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国英:“专车博弈”考验深化改革决心

标签:
财经 |
(公众号:杨国英观察)
近日,上海版和全国版“专车新规”(意见稿)的纷至沓来,令专车这一已然灰色存在近两年的“互联网+”衍生物,再度成为社会舆论广泛关注的焦点。
“专车新规”之所以引起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一是因为,在专车诞生后的近两年,已有无数消费者切身体验过专车的便捷服务,“专车新规”的最终定调,已与消费者的自身利益息息相关,二是因为,在“互联网+”已成为推动经济转型战略性抓手之当下,“专车新规”的何去何从,不仅被舆论视为“互联网+”战略深度攻坚的风向标,而且,在某种程度上,更是在考验我国诸多领域深化改革的决心。
或许,基于“专车新规”的最终定调,最终将系统冲击到纷烦复杂的现有出租车利益格局,全国版的“专车新规”(意见稿)存在适度缓和矛盾的必要,毕竟,从发布征求意见稿到最终确认实施,这期间既可以广泛征求社会意见,也便于地方主管部门提前进行协调应对的准备。
毫无疑问,从专车诞生之日起,这一“互联网+” 极具代表性的新生事物,就扰乱了原有的出租车市场秩序——地方主管部门的管理和审批职能,由此变得形如虚设;享有牌照垄断利益的出租车公司,更因此变得怨气四起;而一直依赖现行模式谋生的出租车群体,也会因之心生茫然。
但是,从共享经济的角度看,专车这一“互联网+交通”的新模式,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新经济潮流,对此,我们不能简单理解为是对原有利益格局的洗牌,而是对存量资源的结构性优化和重组,其对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的充分运用,更便利于人们的出行,其衔接起众多的存量社会车辆,则更是超低成本地提升了社会运行效率。
当然,如果给予专车更具开放性的成长空间,对于地方主管部门,显然会新增极具挑战性的新命题,既有享受牌照垄断的出租车公司,如何平衡他们的合法利益?所牵涉到数以百万计的出租车司机,如何重新协调他们与出租车公司的合作关系?面对陌生的专车和专车司机群体,如何尽快构建新型的治理体系?
困难不必讳言。但是,面对由专车所导致的出租车利益矛盾,难的并不是寻找解决困难的方法,难的是对互联网+新经济时代已然到来的深切体认,难的更是对惯性监管思维的切实打破。
具体到刚刚颁布的“专车新规”意见稿,我们希望未来最终定调的“专车新规”,能够更具开放性的思维。在上海版试点成熟后,对专车资质的认定,可以尝试推出注册制,亦即主管部门设定标准,核准权限下放至专车平台,甚至在专车注册制试点达到预期成效后,原有的出租车牌照审批模式,也可以此类似进行注册制改革。而切不可重覆此前的出租车牌照审批模式,更不能将审批权直接下放至县一级,否则围绕专车新型的垄断利益格局又会形成。
深化改革需要有攻坚克难的决心,面对互联网+衍生出的种种新生事物,主管部门必须与时俱进,惯性监管思维必须打破。
本文作为社论发于《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