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萍乡市莲花县路口镇,距省道不足200米的田野中,有一座七层的砖塔,这就是莲花县的仰山文塔。
仰山文塔,是一座密檐式砖木结构塔,是路口镇刘姓村民集资于明万历13年(1585年)兴建的,清康熙44年(1705年)重建,塔高22.4米,底围16.8米,厚1.4米,七层八面,每层各面都开一小窗,底层有门西南向,上嵌石碑,镌刻“仰山文塔”四字,二层同向嵌有文塔赞词之碑刻,塔内原有楼梯可达顶层,游人可登临凭窗远眺,但现在仅剩下木梁,仰山文塔的塔身基本完好无损,时有鸟雀出没,它们栖息此地时,也衔来了泥土和树种,10多株不足一米的胡椒树歪歪斜斜散落于塔身,立于塔顶的一棵树长势最为突出,与塔顶的铜鼎为邻,相映成趣。1984年仰山文塔被列为县级保护文物。
路口镇刘氏源出永新仰山,塔曰仰山,示不忘基祖址也。永新仰山曾在宋、明两代出过辅佐朝廷的宰相刘沆、刘定之,路口后裔也继开往来,“解元、会元、状元,而斑斑炳炳;乡魁、文魁、会魁,而磊磊连连”,故塔曰“仰山文塔”。
中国砖塔很多,江西几乎县县有塔。仰山文塔虽然不高,但造型、比例还是很不错的,塔身逐层向上收缩,每层又用线条繁复、漂亮的砖挑檐进行分割,远眺极有韵律感,应属于砖塔中的中上品。仰山文塔之所以美,还因为它矗立于原野之中,在它的四周,春天,是盛开的油菜花,夏天,是绿油油的稻浪,秋天,是金色的收获季节,冬天,是茫茫的雪海,它能不美吗?环境之于建筑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建这样一座砖塔不容易,八边形的塔身,转角的砖有一个角是135°,再看那挑檐,也是由许多不规则的砖砌筑而成的,这些砖块,用现在的话讲,就是所谓“非标构件”,是特地为这座塔生产和制造的,成本肯定不低。
其实建造一座砖塔要用很多非标的砖块,无非是要多花一些银子而已,真正施工的难点还在于要搭设一个供工匠上下、操作、堆放材料的平台,即要搭设一个围着塔四周的满堂脚手架,搭一个高度在二、三十米以上甚至更高的架子(中国有很多塔都在五、六十米以上),即使在今天,这也是属于一项危险性较大的工程项目,需要先制定经专家论证的专项方案后才能实施,而在古代,既无钢管,也没有规范的作法,只有毛竹或木材,全凭匠人的经验进行施工,可想而知,在当年那样简陋的施工条件下,难免出现人员伤亡的事故。当我们看到巍峨的高塔时,我们会赞美古人的智慧,也不会忘记在此背后,有多少辛劳和血汗!
博友“木子弓长”说:“我最喜欢这种散落在野外,鲜为人知,没被圈起来收费的历史遗迹了。”仰山文塔是一道路边的风景,可以近看,可以触摸,可以悠悠地进行欣赏和玩味,符合“木子弓长”的标准。不过,据悉仰山文塔今年要进行维修,为了更好地保护,要在距塔身四周10米处搭设铁栅,到时,就只能远看而不能近观了。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