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结构性税种实体经济税收财经 |
在过度投资所形成的财政压力之下,“结构性减税”的既定政策,极可能演变成“结构性增税”——2月14日,财政部发布的《2011年税收收入增长的结构性分析》显示,2011年全国税收总收入完成89720.31亿元,比上年增加16509.52亿元,同比增长22.6%。
虽然,与2010年23%的税收增速相比,2011年可谓基本持平。但是,如果与2008年税收增速的18.8 %、2009年税收增速的9.8%相比,则我国2011年的税收增速仍然过于高企。
比较4年来的税收增速曲线,我们会发现,在200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结构性减税”后,虽然在2009年有所体现,但在其后2010年、2011年,整体表现出的却是“结构性增税”,而非“结构性减税”。
除此之外,通过对2011年税收结构的聚集,亦可以相对佐证上述结论。作为第一大税种的国内增值税,2011年增速为15.0%,高出2010年近1个百分点;作为第二大税种的企业所得税,2011年增速为30.5%,更是高出2010年19.2个百分点。而在两大税种之外,于2011年1月在上海和重庆两地试点的房产税、以及2011年11月正式实施改革的资源税,其税收增速亦是大幅上升。至于2011年9月实施的个税免征额度上调,其整体税负非但没有降低,增速与2010年相比,反而上升了2.7个百分点。
综合分析2011年各税种的征收状况,除消费税、营业税、进口税、车辆购置税、契税、土地增值税等刚性较强税种的增速回落外,其他弹性较大的税种几乎均呈增速大幅上升的趋势。而这恰恰说明了三个关健问题:其一,因经济不景气所造成的民众收入增长缓慢、部分甚至呈收入减少状态,我国的内需潜力已经严重弱化;其二,因地产业的持续调控,此前作为地方财政重要组成部分的相关税收,正在大幅减少;其三,基于上述两个原因,我国正试图加大针对企业、个人等弹性较大税种的税负,同时尝试推出部分新税种,以相对平衡此前过度投资所造成的财政压力。
刚性较强税种的无奈减少,充分说明我国当下经济已相对低迷;弹性过大税种的人为增加,相对说明我国当下的财政压力正在加大。而这两种趋势的相互背离,不仅表明我国经济正走向一个极其危险的负循环“经济下行→加大投资→财政压力→加大税收……”,更揭示出造成“结构性减税”逐渐演变成“结构性增税”的根源。
回顾2008年至今的经济形势,其时我国为缓冲次贷危机带来的严重冲击,迅速启动了中央3万亿元直接投资、以及逾10万亿元的信贷刺激,但此举在让经济短期反弹之后,迅速进入了相对低迷状态。而且,因为投资刺激的过度,还给地方政府带来了逾10万亿元的债务、以及当下仍需逾20万亿元跟进的未完工投资项目,从而造成我国当下财政赤字占比GDP濒临3%(国际警戒线)的险况。与上述4年的经济走势相对应,我国税收于2009年大幅降低以配合经济稳定,在经济短期相对反弹之后,随即又不得不大幅增加税收,以冲销此前因过度投资给财政带来的压力。
“结构性减税”不应演变成“结构性增税”,因为通过增加税收冲销财政压力,必然会增加实体经济的运营成本。而实体经济运营成本的增加,又必然会对整体经济形成下行压力。
之于当下而言,应再次实施真正的“结构性减税”,而不是“结构性增税”。这不仅因为当下欧美债务危机阴影仍未散去,更因为我国正面临出口大幅减少、内需短期难以激活的双重困境,此时唯有大幅减少税负给实体经济减压,才有可能给我国经济恢复良性增长提供可能。至于当下累积的财政压力,则需要我国有序收缩固定资产的投资节奏、以及大幅减少政府的“三公支出”,而不是以“结构性减税”之名,行“结构性增税”之实。
本文发于《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