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财经冰岛新兴经济体实体经济欧美 |
当下一波三折的中坤“冰岛购地风波”,可谓是欧美在债务危机持续恶化之下,面对来自新兴经济体的投资,所反应出的极其矛盾心理的一种折射。
11月25日,冰岛内政部正式拒绝中坤集团的购地申请,但包括内政部长所属的冰岛民主党多名议员、以及冰岛总统、总理,均表示不认同内政部的此项决定。此外,与中坤签定协议的5名冰岛土地持有人,正拟对冰岛内政部诉诸法律。
作为2008年曾一度“国家破产”、年GDP产值仅200亿美元左右的冰岛,面对此项首期投资额高达2亿美元、占其年GDP达1%的投资,显然是求之不得且至关重要的。正因为此,此项投资获得当地65.6%的民众、以及绝大多数官员的支持。但是,在“为中国海军谋求冰岛当地的深水港,以形成中国在欧洲的战略支点”的谣言扩散下,这项原本来自中国民企的单纯地产投资项目,被欧美“阴谋论者”生硬地扣上了“阴谋”的帽子。
实际上,对于来自新兴经济体、尤其是中国的投资,欧美历来疑心重重,遵循“有限开放”的法则——对其国家债券的投资大力欢迎,对其相对衰弱的非核心领域的投资不置可否,对其资源类、金融、电信等领域的投资则坚决反对。欧美此种严重设防的引资逻辑,直接造成了我国当下在欧美投资严重失衡的格局,与我国针对欧美各国总额逾2万亿美元的国债投资相比,我国在欧美实体经济的投资仅200亿美元左右,仅为我国持有欧美国债投资额度的1%。这同样造成了近年来我国在欧美一系列投资案的失败,如2005年中海油并购美国优尼科遭拒、2007年国开行借道巴克莱银行入股荷兰银行出师未捷、2009年中铝集团入股澳大利亚力拓无疾而终、今年3月华为收购美国小型电信设备制造商未获通过等等。
如果说,上述投资因涉及关健领域、关健企业、以及中国央企背景等因素,被欧美所在国拒之门外尚可谓遵循“有限保护”的法则。那么,此次民企中坤“冰岛购地风波”的出现、以及欧美舆论由此衍生出的种种匪夷所思的“阴谋论”,则显示出当下欧美面对中国资本投资其实体经济,正蔓延着一股极其矛盾的恐惧心理。
对于当下欧美而言,欲摆脱自身持续恶化的债务危机,除了紧缩财政支出、鼓励振兴实业,以解其结构性困境之外,亦需要持续引进外资、激活其暮气沉沉的经济,以救其短期之难。就欧美引进外资而言,当下最佳对象莫过于新兴经济体、尤其是外汇储备全球第一的中国,最佳方式莫过于投资其国债而不触及其实体经济、尤其是关健性领域。如此,外资的输入仅可获少许债券利息,而不会对其实体经济的关健领域形成控制、亦不会危及其所谓的国家安全,更何况欧美可以通过其货币的相对贬值,轻松地对冲其所付出的国债利息支出。
但是,这显然是一厢情愿。一方面欧美债务危机的持续恶化,已让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心生畏途,通过压低国内资源要素价格而辛苦积攒的巨额外汇,持续捆绑在欧美债务危机这个火药桶上,只会令人担心其随时爆炸从而变得一无所有。更一方面新兴经济体为了平抑国内通胀压力,减少外汇占款的额度,不得不有意减少与欧美贸易的顺差。这两方面说明,在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外汇增量逐渐减少的同时,对于外汇存量的使用亦会更加慎重,勿用说很难持续增持欧美国债,就现有欧美国债持有量而言,未来逐渐减少亦已成为必然趋势。
在传统国债融资方式受阻之际,对于来自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对其实体经济的投资,欧美无疑极为矛盾——既需外资激活其实体经济,又恐对其形成产业威胁。这种矛盾心理,再加上深陷债务泥淖的不自信,直接导致此番中坤“冰岛购地风波”所引发的“阴谋论”甚嚣尘上。
但是,对于欧美而言,这种子虚乌有的“阴谋论”,不仅难以对其形成所谓的产业保护,更会因其事实层面的闭关自守,从而丧失从债务泥淖中复苏的有利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