谋划,加上财产性收入的砝码。

财产性收入,即是资产性收入,指通过资本、技术和管理等要素参与社会生产和生活活动所产生的收入。通俗地讲,主要是你的不动产投资收入、或者你的股权投资收入(一级市场或二级市场)。

今天,年过40的人,非创业成功、大富大贵的,能够达到中产的生活水平,而不至于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相当部分缘于,过去10多年房产投资给他们带来的财产性收入。

假设你在2005年左右,首付购入一套一线或二线热点城市的房产,那么,13年来,一二线房价普涨了3—5倍,给你带来的投资回报则是9—15倍(首付贷款具有3倍的杠杆)。更何况,在这13年中,由于房价逐年上涨带来的资产上升、再加上自己的工资性积累,早期的一套房,可以转化为后来的两套、甚至三套贷款房。

当然,追求财产性收入,方向选择和介入时机特别重要,方向选择有误、或介入时机有错,不仅难以增长你的财产性收入,反而会减少你的财产性收入。比如,过去两三年,你卖房炒股,肯定会亏得很惨,再比如,你在2015年A股的4500点上方才介入股市,你同样会亏得很惨。

在纸币无锚、货币超发的时代,即便有风险,你也得去追求财产性收入,否则,你必遭金融市场的剥夺,否则,你年过40,依然要为家庭生计所烦忧。

追求财产性收入,一要有胆识,二要有见识。胆识易有,见识难得,比如,对于楼市,过去是馅饼,现在是无馅大饼,未来则有可能是陷阱,这是我的判断《楼市已不再是政策市,而是政治市!》。

而之于当下,在内忧稍缓、外患加剧之际,个体对财产性收入的追求,一是要放眼海外,二是要适度股权投资。具体就不多谈了,以前的文章都讲过。

愿年过40的你,朝气仍在,生活悠然!!!

作者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签约作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