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李彦宏“隐私论”惹争议,背后是防不胜防的“语言陷阱”

(2018-03-28 13:56:29)

http://p9.pstatp.com/large/pgc-image/15222169215883dca54d190

杨国英

大洋彼岸的Facebook还在闹数据泄露丑闻,3月27日,因为说了一句“中国人更加开放,对隐私问题没有那么敏感”,李彦宏也随之躺枪,成了争议的对象。

这件事情如果客观说起来,对李彦宏本人来说应该是个不小的遗憾。李彦宏选择在Facebook泄露数据的背景下谈用户隐私,肯定不会是偶然;他讲话的重点一定会放到用户隐私的保护上,也一定是必然。换句话说,沟通、并且强调百度的原则,应该才是李彦宏一席讲话的目的。

当然,尽管李彦宏讲话中更多强调的是我国的法规建设、百度的原则和责任、互联网公司的生命线等等,但是要怪媒体断章取义,似乎也是难为媒体了。毕竟,互联网时代信息的碎片化,只是信息爆炸之后的一个必然结果。

1

李彦宏的“隐私论”意在沟通、阐明原则,却惹来争议,原因究竟何在?

其实,李彦宏的“隐私论”之所以惹来争议,要怪的话,只能怪“语言陷阱“——语言是用来沟通的,但也会阻碍沟通。尤其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虽然更快,但也会面临更多的传播失真问题,否则,微信聊天为什么需要那么多表情包?

语言,是有语境的。当听到李彦宏说出“中国人更加开放,对隐私问题没有那么敏感”这句话的时候,可能很少有人去想,这句话的一个潜在语境,除了李彦宏讲话的上、下文和Facebook事件,还有李彦宏本人8年的美国生活,而这8年的美国生活,又足以让一个人对“隐私”二字在东西方语境下截然不同的含义深有体悟。

虽然是一个词,但必须承认,国人眼中的“隐私”,和西方人的“隐私”,并不是一回事。对于中国人来说,一个关心对方的问题,在西方人的眼里可能会被看作是别有用心,因此,至少站在一个中国人的角度来说,中国人相比西方人在所谓“隐私问题”上的开放,不仅是事实,而且这种开放也不见得就是坏事。

如果上升到经济发展的高度,我们更要看到,至少在互联网的部分领域,我国亦步亦趋跟随西方的时代正在结束,比西方世界更科学的互联网行业规则和隐私伦理,未必就不能在中国诞生——正如李彦宏所说,用户信息安全保障是所有互联网公司的生命线……中国一直在加强法律法规的建设,百度也会遵循一系列的原则,如果用这个数据会让所用者收益,也愿意,百度就会去做,这是百度的基本做法。

2

也许,不能正视“语言陷阱”,我们就只能满足或屈从于“正确的废话”。

理解语言之所以需要结合语境,是语言本身固有的的模糊性所导致,因此,论文的语言为了讲求逻辑上的足够严谨,最大限度地规避模糊性,往往要使用很多带有定、状、补语的长句;而文学语言要的就是模糊性,逻辑的严谨性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够激发人的情感——问题也正在这里,很多颠倒是非或夸大其词的言语或文章,逻辑性不强,反而最能俘获人心;而逻辑严谨、背景明确的语言,如果不加点“情怀”或人文关怀,反而不受待见,这些都是明显的“语言陷阱”。

“沟通陷阱”的存在,导致了这样一个事实:如果你想忠于客观事实和内心的原则,少说话,要比多说话好;如果不得不对公众发声,抽象地谈论和评价一件事情,比具体地更好;如果你想要自己善于沟通,那就要多说“正确的废话”。这也就是为什么,面对Facebook严重的数据泄露事件,扎克伯格先是沉默数日,然后买下数家报纸的版面发广告——“我们有责任保护你们的信息。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就不配得到(你们的信任)”。显然,相比这种“正确的废话”,Facebook的行动才是最关键的。

李彦宏的躺枪,是“语言陷阱”防不胜防的最好例证。基于现实思考的语言,即便足够客观,足够体现出沟通的诚意,也注定有的人更愿意去看A面,有的人则会看到B面,互联网时代,信息的传播和触达在直观上的确今非昔比,但人际的沟通是否在进步,还真的不好说。不过,对公众人物的言论来说,时间终会成为去伪存真的利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