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p3.pstatp.com/large/53eb0003da04306e7e8b
杨国英
相比微信,企业社交应用的定位回报给钉钉的,不只是用户基数的快速积累,还有差异化的禀赋。而今钉钉用户突破1亿,其用户规模的滚雪球效应,必然在整个社交领域的坡道上得到放大。这与微信用户见顶、难以进一步突围产生了鲜明反差。
用巴菲特的“滚雪球”理论来讲,钉钉显然选择了一条长长的坡道,这条坡道上有着厚厚的雪。
12月27日,阿里巴巴钉钉的CEO陈航(花名无招)在钉钉内部的工作群宣布,钉钉注册用户突破一亿,钉钉官微随后转发了这一消息。企业级软件是一个慢热的市场,从2015年1月16日钉钉首次公开发版,到今年12月27日用户过亿,钉钉的发展速度可谓不寻常。
http://p3.pstatp.com/large/53ea00042fad16a9fa0e
这种不寻常还在于,一个用户过亿的企业级应用软件,从跨界的意义上讲,实际上已经构成对社交领域的重要突破。从征服慢热的企业级应用市场,到展现出撼动微信一家独大的社交级应用的潜力,这条坡道足够长,但正如企业级应用市场具有巨大的市场空间一样,微信当前所遭遇的瓶颈,也给了钉钉变道成长更多的机会。
如果说企业级应用是钉钉的基石,那么,这种定位与微信的差异化,的确给了钉钉拾级而上的机会。背靠阿里巴巴电商、物流、云计算等平台上的企业和个人用户,钉钉对企业级用户需求的熟稔,对个人用户需求越来越深刻的洞察,都是不需要过多强调的,钉钉在社交意义上的成功则意味着,这种体察正在转化为传统社交软件所不具备的优势——比如在安全性方面,钉钉拿到了国际顶级的ISO27001:2013安全认证,在网络隐私越来越受到关注的趋势之下,因此使用户产生的信任感,可能是微信所无法比拟的。
用户需要更纯粹的社交,而微信已经越来越难以担此重任。对微信来说,10亿级用户的规模已经是当前发展的一个大槛。从市场空间来看,微信的9亿级用户规模已经意味着全国70%的用户都在微信,国际化方面的无力,则是微信后劲不足的最显著证明。事实上,微信真正的风险还在于不进则退,一方面,社会在变革、发展,用户对于一成不变的东西会疲劳,另一方面,微信当然在求变,但理论上讲,用户量级决定了他可能会变得更趋保守、更多地考虑价值变现,单纯从用户的角度来看,事实也是如此——相比当年的清爽,用一个时髦的词汇讲,微信正在变得油腻。
一代新人胜旧人,微信面对增长瓶颈的无力和焦虑,在钉钉来说不仅不存在,相反,当前1亿用户的规模,对于钉钉的社交化来说,更像是最有利于发挥滚雪球效应的时机。就“越多人用、越好用”的普适逻辑而言,1亿规模显然正是滚雪球的临界点、爆发点;就钉钉独特的发展路径而言,从高标准的to B社交起步、成功,到撼动to C社交领域微信一家独大的格局,这不仅是一个水到渠成的结果,而且在吸引高端用户、竖起社交的价值标杆方面,钉钉实际上也因此占据了得天独厚的优势,这也是钉钉区别于微信等社交应用独特的气质所在。
社交应用领域微信的一家独大,尽管可以部分归因于互联网的特性使然,但这种格局,实际上也对微信提出了更大的挑战,正如国内某投资界人士所指出的,看待互联网企业的年龄,要像看狗的年龄——“三岁的狗就相当于三十岁的人。一个两岁的互联网企业就相当于一个二十岁的传统行业。”对于一款应时而生的互联网应用产品而言,当然更是如此。从这个角度看,微信和钉钉,已然有了不小的年龄差。
事实上,由于服务的是用户高频次、最基本的心理需求,行业竞争也更为激烈,社交产品的生命衰减周期,相比互联网的其他领域速度更快。随着用户规模的见顶,一款社交应用实际上也会面临背离社交价值的风险,这正是微信的现实,钉钉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