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财经 |
如果双汇此番并购最终达成,其将远远刷新
从表面上看,此番双汇计划耗资71亿美元的海外并购,主要有三个目的:其一,借助SFD的生猪养殖规模,弥补双汇生猪产业链的养殖短板;其二,利用SFD肉品的全球品牌影响力,提升双汇自“瘦肉精”事件后的品牌认知度;其三,吸取SFD的生猪养殖、屠宰、深加工技术,以此提高双汇生猪全产业链的技术水平。
但是,只要仔细推敲,我们就会发现,上述“三个目的”很难构成双汇此番大手笔并购的理由,起码不构成核心理由。先以弥补养殖短板而论,事实上,尽管SFD生猪养殖规模(2012年为1700万头)很大,但却对双汇很难形成补缺作用,这是因为,如将SFD的生猪活体运至我国境内,则运输、检疫等成本极其高昂,不具有可操作性,而如将生猪屠宰冷藏后运至我国,则又不符合国人购买生鲜猪肉的习惯,更何况当下SFD的自养量本身尚难满足其屠宰量(年3000万头);再以提升品牌认知度而论,众所周知,任何品牌良好认知度的形成,均需要较长时间的精耕细作,而非简单的并购(或合作)即可达成,亦如蒙牛在三聚氰氨后尽管先后引进中粮和爱氏晨曦作为第一、第二大股东,但至今其品牌认识度亦没有得到明显提升;此外,论及提高全产业链技术水平,其实,就生猪养殖、屠宰和深加工而言,其本身并没有太高的技术含量,国内企业与国际同类企业相比,其所表现出来的实际技术差距,并非是因为自身不具备技术条件,而是在于“优质容易,优价很难”的成本困境、以及监管漏洞所形成的谋利空间。
那么,在上述“三个目的”不构成双汇巨资并购SFD核心理由的情况下,其耗资71亿美元又所欲何为呢?
猜想双汇巨资收购SFD的真相,首先要回顾下双汇此番的收购对象SFD,数据显示,SFD作为全球规模最大的生猪生产商及猪肉供应商,自2008年美国次贷爆发以来,其整体发展就已进入瓶颈期,先是连续3年处于亏损状况,而其近2年的恢复赢利,亦很大程度上与其出售资产(部分由中粮买入)有关,而非其真实赢利能力大幅提高。
在这一背景下,双汇仍毅然决然地计划巨资收购SFD,其真相极有可能有以下三点:其一,融资便利,受近年来我国鼓励企业走出去的政策助推,我国大企业的海外并购,不仅可以轻易获得银行信贷额度支持、且信贷成本亦相对偏低,当下已披露的信息表明,双汇国际71亿美元的海外收购,仅中国银行纽约分行就将提供40亿美元的额度支持;其二,外资股东利益,双汇国际(以及上市公司双汇发展)的主要股东,除双汇管理层控制的雄域公司(形式上亦为外资)外,其他如鼎晖、高盛、淡马锡等均为外资股东,而部分外资股东又与收购对象SFD具有利益牵连,以高盛为例,其不仅是双汇国际(以及双汇发展)的大股东之一,又是SFD的大股东之一,如此通过鼓吹双汇巨资收购SFD,部分外资股东可以轻易锁定其所持SFD股份的收益;其三,尽管当下巨资收购SFD的主体是双汇国际,而非上市公司双汇发展,但是,不排除在A股“熊牛转换”格局已初显端倪之当下,未来双汇国际可能会将部分SFD资产注入到上市公司双汇发展,从而坐收A股结构性反弹的升值收益。
如果此番双汇巨资收购SFD的初衷,确实是为了弥补养殖短板、提升品牌认知度、以及提高全产业链技术水平,那么,我们有必要提醒双汇,落实上述初衷,更重要的是从源头扎实抓起,而非是耗费巨资收购走捷径。
而如果此番双汇巨资收购的真相,果然如猜想所言,那么,我们不仅担心从未有过大规模海外收购、以及海外市场运作经验的双汇,其耗费巨资收购后,是否有能力展开有效整合,我们更担心,如果整合效应不尽如人意,那么如此规模的杠杆收购,其后果不仅会拖垮双汇自身,更会给提供融资支持的国有银行形成巨额的不良贷款。
本文发于《上海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