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再发《打假年报》:制假没有底线,打假要亮底牌

http://p1.pstatp.com/large/56920003236a376253d6
杨国英
售价、制假无底线,打假就必须亮出底牌。2017年,阿里亮出的底牌是假货拦截率97%的数据黑科技,是再立战功的“打假特战队”,更是直击假货源头、推动制假入刑的决心。
让打假不再是一件带有悲情色彩的事情,能否实现?还有多远?
尽管言“天下无假”尚早,但阿里巴巴最新发布的打假报告,似乎给出了足以让外界感到振奋的结果——2018年1月10日,阿里巴巴对外发布《2017年阿里巴巴知识产权保护年度报告》,结果显示,整个2017年,消费者因为怀疑买到假货而发起的退货比例,比去年大幅下降了29%,每1万笔订单中,仅有1.49笔为疑似假货。
消费者信心提振,阿里数据黑科技和“打假特战队”功不可没。
假货之“祸”,最终直接买单的是消费者。单纯以“结果导向”的思维的思维来看,阿里的打假成果之所以令人振奋,就在于消费者的权益保障以及消费信心,同步得到了大幅的提升和提振。
当然,在打假这个问题上,结果重要,方向和过程更重要,毕竟,在线下商业时代所流行的运动式打假,已经让我们见识了制假、售假死灰复燃的“势猛如虎”的情形。其实,定期发布打假年报、打假力度有增无减的阿里,显然对此有着更深的体会。
也正因此,阿里的打假工作显然更加注重走在正确的道路上——2017年的打假报告显示,建立在9项大数据黑科技基础之上的假货识别与拦截能力,已经能够将97%的假货置于“上线即被封杀”的常态性的监管高压之下;而在源头性的制假环节,过去一年,阿里打假特战队已与全国23个省开展线下打假合作,通过向执法机关推送涉假线索、协助抓捕涉案人员,直接捣毁窝点数1328个。
振奋之余,仍需清醒:“制假入刑”不容回避。
售假可以在平台间流窜,制假更是根植线下,改造整个中国的商业大环境,显然是阿里一家的常态化高压打假所鞭长莫及的。马云当初呼吁“像治理酒驾一样打假”,原因也正在这里。
售假者的流窜、制假者超强的“抗打击”能力,并非莫须有的问题。正如阿里打击年报中所显示的,售假者向微信等社交平台、京东等电商平台转移,乃至搭建海外网站,是事实而不是臆想;在打假实战中,阿里“发现线下假货生产源头依然坚挺存在”,更是一个让人不寒而栗的现实。
事实上,在当下谈打假,对广布线下的制假者布下法网,已经是无可回避的问题。换句话说,在阿里的打假技术、团队已经颇为成熟的当下,不走出“制假入刑”这一步,后续的深入打假对于中国整个商业大环境的提升,就有事倍功半之虞——在一个合理的治假体系中,法律应该是确立底线、维护底线的关键一环,而类比酒驾入刑,制假的危害范围乃至程度不仅不亚于酒驾,考虑到其中的暴利驱动因素,更是只有通过法律提高制假成本,才能根治假货问题。如果说阿里的打假报告所揭示的打假现状对我们有所启发,这当然是最为核心的一点。
打假应该回归两个本位:社会化、法制化。
就道德、诚信而言,制假、售假是一种社会现象,就商业而言,则是一种需要法律严格规范的经济现象。这就决定了,打假需要的不只是单一平台的技术化、专业化,更需要社会化、法制化。
“如果制售假不能直接入刑,只会让我们的执法机关累死,全社会的制假售假者背地里笑死,广大的消费者哭死!”郑俊芳。阿里巴巴首席平台治理官郑俊芳的这句话,不仅直击阿里打假工作的初心、痛心、决心,实际上也直抵打假的本质,和社会化、法制化两个应有的本位。
事实上,阿里坚持发布“打假报告”,显然可以提高打假工作的社会化认知;而阿里不计投入、广泛协同的打假实践,以及对“打假入刑”的呼吁,则像是一堂打假法制化的实践课、普法课,对于“制假入刑”的最终落地,更是不可忽视的推动力。受此启发,不仅更大范围内的社会化协同打假是必要的,从人人喊打、愿打到人人能打,更需要法制环境的保障和激励。
互联网、新经济能够推动商业和社会的进步,得益于技术作为一种工具,能够直击社会发展需求的本质。作为阿里打假工作取得历史性突破的一年,2017年也必然是打假进一步回归本位的一年,在社会协同、制假入刑方面,我们离真正亮出打假底牌一天,可能已经不再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