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黄浩先生与《江西民居》

(2019-09-27 19:07:52)
标签:

文化

杂谈

退休以后,为了增加一点生活的乐趣,开始对古建筑发生了兴趣。有一次在书店里发现一本黄浩先生的著作:《江西民居》,便买了下来,多年来,反复阅读,收益良多,大大提高了我对古建筑的认知。
我与黄浩先生虽然同在一个大的行业里,但毕竟从事的工作大相庭,所以从未有过工作上的来往,更未谋面过,但通过对他大作《江西民居》的学习以及圈内人士的口口相传,我对黄浩先生,可谓神交已久矣。
近闻黄浩先生已经仙逝,不胜唏嘘。特发几张照片,以为纪念。

1、《江西民居》,黄浩编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年出版,全书共51万字。
黄浩先生与《江西民居》

2、《江西民居》,内容丰富,介绍了赣北、赣中和赣南的民居,特别是对数量最多的江西天井式民居,作了重点介绍,书中有大量的插图和照片,既是一本专业的学术论著,也可作为业外人士的科普读物。最近我又去了一次婺源沱川的理坑,黄浩先生在书中多次提到了这个村落的古建筑,我将他对理坑一栋古建筑的研究,介绍给各位朋友。
黄浩先生与《江西民居》

3、理坑至今仍保存明清年间许多古建筑,是建筑艺术的博览园。其中明代天启年间(1621-1627年)吏部尚书余懋衡的"天官上卿",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距今已有近400年了。
黄浩先生与《江西民居》

4、黄浩先生是这样介绍这栋建筑的:“上卿府第从建筑风格来看,似是一栋晚明时期的住宅。住宅随地形而建,所以平面不很规则,但还是保证主屋严谨的布局。因为面积所限,只能建成一进式小宅,甚至把堂前的天井处理成贴墙式半天井,并且勉强从侧面设置入口。这栋小宅可能是官宦人在家乡自已的祖宅基上重建的产业,虽受地形制约,但布局、轴线的安排都经过悉心设计 ,甚至在浅窄的入口都尽可能留出一个门厅的空间,加上做得颇为显赫的门楼,还能显示出户主的身份地位。从这个实例,我们不难看出当时工匠巧妙利用地形设计而又不失其形制要求的高超水平,这些经验在今天还能对我们产生启迪。”
黄浩先生与《江西民居》

5、这是书中的上卿府第平面图。这样精美的手绘平面、剖面等图,全书大约有200幅之多,此外还有照片360余幅。这些图的内容,遍及全省,想来,黄浩先生花了数十年的功夫从事野外调查,长期积累和坚持,才会有如此丰硕的成果。其治学的严谨刻苦、一以贯之的精神,令我肃然起敬。
黄浩先生与《江西民居》

6、《江西民居》的后记中提到:“20世纪70年代末对景德镇地区明代建筑调查,周淞同志始终参与了该项工作。”使我想到早已逝去的周淞先生,他是同济大学1958年毕业后来江西工作的,黄浩与他共同参与创建了古陶瓷博物馆,使之成为今天景德镇最受欢迎的5A级景区,该博物馆内有一个明园与清园,是将景德镇各地典型的古建筑搬迁过来建设的,开创了古建筑异地保护的先例。我记得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时,江西省建筑施工技术情报网在景德镇开会时,周淞曾热情向我们介绍过明清园,这是我对黄浩先生有了初步印象的开始。
黄浩先生与《江西民居》

7、江西省杰出的建筑工作者不多,数十年坚持学术研究者更少,能著书立学,出版专著者更是凤毛鳞角。黄浩先生毕生从事和钻研中国古建筑,特别是江西省的古建筑,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值得我们学习和敬佩。
黄浩先生与《江西民居》

8、在理坑看到有这样一个匾,回来后,在网上查了一下,“渊渟岳峙”这个成语是指人的品德如渊水深沉,如高山耸立。我没有与黄浩先生共过事,不敢妄言,就他在学术上的成就,应该当得起这四个字吧。
黄浩先生与《江西民居》

附:《江西民居》载黄浩先生简历:广东中山人,1936年生。1959年毕业于西安冶金建筑学院建筑学专业,教授级高级建筑师,国家特许一级注册建筑师,1992年获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曾任景德镇陶瓷工业设计院副院长,景德镇市建筑设计院总建筑师,景德镇市建设局副局长、总工程师。退休后创办江西省浩风建筑工程设计事务所。现任中国建筑学会理事、资深会员,中国传统民居专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