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财经 |
10月14日19点,瑞典皇家科学院正式公布201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名单,美国经济学家尤金-法玛、彼得·汉森和罗伯特·希勒,因对资产价格实证分析所取得研究成果,最终荣获得201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今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一经公布,不仅出乎众人意料之外,更让部分经济学者感叹“大师不在”。
这部分经济学者的感叹,其实是有一定道理的,如果从严格意义上打量,今年的三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除尤金·法玛在资产定价领域具有一定的“开山”性质,彼得·汉森和罗伯特·希勒尽管对经济学的涉猎颇丰、对资产定价领域亦均作出较为深入的理论贡献,但是称之为“大师”则难获公充,而对罗伯特·希勒的认知,部分经济学者则干脆认为其仅是“具有经济学理论素养的财经畅销书作家”而已。或许,正因为此,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评委,为避免事后争议,并未如通常一样选择一个或二个,而是干脆一下子选了三个。
而盘点近五年来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我们则更会发现,当代对经济学的研究,其“务实”倾向已日益明显。如果说,2008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克鲁格曼,其对“自由贸易、全球化以及推动世界范围内城市化”的系统研究,尚具明显宏观特征外,那么,自2009年以降,历届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得主,其得奖原因的宏观特征已日趋淡化,他们对经济学研究的突出贡献,已主要聚焦于他们对经济学研究的具体方法论上。
再具体到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这种“务实”的经济学研究倾向,则更为明显,“资产价格实证分析所取得研究成果”这一获奖理由,其本身就已经说明,他们的研究领域主要关注金融市场,他们的研究成果主要有益于金融市场的投资(或投机),当然,某种程度上,亦有益于监管层更全面地作用于经济决策。
当然,我们绝对不能因为他们的经济学研究过于“务实”,而忽视了这种研究成果的重要性。事实上,自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面对全球普遍性的资产价格大幅波动,不仅普遍投资者亟需健全和升级从事金融投资的系统理论,各国政府亦需要针对金融市场出现的新现象,进一步优化和修正经济决策模型。
尽管,自2010年下半年以来,全球金融市场已进入相对稳定期,但是,其潜在的不稳定暗流,却时时在提醒研究和规范金融市场的重要性,例如,今年以来,新兴经济体股票市场频频出现断崖式行情、全球金银等贵金属价格屡屡急速暴跌,而这种现象的持续不断,均说明今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的研究成果,极具细加研析的必要性。
其实,所谓的“经济学”,本就是研究“经世济民”的学问,基于此,我们其实没有必要为经济学界所谓的“大师不再”而感叹,相反,我们却应该为当下的经济学研究,已从“务虚”转向“务实”的趋势叫好,因为,这样的经济学研究,才是现实经济(尤其是投资者)所更亟需的。
本文发于《楚天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