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国英 (微信公众号:杨国英观察)
一大波“淘品牌”正在赶往资本市场的路上,这其中包括互联网服饰品牌韩都衣舍、裂帛、茵曼……而据阿里巴巴透露,整个天猫平台已经有超过50家企业在内部启动了IPO计划,俨然一幅“淘品牌”集体崛起的壮观画面。而实际上,阿里电商平台成就的行业和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可能远不止这些。
可以想象,面对“淘品牌”出现扎推冲击资本市场的现象,很多人都会对互联网品牌的成长速度之快感到惊异,此外,这些形形色色的品牌都受益于天猫电商平台,更会激起我们对天猫的好奇乃至“不明觉厉”的敬意。如果说阿里巴巴作为全球最大电商平台的地位已经尽人皆知,且显示了阿里“大”的一面,那么,“淘品牌”集中冲击资本市场作为阿里在品牌培育上的一次集中成果展示,则显示了阿里“强”的一面。
“淘品牌”的快速成长,源于天猫平台的品牌孵化。以女性服饰品牌“裂帛”为例,该品牌2015年超过50%的收入来自天猫平台,早期的比例则更高,比如2013年在80%以上。裂帛的例子是具有代表性的,可以说,对于“淘品牌”,天猫平台所起到的品牌孵化器作用一目了然。实际上,“淘品牌”本身就是品牌中的品牌——一个备受认可的品牌出身于天猫,意味着具有强大的互联网基因,这绝对是为品牌加分、值得品牌商们骄傲的地方。
客观来讲,阿里电商平台之所以能成为品牌成长的土壤,一方面与商家的自我进化有关,另一方面则离不开天猫的赋能。著名品牌研究机构奥美公司提出,品牌是消费者与产品的关系,是消费者经验的总和,消费者才是品牌的拥有者。因此,无论平台多好,品牌的建立最终要靠产品被认可,从知名的“淘品牌”都着较高的复购率(通常能够达到50%)来看,“淘品牌”的产品质量这块基石是牢固的。实际上,如何吸引粉丝并保持粘性,是电商面临的重大挑战,因为消费者在线上购物的选择极多而渠道依赖极小,商家的“自我进化”不到位,消费者很难成为回头客,品牌自然很难建立。
自我进化之外是天猫的赋能,这一点对于品牌的培育和成长同样至关重要。包括天猫在内的阿里平台对商家的赋能是全方位、综合性的,从菜鸟物流到支付宝,都为商家提供了最为便利的配套服务。值得一提的是,在基础性的配套已经基本完善之后,阿里巴巴围绕商家、尤其是拥有品牌的优质商家进行的战略布局越来越宏达,比如,目前天猫在品牌实现全渠道的布局,通过对品牌线上线下货品的打通、会员及积分的打通,服务的打通等等,帮助线下品牌更好的进军线上,同时帮助互联网品牌更好的实现线下布局,这恰恰也是互联网品牌想尝试却又困难重重的事情。
电商平台和商家是利益共同体,乃至命运共同体,而阿里在商家品牌培育方面所起的作用,实在不亚于天使投资。可以预见,未来阿里能够发挥的作用更大,一方面,电商平台与传统销售渠道有所不同,它不仅能够便捷地接收来自用户的反馈,还能够系统化地处理这些海量数据,而这些数据所反应的信息对于商家的价值是不言而喻的;另一方面,阿里巴巴具有强大的战略布局和系统整合能力,而未来的品牌培育将贯穿从生产到消费的整条产业链,尤其需要这种整合统筹能力。
对于“淘品牌”冲击资本市场,外界普遍看好,在经过多年的市场打磨之后,这些品牌有望借助资本的力量破茧成蝶。而在我看来,当下“淘品牌”的资本崛起,可能仅仅是第一波,它更多的是过去数年天猫平台厚积薄发的结果,未来,互联网的智能化将为电商平台的品牌培育提供强大的工具,这意味着中国企业品牌化的进程会逐步加速。阿里巴巴在其中会担负什么样的角色,是值得我们期待的。
后一篇:万科混战,法律的遮羞布何在?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