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或许,李大霄就是A股史上最伟大的心理按摩师,由其所创立的钻石底、婴儿底、地平线等A股热词,虽不能说究竟鼓动了多少韭菜冲入股市,但是,在股市大跌时、在股市剧烈震荡方向不明时,李大霄适时的A股新名词,应该说,至少对部分投资者起到了情绪抚慰的作用,在他们过度焦虑失眠时,或许还适时地充当了安眠药的效果。
全新的心理按摩疗法已经出炉,试图以此支撑“3000点是地平线”的行情判断,并主要聚焦于以下三大股市经脉,一是延迟注册制确保A股稳定性,二是债转股降杠杆提高安全性,三是启动深港通增添流动性。
当下大谈上述政策信号所带来的乐观预期,投资者或许还会心生怀疑,但是起码不会过度反感,因为,在目前这个点位,冷静的投资者可能还在坐等回调,热情的投资者则已经逐渐参与,激情的投资者则可能还处于深度套牢中,故而,任何形式的利好解读,对于后二者都是极其需要的。
延迟注册制能保确保A股稳定性?短期内这是确定无疑的,但是,之于中长期而言,注册制不可能永远悬空搁置,故而,辩证地看,这又必然会迎来中长期的不稳定性。更何况,之于A股深化改革的大趋势,延迟注册制不可能是无限期的,而至多只会是1—2年,而在这相对有限的延缓期内,包括退市制度的相对强化、IPO发行财务指标的相对弱化这些配套性的措施,会逐步加速完善、并落实。事实上,当下这一迹象在A股市场已经逐渐明显。除此之外,包括限制大股东减持、国家队不减持等措施,这些均仅是股灾发生时的应急之举,中长期来说,不可能一直如此,毕竟有进有出的市场才是健康的,而在这些措施解禁之前,毫无疑问,均仍是压在A股上空的悬石。
再谈谈债转股降杠杆提高安全性,这对于当前A股市场而言,其实是一个伪命题。但是,众多市场人士却对此充满无限期待,更有甚者居然言之凿凿地推论,“2014年地方债置换迎来了A股大反弹,2016年启动企业债转股也必将迎来新一轮大反弹”。对这种可能暗含个人或机构目的的言论,我们不可过于当真,2014年地方债置换是其时A股大反弹的主导性因素吗?显然不是,其时的主导性因素是“改革牛 杠杆牛”。同样,2016年极可能启动的企业债转股会迎来新一轮A股大反弹吗?我认为可能性很低,姑且不论最终定调的债转股方案,是否会突破现行的《商业银行法》,而且事实层面的“债转股”,也绝无可能覆盖所有的过剩行业和僵尸企业。更何况,在宏观经济大环境不景气之下,经营不善、赢利无方的企业(包括部分上市公司),难道只要“债转股”后就万事大吉了吗?
事实上,今年行将启动的企业“债转股”,某种程度上,仅是2014年试图通过“杠杆牛市”转移企业财务杠杆的缩小版本,其时鼓励投资者杠杆(负债)入市,是为了上市公司优化负债率、以及加大兼并重组提供弹药,也就是说,将企业负债率转移和分摊到投资者身上。但是,经过去年股灾之后,我们相信,今年拟将出台的“债转股”政策,整体而言会是相对保守的,决策层不可能重蹈覆辙,毕竟与小规模杠杆结构调整尚且能够起到促进供给侧改革之作用,大规模地进行杠杆结构调整,根本就不符合供给侧改革的核心要义。
最后再谈谈深港通增添流动性。习惯于对投资者进行心理按摩的乐观派人士,显然又会望文生义地认为,“深港通”开通后,可以大规模吸引海外资金,这对深市的中小板和创业板可以起到强大的促进作用。这其实是一种不切实际的主观臆想,海外资金难道没有起码的辨别能力吗?香港投资者不去炒遍地一毛钱的香港创业板股票,反而会对动辄数十元、甚至高达百元的A股创业板股票感兴趣吗?对此,我在这里做一个极为悲观的预测,如果A股市场不强化退市力度、不加大内幕交易的打击力度、不有序推进注册制改革,那么,急切推出的“深港通”,不但不可能对中小板和创业板起到资金引流的作用,反而会导致大规模的资金外流。
心理按摩可以舒缓投资者(尤其是套牢者)的焦虑,但不可能改变A股市场小盘股估值仍然过高的实质,而对当下仍处于制度转轨区间的A股市场,我们要坚信一句话:只有悲观者,才能在A股市场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