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杨国英
股市或将成为养老金投资的新去向——6月29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办法》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办法》为养老金投资设定的投资范围包括存款、国债、股票、股权等,其中,按照资产净值30%的股市投资上限计,或将有大约6000亿元资金入市。
客观而言,面对A股市场近两周的连连暴跌,当下养老金入市消息的发布,对于缓解市场的恐慌情绪、安抚受伤的中小投资者是有所帮助的。但同时,我们有必要明确,市场不应该对养老金入市寄望过多,尤其不应该幻想养老金入市能够发挥托市的作用。
事实上,养老金作为牵涉亿万人养老保障、以及社会安定的基石,其或将入市的核心诉求,应是确保养老金资产的保值、增值,而不是市场所误解的托市。
首先,养老金是不能用来托市的。安全性应该是养老金投资的首要考虑,这是由养老金的性质决定的:和社保基金的储备养老金的性质不同,我国的养老金用于保障当期收支,对于短期的安全性更为注重。我国的社保基金从2001年就进入股市,目前入市资产的上限为全部资产配置的40%,高于养老金30%的入市资产上限,说明养老金是非常注重风险控制的。
养老金是我国普通百姓的保命钱,但目前我国的养老金管理运营状况很不容乐观。由于投资方式单一,我国的养老金长期处于贬值状态,社会老龄化问题则使得未来的偿付压力越来越大,养老金进入股市,核心诉求应该是在安全边际内追求保值增值,而不应该是冒险托市。
其次,即便养老金有意托市,也是行不通的。长期来看,股市涨跌有其自身规律,从这个角度讲,当下的股市回调只是风险长期积累后的必然结果,任何托市,充其量只是一时有效,无助于股市的长远发展。
退一步讲,养老金事实也不具备托市的体量。目前全国的养老保险金共有3.5万亿元,但根据测算,能够集中起来用于投资的可能只有2亿元规模,按照30%的入市上限计算,能够进入股市的资金仅为6千亿元。而即使以近期大跌后的A股总市值计(截止6月29日,A股总市值为55.57万亿元),其所占比亦仅为1.1%左右,妄言养老金入市就能够托市显然是一厢情愿。
最后,从事实层面来看,养老金托市也仅仅是一种误解。应该看到,以往我国的养老金投资仅限于低风险的存款和国债,养老金投资改革迟迟未动,都是出于风险的考虑。此次养老金投资改革的《办法》中,也力图通过提取风险准备金,限制高风险项目投资额度等方式控制风险。
更为关键的是,6月29日发布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办法》,现在还处于向社会征求意见的初期阶段,最终养老金入市能否成行还存在变数,即便《办法》顺利通过并正式颁布、实施,前后也需要一段时间,在这样的情况下,市场将当下股市行情的逆转寄望于养老金入市,无异于望梅止渴。
之于当下而言,在肯定《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办法》当下发布对于安抚股市情绪的同时,还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保值增值才是养老金入市的唯一诉求,而不宜过度地附之“托市”色彩。而对于市场各方尤其是中小投资者,更应该明白,养老金入市,必是以保值增值、而不是托市为核心考虑的,在实质上也没有托市的义务,换句话说,这一消息对于稳定市场的作用只能是象征性的。
本文发于《楚天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