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杨国英:看美联储导演QE3拙劣戏码

(2011-09-13 09:46:59)
标签:

财经

qe3

伯南克

新兴国家

美国经济

通胀率

又一幕戏剧在上演,与上一次的美债上限争论不同,此次的主角由奥巴马变成了伯南克。自8月26日,伯南克在全球央行年会上,关于QE3不置可否的发言以来,围绕是否推出QE3、何时推出、推出多少的争论,迅速迷漫了美国金融界。

赞同推出QE3者,认为美国当前经济低迷、失业率上升,需要新一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刺激;反对QE3者,则认为经过QE1、QE2两轮量化货币宽松后的今日美国现状,早已充分说明QE3不必推出,且极易引发美国通货膨胀的产生——在这看似激烈的争论背后,其实是一幕早已预设的戏剧,演员是对QE3持不同意见的美国金融界,导演则是美联储主席伯南克,而观众则是除美国以外的各国央行、金融界。

对于是否推出QE3,其实奥巴马9月8日在国会联席会议上的“促进就业新计划”,即可以视为美联储必将推出QE3的背书。该计划表明美国明年将投入3000亿美元,用以提振就业、减税、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对地方政府进行直接补助。

而对于推出QE3,其实伯南克以及华尔街的大佬们早已心知肚明。之所以对这个结果引而不发,与之前美债上限的争论相似,先由不同意见者争论不休,再通过貌似艰难的博弈,最后推出QE3。如此,不但可以彰显程序化合理,缓和所谓的“国内矛盾”,更重要的是堵住他国的攸攸之口,博取推出QE3的同情与谅解。

其实,不论QE3反对者是有意为之、还是真实表达,其通过当下美国经济低迷说明过去两年美国量化宽松政策无效(或低效)的论断,均不客观。虽然美国最近一季度的经济增长低迷,但这主要受欧债近期向深度恶化的影响,而非其他。实际上,在美联储2009年3月实行1.7万美元QE1后,其对经济的拉动并非“收效甚微”,美国经济在当年7月即出现复苏迹象,在持续好转的一年里经济增长达到3.4%。而在2010年11月推出6000亿美元的QE2后,虽然其间出现日本地震核漏、欧债危机持续等全球经济重大利空因素,但美国经济却能相对企稳,美债需求亦呈现相对旺盛之势。

而对于QE3反对者的“通胀说”,则更有愚人之意。虽然,在过去12个月,美国通胀高出物价目标(2%),达到所谓3.6%的新高。姑且不论,3.6%的通胀率,与全球新兴经济体8%上下波动的通胀率相比,是典型的“小巫见大巫”。即以核心通胀率评估,其亦处于3%以下。真实情况是,QE3推出后,美国国内的通胀率上升的可能性极小,而中国等新兴国家却可能因热钱的流入,拉升本以企高的通胀率——美国持续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致使相当一部分美元以热钱的形式流向新兴国家。以中国为例,如果我们通过 “热钱﹦新增外汇—贸易顺差—外商直投”进行核算,在过去3年,美元以热钱形式流入就高达3000亿美元左右。而如果放之全球范围,以两倍进行保守评估,则美元以热钱形式流入新兴国家,在过去3年即高达6000亿美元,这明显大大冲销掉持续货币宽松给美国自身所可能带来的“通胀效应”。

围绕QE3推出的争论,怎么看都像是一出戏剧,所有的反对理由都像是预先编排的台词。因为,推出QE3几乎对于美国所有的群体都有利,对于普通民众而言,意味着之前不轻的消费贷款变相减少,并者就业机会相对增加;对于企业界而言,意味着贬值美元增强出口竞争力,并者国内消费市场可能复苏;对于金融界而言,则意味着之前美国政府的巨额注资(部分以债务形式存在)变相稀释,而且更为廉价的美元更便于其进行货币套利。基于此,8月26日伯南克针对QE3不置可否的发言后,美股持续4个交易日大幅攀升,虽然其后3个交易日因低迷经济数据拉低,但截止日前美股上升幅度仍达到1%左右。

虽然,即使QE3推出,美国也难从根本上解决美债危机,亦不可能解决自身严重失衡的经济结构。但是,不可否认,推出QE3对于中短期内提振美国经济信心大有益处,更可以为美国经济结构进行深度调整赢得空间。更为关健的是,推出QE3对美国而言,几乎是一笔没有成本的买卖。因为,推出QE3,不但可以变相减少美国的巨额外债,刺激美国国内经济,而可能性的通胀亦极可能由中国为首的新兴国家承担。

QE3争论的戏剧正在上演,虽然时间节点、具体数量难以精确,但结果却早已锁定。即使它可能不再以QE3进行命名,而以所谓“额外货币刺激工具”进行伪装。

 

本文发于《国际金融报》,有删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