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财经 |
在财政收支失衡之下,“增收挖潜”已日益成为地方政府平衡收支的主导思维——11月14日,财政部发布的10月份财政收支公告显示,1—10月累计,全国财政收入突破10万亿,达101032亿元,同比增长11.2%。10月非税收入同比增长25.5%,其中罚没收入同比增长20.2%。
尽管,今年前10月的财政收入增速,与去年同期28.1%的增速相比,大幅降低16.9个百分点,财政收入增速的大幅降低,在宏观经济不景气之下,可起“放水养鱼”之效,似此本应值得称道。但是,10月份非税收入、以及罚没收入的同比大幅增长,却令人为之忧心。
事实上,非税收入(含罚没收入)的同比大增,并非仅发生在10月份,而是近乎贯穿今年全年,今年前三季度的财政数据显示,全国多个省份的非税收入均出现同比大幅增长的现象,部分地方非税收入增速竟然高出税收收入40%。
必须承认,今年以来持续大幅的非税收入,是发生在地方政府财政收支日趋失衡的背景下。就财政收入而论,近年来,在宏观经济不景气、企业赢利能力弱化之下,税收收入的税基在相对减少,而在结构性减税的推进之下,又造成部分税种的减少和部分税率的降低,从而使整体税收收入的增长空间受窄。再就财政支出而论,上一轮大规模的投资刺激,本已造成地方政府过高的平台债务,而近两年急速增加的保障房投资、以及今年已然启动的新一轮投资刺激,这些又造成地方政府支出的进一步上升。
如此,从平衡财政收支的角度,地方政府通过“增收挖潜”以增加非税收入,似乎值得理解。但是,如果对非税收入的构成作一个简单的分析,我们就会发现,过度依赖“增收挖潜”平衡财政收支,其后果可能远比表面所呈现的更为严重。
简而言之,我国非税收入主要包括土地出让收入、国企转让或分红收入、罚没收入、以及行政性收费,而其中土地出让收入一直占非税收入的绝对大头。那么,在今年1—10月地方政府土地出让收入同比减少40%、国有大中型企业利润亦普遍降低的情况下,我国非税收入的同比大幅增长,则明显意味着,同期我国罚没收入、以及行政性收费的增速可谓惊人,而这些恰恰成为当前地方政府“增收挖潜”的主要渠道。
固然,通过“增收挖潜”增加非税收入,可以相对缓解地方政府收支失衡的窘境。但是,非税收入的大幅增长,尤其是罚没收入、以及行政性收费的大幅增长,客观上不仅增加了企业的负担,从而大幅抵消结构性减税所带来的政策利好,更严重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从而使得市场整体运行成本倍增,与此同时,还事实造成政府权力的变相扩张,从而使行政职能转变出现根本倒退。
与企业通过“增收挖潜”提升经营效益相比,地方政府的“增收挖潜”,往往牵涉到与民争利、违规(或变相)刮地皮、权力缺乏有效监管等乱象。
“增收挖潜”并非是平衡财政收支的良方,财政收支的平衡,必须建立在“量入为出”的基础上,而不可寅吃卯粮,使“债务堆砌”成为常态。之于当下而言,首先,我们应切实减少对投资刺激拉动经济增长的依赖,从而使投资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逐渐降低,以达到结构性减少财政支出的目的;其次,应加强对政府支出预算决算的审查和监督,通过“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使十八大报告中所提及的“看紧政府的钱袋子”真正落到实处,从而提高财政支出的效率,并杜绝财政支出浪费、贪腐等不良现象。此外,还应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通过强化国有企业治理、优化国有企业产业布局,从而在市场化更为彻底的前提下,使国有企业不再成为财政包袱,而成为财政收入的主要源泉之一。
“增收挖潜”更不能常态化,否则,必然会造成弱化我国企业竞争力、扰乱正常市场秩序、以及行政职能转变倒退等恶果。之于当下而言,我们不仅应对今年已征收的罚没收入,进行仔细核查和甑别,对其中违规不合理的部分,应及时启动返还和补偿机制,我们还应对弹性过大的行政性收费,尽快通过相关立法程序,使其更加合法化和标准化。
本文发于《东方早报》,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