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挣脱消极的黑洞——谈《积极心理学》之迫切

(2012-09-19 12:37:46)
标签:

杂谈

分类: 书~文~乐~画~影

听说宇宙中,有一个黑洞,有着巨大的吸力,会把所有的东西都吸进去。

不知道这个黑洞里,是不是无尽的黑暗。正如人的心理世界一样,有时候,会有无尽的悲观。

 

http://s11/small/71a9a29dgca069940234a&690
跟同事吃饭谈起了学费,谈到了曾经看到过的一篇新闻,一个很优秀的学生,拿到了复旦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但学费要7000元。他的老父亲,沉重地回到家中,前思后想凑不出学费,最后,跳楼自杀了。(新闻查看

还谈起了北京市户口政策的一个变革,源于2005年一位北京市的集体户的父亲,因为当时没有房产,为自己的孩子落户无望,在绝望之中,抓起自己43天大的儿子摔到了水泥地上,孩子医治无效,死亡了。(新闻查看

 

这两位父亲,在绝望地面对死亡的那一刻,一定是被内心中那个深深的黑洞,把所有的生活的希望都吞噬进去了。他们甚至来不及给自己一个念头喘息,就作出了这样令人扼腕叹息的冲动。

 

悲观和消极的心理,会让人忘记了“天无绝人之路”这些道理,会让人作出自己都后悔莫及的决定。因此,积极心理学,这么迫切地,要浮出水面,来挽救这些苦难,延续着人类最渴望的乐观和幸福。

 

《积极心理学》的范畴很广,学问很深,有兴趣的话,您可以参考马丁塞利格曼的《幸福四部曲》,和哈佛大学的《幸福课》。

我先从我自己的角度,一点一点地抛砖引玉,带领我自己,重新修整内心世界的草坪。

 

一、乐观或悲观的心理,在孩子8岁前,通常已定型。

我心里暗暗地也会质疑这些时间点,难道8岁和9岁,有这么大不同?但,心理学家的这个定论,无疑能重重地吸引幼童们的父母的眼球,有些品质发展的年龄,我们不能错过。在孩子幼年的成长过程中,心理的构建,远远比知识体系的搭建更重要。

 

第二、“解释风格”在潜移默化地定型乐观或悲观

孩子们是怎么样被定型的呢?

“解释风格”这个词,是塞利格曼的理论当中的一个关键词。

一件事情,你用什么方式去解释,它就给你注入了一种怎样的思想。

 

例如我的孩子在草地上玩耍时,如果其他小朋友因为跟他年龄不相仿所以没跟他玩。他会对我说:“他们都不想跟我玩。没有人想跟我玩。”

孩子自己会呈现对这个挫折的一个解释方式。“没有人想跟我玩”,这就是一个永久性、普遍性的消极解释。如果更加消极一点,这个孩子还会继续呈现“大家都不喜欢我,我是一个没有朋友的人。我不受欢迎。”

永久性、普遍性、人格化的消极解释风格。

 

再举一个我自己切身捕捉到的案例。

曾经孩子上幼儿园时,有一天早上他磨磨蹭蹭。我对他说:“小星,你如果慢吞吞的,妈妈会迟到,妈妈迟到了,会被老板批评,会扣工资,评不上优秀员工,说不定还会丢工作。”

突然间我意识到了自己怎么拉一个蚂蚱出来,后面接连着拉出了一大串不堪设想的“后果”。

这就是消极的解释风格。

因为我们的传统文化中,以威胁的口吻、良药苦口利于病、卧薪尝胆的心态来面对事情,很容易被接受。如果是过于乐观,要么就会被人说成阿Q精神、不自量力、半桶水晃呀晃……

 

如果我拉出的是一大串令人兴高采烈欢欣雀跃的“结果”,我敢不敢?

比如:“孩子,如果你动作快一点,早早上学,妈妈也可以早早到公司不会迟到,这样老板会表扬妈妈,妈妈当月的绩效会被评为B,还有可能被评为优秀员工,会发更多的奖金,这样我们就能买更多好吃好玩的东西,和出去外面玩。”

好的“结果”,你敢不敢联想?敢不敢说出口?

 

消极悲观的人,把挫折带来的感受,解释为永久性的、普遍的、人格化的。而把成功的感受,视为一次偶然或勤奋。

积极乐观的人,把自己的成功感受,解释为永久性的、普遍的、人格化的。而把挫败的感受,视为一次偶然或环境影响。

 

第三点,乐观可以习得,并且永久不会忘记

既然8岁前就定型了乐观和悲观,那么我们的孩子,我们自己,岂不是无望?

总是有好消息的,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

人的大脑,其实一直都在不停的发展当中,训练得多的神经会变得粗壮,或者重新长出来。

塞利格曼是研究“习得性无助的”,同样,他认为,乐观也是可以习得的,并且就像骑自行车和游泳一样,一旦人们学会了,终身不会忘记。

 

让我们从头开始学习,作一个乐观的自己,给孩子一颗乐观的种子。让我们的人生,在面对挫折时,不至于被心中的黑洞所吞噬。

http://s9/middle/71a9a29dgca081c0f7ae8&690

 

 

 

特此鸣谢:建华,为我分享了积极心理学。下文来自马丁 塞利格曼《真实的幸福》

塞利格曼认为:

有幸福感的人更健康
有幸福感的人更聪明
有幸福感的人遭遇不幸时耐受程度更高
有幸福感的人朋友多

 



http://s5/middle/71a9a29dgcaa7a32825b4&690

http://s4/middle/71a9a29dg7aaa5d1e5433&690

http://s1/middle/71a9a29dgcaa7a3162c50&690



 

《叛逆妈妈成长记》…

让孩子幸幸福福地去成功!

为孩子们准备的《积极心理学》课程…

小孩不笨2,片段分享,尾声

[转载]为什么有些教师子女反而教不…

孩子为了什么而学习?(本博客最热…

有一天你也会长大——“关于友谊”

脑海中的加油号角!

陪着你一起长大——“作业与分数”

"那时候父爱很精彩"—歌曲《小时候…

《成长的烦恼》——献给亲子关系开始…

《舐犊情深》——父母智慧学堂分享

给0-6岁父母的《爱的课堂》分享

[转载]人海中找到你

【十分钟谈】为什么他不再早早回家…

【十分钟谈】爱你的人,最需要的,…

[转载]爱情石灰岩:写给被绚烂的爱…

[转载]那些盘旋在脑海中的“当心啊…

[转载]每一段关系,都曾是一种庇护

让我们甜蜜,去他的肉麻!——《狰狞…

嘴上的幸福——《狰狞的婚姻,无望的…

[转载]要祝福他,而不是想到他的不…

狰狞的婚姻,无望的守候

[转载]雨果: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

富养女儿,当如苗若兰

【十分钟谈】人类最宝贵的,是健康…

转:要忍心看着你爱的人受苦

【十分钟谈】孩子,最盼望看到的是…

通过他人体验世界——魏建惠老师课堂…

在孩子幼儿园毕业典礼上的发言稿

【转】一位爸爸的谈话:女孩儿如何…

【十分钟谈】成功,是一种努力之后…

【十分钟谈】道德和收益应相生相长

【转】胡萍:人生的起跑线在哪里?

【十分钟谈】没深爱,别结婚

《亲密之旅》6月30日课后收获小结

亲密之旅课程集结号——来自黄维仁博…

孩子出生后,婚姻经历的第一次“感…

听的艺术

促使顾客达成交易的关键是满足顾客…

我的衣袖或许空空如也,但我依然能…

幸福的人,能把服务做得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