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主要抚养人奶奶去世了,我该怎样跟2岁半的孩子说?

(2014-12-22 17:26:31)
标签:

陈微微

母亲的幸福

笑眯眯vividsmile

分类: 咨询手记~幸福锦囊
“孩子2岁半,平时都是奶奶带,这两天奶奶突然脑溢血去世了,孩子白天晚上都喊着要找奶奶。平时我上班很忙,只是回家吃饭陪他,晚上也是奶奶带着睡。现在一下子没了家婆,丈夫也很伤心,我该怎么样跟孩子说?”

昨天收到一位学员的询问。关于死亡的话题,我很早就想好好整理一下,但是,真的没有处理过,也没有遇到过类似的问题。于是我咨询了我的督导老师罗建坤老师。罗老师很认真地思考了一个晚上之后,今天给出如下建议:(罗老师的思考极其细腻,有很多是我从未想过的。文字加入了我的整理,并非罗老师的全文。但重要观点是!)

1、需要重点去圆满孩子内心,不要让奶奶的离去成为孩子内心中的一种缺失
这么小的孩子,去解释死亡和离开,他并不太懂,而且在这个时候,也不是解释的重点。(尤其是家里大人孩子的情绪都处于一个波动期时,解释时难免带上爸爸妈妈的悲痛情绪,不太适合解释。)
可以暂时先用一个善意的谎言解释,例如“奶奶有一件重要的事情要去做,所以去了很远的地方。”更重要的事情是,妈妈需要尽快的去替代奶奶先前给予的所有照料,因为那曾是孩子所有的世界。
因此妈妈要详细的询问孩子平时奶奶是怎么做的,包括了很细的细节,例如吃什么,玩什么,说什么,怎么睡觉讲什么故事看什么书,穿什么拖鞋拿什么水壶……在孩子的世界里,他正在承受一个巨大的变动,所以要把这个变动顺利地过渡到最小,继承奶奶原先给予的所有照料方式,那么对于孩子而言,这个变动带来的影响会少一些些。
如果大人无法很好的关注到孩子内在需求的方方面面,没有温柔地去填补奶奶离去的空缺的话,也许在孩子的潜意识中,会感知到:“离开是很大的事情,会给我的生活带来巨大的变化。”那么日后可能会有一些‘害怕’失去的莫名的情绪在心里,也许会在将来类似的‘离开’的场景中被触发出来。(心理学研究发现:不记得的事情同样会影响我们,甚至影响更大
那么,妈妈可以经由自己的付出,把这个缺失降低到最小。

2、妈妈没有太多时间悲伤,稳定沉着的付出,就是对孩子、对奶奶最大的爱
因为是家婆,所以丈夫、孩子的心情可能会受到更大的影响。那么这时候需要一个人安定下来,去付出到方方面面。因此妈妈没有太多的时间可以去悲伤,孩子的内心比大人更需要去安抚和圆满。我相信,妈妈在这个全心全意付出的时候,也是对自己的内心来说,最大的照顾。
奶奶虽然走了,但是她留下来的关心、爱、照顾的方式、习惯的传承,是她所延续下来的生命,这些爱都已经内化在孩子和家里每一个人的心中。
离开并不是可怕的,真正难以过渡的,是这里面爱的方式的变化。

3、在合适的时间用合适的方式来解释死亡
等到一家人情绪都稳定下来之后,在合适的时间,孩子内心已经圆满之后(例如半年后),妈妈可以借助一些绘本来解释死亡,这也是涉及到妈妈的生命观和死亡观的。不同的宗教有不同的死亡观,我提供如下几种:
基督教:认为死亡是去了天堂,奶奶变成了天使,很久很久以后我们还可以再相见。
佛教、心灵修行者:认为人死了,灵魂会非常愉快和舒服地去到灵魂的故乡,死亡对于死者而言并不痛苦。而灵魂可以选择重新降生,跟熟悉的人或者有功课的人一同降生在一起。
对于我而言,对死亡价值观影响比较大的两本书是《前世今生》魏斯医生的;《与神对话》。
有许多绘本和书籍都会谈到死亡,但本案例中孩子只有2岁半,可以不在这上面花太多的功夫。功夫需要花在“日常照料和爱的延续”上。

如下几点是我在罗老师基础上的补充:
1、悲伤是可以的,情绪都是可以的,允许情绪被表达出来
家中有人离去,产生的悲伤是很自然的。2岁的孩子可能有他自然的情绪流淌,允许孩子所有情绪的发生,接纳它。
2岁半 ,还没有语言组织能力的孩子,他所感受到的一切,会被无编码地藏在潜意识中。因此可以适当的帮助孩子情绪被看见和表达。例如可以用唱歌,肢体,画画,甚至是游戏的方式来表达。

重点:0-3岁,甚至到6岁,都是孩子安全感建立的关键期,因此奶奶的离去,对孩子安全感而言是一种比较大的挑战。希望在一家人的努力下,妈妈的接手,可以使孩子无缝过渡,我想,这也是奶奶的灵魂,希望看到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