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国英
拐点初步确立,继续确立,再确立,预期继续向好……苏宁进入爆发式增长的轨道,已经没有任何疑问。
3月30日,苏宁易购2017年年报发布,商品销售规模2433亿元,同比增长近30%;实现营业收入1879亿元,同比增长26.4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2.13亿元,同比增长498.02%……从2016年第四季度迎来业绩拐点,至今,苏宁易购已经连续5个季度实现盈利,而且已经显示出盈利加速增长的态势。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80403/b269b28f17b8475c85fbced396130854.jpeg
多年转型之后,苏宁迎来最好的一年,这样系统性的转型升级最终告捷,在业内其实鲜有可以类比的案例。那么,没有横向类比对象的苏宁,在拐点确立之后,未来究竟会怎么走?
其实,对苏宁未来的成长特性,我们不妨分两个方面来看:一是就苏宁转型的厚积薄发,谈拐点后的中期业绩爆发;二是就新一轮零售业革命的大背景,谈苏宁长期的成长逻辑。
苏宁拐点的到来有着厚积薄发的显著特征,多年放弃盈利而专注于夯实转型基础,仅凭这一点就可以推测,单纯的拐点效应,已经能够支撑苏宁业绩持续向好。苏宁易购2018年一季度业绩预告,也佐证了这一判断——公司预计2018年一季度商品销售规模同比增长超过40%,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净利润为1亿元-1.5亿元,同比增长27.79%-91.69%。从这一预告来看,由规模和盈利构成的苏宁核心基本面,不仅增长强劲,而且更加均衡。
事实上,得益于苏宁的系统性转型,对苏宁的中期业绩走向,苏宁易购集团董事长张近东此前就有乐观的断言,“未来三年苏宁将进入企业历史上规模增长、效益提升的最好时期。”从最近三年的历史数据来看,2015年到2017年,苏宁全年商品销售规模分别为1624亿元、1884亿元、2433亿元,2016年和2017年,同比分别增长16%和30%,结合今年一季度40%的销售增长预告来看,增长加速态势非常明显;同时,苏宁线上、线下的销售规模到2017年分别突破1000亿元,线上更为强劲的增长不仅是成功转型的一个指标,同时也使得销售结构相比过去几年更加均衡。
当然,在零售业的新一轮变革风潮涌动之下,“拐点论”并不能解释全部。抛开“拐点论”不谈,苏宁未来成长逻辑的升级,其实更加值得一提。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80403/eb24369ddd714fc39c4e0fb4404b7278.jpeg
如果说撑起业绩拐点的,是苏宁转型的格局,那么当前,能够反映苏宁格局的,除了当下业绩,还有成长逻辑的继续升级——要知道,既苏宁的上一轮转型之后,在面向“智慧零售”的战略再布局中,苏宁立足开放的“生态对垒”阵型,也已经开始成形。
目前,苏宁拥有全行业最完整的消费生态场景,持续深耕的潜力巨大,在连腾讯都要借力广泛联盟、搞一把智慧零售的今天,显然,苏宁完备的生态架构,很好地顺应了未来平台走向深度开放、竞争走向生态对垒的趋势。张近东也看到了这一点,“企业间的竞争,表面看是单个企业的竞争,背后实际上是大生态系统的对垒”,在1月15日苏宁控股集团2018年度工作规划与部署会议中,张近东宣布,在原有六大产业基础上,提升物流和科技产业的战略地位,形成以易购、物流、金融、科技、置业、文创、体育、投资八大产业板块协同发展的格局。
“生态对垒”的本质是创新赋能,因此,在生态架构成形的同时,科技苏宁显得尤为重要。今年年初,张近东在提出“造极”理念的同时,之所以将原有的物流、IT体系升级为物流、科技集团,背后的原因,就物流而言,是因为苏宁物流不仅在规模上属于业内首屈一指的,而且科技化水平极高,至于科技集团的战略升格、独立运作,明显更是开放赋能、生态协同之远谋的关键。作为科技苏宁的结晶,今年1月,集合“刷连支付”等多种核心技术和模式创新、且已经落地的苏宁Biu店,成为全球首个登陆CES的无人店,而按照苏宁科技集团的规划,2018年集团研发人员将突破10000人。而这些,还只是科技苏宁的冰山一角。
业绩进入增长轨道,也许并不是苏宁想要的全部,继续站在时代变革的前沿,跑赢未来的生态创新马拉松,才是苏宁“造极”的终极内涵。一言以蔽之,对苏宁来说,拐点之后,唯有继续乘风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