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科网泡沫”类比AI是“刻舟求剑”

http://p1.pstatp.com/large/2c3a00028a224346d110
文/杨国英
对人工智能行业泡沫化的担忧,很大程度上源于世纪之交的科网泡沫,很多人对当年美国科技股的暴涨、暴跌记忆犹新。然而,直言不讳地说,这种过于简化的类比如刻舟求剑,而忽视了当前人工智能行业的现状。
7月5日,百度举办全球首个AI开发者大会,在强调“All in AI”的同时,还首次公布了完整的AI生态开放战略,并宣布推出对话式人工智能系统DuerOS和聚焦无人车的Apollo两大开放平台。两大平台都已经与国内外相关企业形成了合作生态,前者是基于百度在自然语言处理领域的技术优势,而面向智能硬件的开发者,Apollo平台作为百度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化集成,则被百度COO陆奇称为自动驾驶的“安卓”,凸显其开放姿态。
AI有没有泡沫?把国内的人工智能行业和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实打实的投入不是太多,恰恰是太少,从事AI前沿基础领域研究的公司,即便从全球来看,也主要是谷歌和百度,这从目前AI专业研究人才的高薪即可见一斑。不容否认,在AI科技研发的未来大方向下,最近两三年,也确实在部分创业板公司动辄拿AI造概念、哄抬股价,这与大众对AI领域的知识盲区有关。然而,包括智能驾驶在内的人机交互应用,目前有着确定性的商业化前景,但还没有普及化、大众化,我们不能一叶障目、混淆视听,认为AI泡沫化了。
我们先看整个科技行业,2000年前后的科技行业,其角色仅仅是提供技术和内容,而当下则是提供技术和服务。在科技行业把技术转化为服务的过程中,传统行业也被迫或主动加入数字化的大潮,由此导致的金融行业、制造业的裁员趋势,均是史无前例的。从企业财务平衡的角度看,当新科技巨头与传统行业紧密结合,对于现金流和长期盈利前景都是积极信号。
就人工智能行业而言,虽然处在科技行业的最前沿,但前期的铺垫已经比较充分。需要指出的是,人工智能分为强人工智能和弱人工智能,其中,弱人工智能的技术突破和广泛的应用前景都有相当的确定性,比如移动支付、无人车、智能投顾等领域。就弱人工智能而言,过去几年移动互联网的崛起是很好的铺垫,特别是通过百度搜索等各种数据入口积累起来的海量数据,正在与算法融合为软件方面的能力,为多样性的智能硬件的开发提供支撑。
外界当前担心比较多的一点可能是核心技术的开发成本,比如,技术开发人员的工资很高,就是当前讨论比较多的。我对此倒并不担心,2000年前后IT行业的技术人员工资也是比较高的,原因还是人才紧缺。当前人工智能行业面临的也是这个问题,但较高的市场定价会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这一行业,最终也一定会走出一条比较理想的成本优化曲线。
人工智能较高的进入门槛,决定了大公司必然走在前面,而像百度这样的领先人工智能行业的科技公司采取“聚焦+开放”的战略,成为一个免费的技术开放平台、生态合作平台,实际上很有利于优化整个行业的投入产出比,即通过减少行业重复投入,使合作方用较小的投入获得最大化的效能。
就当下而言,人工智能行业的投入不足还体现在政策配套方面。像无人驾驶这种系统项目,单有企业的投入还不够,政府的规划配套、产业政策要快速跟进,才能让商业化尽快成熟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