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财经 |
1月18日,国家统计局首次公布了2003年到2012年十年间的我国基尼系数。数据显示,自2009年起,我国基尼系数逐步回落,从2009年的0.490逐年回落到2012年的0.474。
对我国基尼系数逐年回落,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通过城乡居民收入增速快于GDP增速、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速快于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等事实试图予以佐证,但包括经济学家许小年在内,社会舆论仍然对此充满怀疑。因为不久前,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发布报告称,2010年中国家庭收入的基尼系数为0.61。
尽管马建堂表示,“规范的民间调查,应该是官方统计的重要的、有益的补充”,尽管西南财经大学基尼系数发布报告的收入群体和经济区域的取样亦存在不当之处,但就此番官方版基尼系数与民间版基尼系数的过于悬殊、以及由此所引发的广泛社会争论,国家统计局显然有进一步诚意回应的必要,以期消除民间的广泛质疑,重树统计局的公正形象。
其实,任何统计数据的争论,均与原始数据的客观性、测算方法的科学性、以及常态化的调查统计密切相关。而如果缺乏上述三大支撑条件,最终公布的统计数据,无论是官方口径、还是民间口径,显然均难以公正服人。基于此,当下统计局亟需针对上述三大支撑条件,对基尼系数重新进行核实并公布。
首先,就原始数据的客观性而言,统计局必须以真实的居民收入数据作为前提,方能为基尼系数提供客观的数据样本。尽管,近年来我国农村居民、以及低收入城市居民的收入明显提高,对这部分群体的收入数据进行调查统计亦相对容易。但是,与之相比,国企员工、尤其是公务员群体的真实收入却极难调查统计,这是因为,国企员工在表面收入之外,一般均享有较高的补贴收入,而公务员群体的隐性收入则更是难以调查统计。故而,在全社会真实居民收入难以客观统计之下,以此作为基础数据测算得出的基尼系数,显然难以真正体现公正性。
其次,就测算方法的科学性而言,当下经济学界对基尼系数存在四种计算方法,分别为直接计算法、分组计算法、拟合曲线法和分解法,通过不同计算方法测算得出的基尼系数,最终亦往往存在较大差异。而此番统计局所公布的基尼系数,其究竟是采取何种测算方法?与国际通用基尼系数测算方法、以及我国民间调查得出的基尼系数测算方法,究竟有何差异?其误差口径究竟有多大?
其实,由不同测算方法所引起的统计数据争议,不仅存在于当下基尼数据,还广泛存在于CPI等统计数据。故而,国家统计局应尽快针对基尼系数的不同测算方法,进行对比参照并予以明确公布,以便减少因测算方法不同所引起的基尼系数争议。
最后,就常态化的调查统计而言,应该说,此番统计局公布基尼系数所引发的广泛社会争议,很大程度上,与我国官方公布基尼系数时隔逾10年的断档有关(上一次公布为2000年)。国家统计局在漫长断挡期之后,对我国基尼系数的陡然公布,最终引发广泛社会质疑显然是情理中事。基于此,国家统计局当下应在核实事关基尼系数的原始数据、以及公布基尼系数测算方法的同时,尽快表态未来基尼系数的调查统计将形成常态化,并且要明确今后每年基尼系数公布的具体日期。
其实,任何争论并不可怕,可怕是回避争论、或者避实就虚地解释。而之于国家统计局,其作为我国最为权威的官方调查统计机构,必须确保由其公布的统计数据真实可信度。面对当下由基尼数据所引发的广泛社会质疑,国家统计局必须坦诚面对、并诚意回应,通过再次核实比照涉及基尼系数的原始数据、以及测算方法,并明确未来基尼系数调查统计发布的常态化,以期真实消除当下社会舆论的广泛质疑,从而全面提升国家统计局“正人心”的社会公信力。
本文发于《东方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