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财经 |
在洋乳粉接连遭受反垄断处罚、肉毒杆菌事件冲击之后,消沉黯淡已久的本土乳企,似乎迎来了最佳的反扑良机。
日前,工信部已上报国务院待批的《推动婴幼儿配方乳粉行业企业兼并重组工作方案》(简称“方案”),应该是本土乳企巨头期待已久的好消息——该“方案”提出,力争五年后,婴幼儿配方乳粉行业企业总数整合到50家左右,前十家国内品牌企业行业集中度超过80%。
与该“方案”形成密切呼应的是,8月15日蒙牛对雅士利并购案的尘埃落定,截止8月13日下午4时,蒙牛已有效接纳31.967亿股雅士利股份,占雅士利已发行股本近90%。
应该说,在洋乳粉形象严重受挫之际,工信部及时上报推动婴幼儿乳粉行业兼并重组的方案,其时间节点的选择,是相当精准的。也必须承认,在我国当下乳粉企业分布较为分散之下,通过兼并重组淘汰“小散差”,对整体提升我国乳粉质量的有益的。
但是,整合行业集中度,从来都是一个行业回归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更何况,在推动行业整合的过程中,如果行政力量介入过多,则不仅难收优化行业发展之初衷,更会导致市场优胜劣汰自发功能的弱化。
事实上,公众对国产乳粉信心的丧失,与我国乳粉行业的市场分散干涉并不大,从2008年发生三聚氢氨事件至今,近乎每次乳粉安全事故的集中爆发,都是本土乳业巨头处于风口浪尖。再者,我国乳业市场早在2002—2003年间,就曾展开过大规模的兼并重组浪潮,其时兼并重组案高达82起、且相当部分亦为政府鼓励推动所致,可是此举并未给我国乳业行业的健康发展带来帮助,其后的乳品安全事故仍然持续集中爆发。
其实,与市场集中度过低相比,我国乳品安全事故持续不断的根源,更在于质检标准的偏低、以及事实监管功能的不彰。
以质检标准偏低为例,在三聚氢氨事件过后,拖延长达两年方才出台的“乳品新国标”,却被业内专家认定为“倒退了25年”,原奶细菌数的允许最大值标准,从此前的每毫升50万个,不减反升,反而增加到每毫升200万个,而蛋白质含量亦由原标准的每百克含2.95克,减少到每百克含2.8克。
再论监管功能的不彰,这一制度性弊端不仅与乳品行业相关,亦植根于我国整个食品行业监管之中。尽管,在2010年2月国务院设立食品安全委员会之后,我国食品安全执法环节的乱象,整体有所好转,但是,由多个部门牵扯所形成的“九龙治水”格局,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故而在乳品安全事故、食品安全事故仍然不间断爆发后,对具体执法部门的问责机制依然无法落地——因为,在当下乳品安全、食品安全监管框架中,工商部门仅管流通环节、质监部门仅管加工环节,而农业部门仅管生产源头、卫生部门仅管消费终端,在这种监管框架下,即使发生大规模的乳品安全事件、食品安全事故,相关监管部门也很容易相互推卸责任,对其进行具体问责更是难以谈起。
似此,我们有必要重新梳理“重振本土乳企”的逻辑,其关健不在于急切地推动兼并重组,而在于提高质检标准、以及强化监管功能。只要质检标准提高、强化监管到位,市场自然会发挥优胜劣汰的功能,行业集中度也自然会逐渐提升。
之于当下而言,在洋乳粉占我国市场份额高达70%的情况下,“重振本土乳企”固然刻不容缓,但“重振本土乳企”首先要重获公众对国产乳粉的信任,重获公众对国产乳粉的信任,又必须以提高国产乳粉质量为前提——而如果缺乏质检标准的提高、以及事实监管功能的强化,国产乳粉质量的提高,又从何谈起呢?
缺乏质检标准和强化监管为前提的兼并重组,难使国产乳粉起死回生。相关部门当下需要做的,首要是夯实乳粉安全、食品安全的监管体系建设,而不是迷恋行政主导的产业整合力量。
本文发于《长江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