挣脱消极的黑洞——谈《积极心理学》之迫切

标签:
杂谈 |
分类: 书~文~乐~画~影 |
听说宇宙中,有一个黑洞,有着巨大的吸力,会把所有的东西都吸进去。
不知道这个黑洞里,是不是无尽的黑暗。正如人的心理世界一样,有时候,会有无尽的悲观。
http://s11/small/71a9a29dgca069940234a&690
跟同事吃饭谈起了学费,谈到了曾经看到过的一篇新闻,一个很优秀的学生,拿到了复旦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但学费要7000元。他的老父亲,沉重地回到家中,前思后想凑不出学费,最后,跳楼自杀了。(新闻查看)
还谈起了北京市户口政策的一个变革,源于2005年一位北京市的集体户的父亲,因为当时没有房产,为自己的孩子落户无望,在绝望之中,抓起自己43天大的儿子摔到了水泥地上,孩子医治无效,死亡了。(新闻查看)
这两位父亲,在绝望地面对死亡的那一刻,一定是被内心中那个深深的黑洞,把所有的生活的希望都吞噬进去了。他们甚至来不及给自己一个念头喘息,就作出了这样令人扼腕叹息的冲动。
悲观和消极的心理,会让人忘记了“天无绝人之路”这些道理,会让人作出自己都后悔莫及的决定。因此,积极心理学,这么迫切地,要浮出水面,来挽救这些苦难,延续着人类最渴望的乐观和幸福。
《积极心理学》的范畴很广,学问很深,有兴趣的话,您可以参考马丁塞利格曼的《幸福四部曲》,和哈佛大学的《幸福课》。
我先从我自己的角度,一点一点地抛砖引玉,带领我自己,重新修整内心世界的草坪。
一、乐观或悲观的心理,在孩子8岁前,通常已定型。
我心里暗暗地也会质疑这些时间点,难道8岁和9岁,有这么大不同?但,心理学家的这个定论,无疑能重重地吸引幼童们的父母的眼球,有些品质发展的年龄,我们不能错过。在孩子幼年的成长过程中,心理的构建,远远比知识体系的搭建更重要。
第二、“解释风格”在潜移默化地定型乐观或悲观
孩子们是怎么样被定型的呢?
“解释风格”这个词,是塞利格曼的理论当中的一个关键词。
一件事情,你用什么方式去解释,它就给你注入了一种怎样的思想。
例如我的孩子在草地上玩耍时,如果其他小朋友因为跟他年龄不相仿所以没跟他玩。他会对我说:“他们都不想跟我玩。没有人想跟我玩。”
孩子自己会呈现对这个挫折的一个解释方式。“没有人想跟我玩”,这就是一个永久性、普遍性的消极解释。如果更加消极一点,这个孩子还会继续呈现“大家都不喜欢我,我是一个没有朋友的人。我不受欢迎。”
永久性、普遍性、人格化的消极解释风格。
再举一个我自己切身捕捉到的案例。
曾经孩子上幼儿园时,有一天早上他磨磨蹭蹭。我对他说:“小星,你如果慢吞吞的,妈妈会迟到,妈妈迟到了,会被老板批评,会扣工资,评不上优秀员工,说不定还会丢工作。”
突然间我意识到了自己怎么拉一个蚂蚱出来,后面接连着拉出了一大串不堪设想的“后果”。
这就是消极的解释风格。
因为我们的传统文化中,以威胁的口吻、良药苦口利于病、卧薪尝胆的心态来面对事情,很容易被接受。如果是过于乐观,要么就会被人说成阿Q精神、不自量力、半桶水晃呀晃……
如果我拉出的是一大串令人兴高采烈欢欣雀跃的“结果”,我敢不敢?
比如:“孩子,如果你动作快一点,早早上学,妈妈也可以早早到公司不会迟到,这样老板会表扬妈妈,妈妈当月的绩效会被评为B,还有可能被评为优秀员工,会发更多的奖金,这样我们就能买更多好吃好玩的东西,和出去外面玩。”
好的“结果”,你敢不敢联想?敢不敢说出口?
消极悲观的人,把挫折带来的感受,解释为永久性的、普遍的、人格化的。而把成功的感受,视为一次偶然或勤奋。
积极乐观的人,把自己的成功感受,解释为永久性的、普遍的、人格化的。而把挫败的感受,视为一次偶然或环境影响。
第三点,乐观可以习得,并且永久不会忘记
既然8岁前就定型了乐观和悲观,那么我们的孩子,我们自己,岂不是无望?
总是有好消息的,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
人的大脑,其实一直都在不停的发展当中,训练得多的神经会变得粗壮,或者重新长出来。
塞利格曼是研究“习得性无助的”,同样,他认为,乐观也是可以习得的,并且就像骑自行车和游泳一样,一旦人们学会了,终身不会忘记。
让我们从头开始学习,作一个乐观的自己,给孩子一颗乐观的种子。让我们的人生,在面对挫折时,不至于被心中的黑洞所吞噬。
http://s9/middle/71a9a29dgca081c0f7ae8&690
特此鸣谢:建华,为我分享了积极心理学。下文来自马丁 塞利格曼《真实的幸福》
塞利格曼认为:
有幸福感的人更健康
有幸福感的人更聪明
有幸福感的人遭遇不幸时耐受程度更高
有幸福感的人朋友多
http://s5/middle/71a9a29dgcaa7a32825b4&690
http://s4/middle/71a9a29dg7aaa5d1e5433&690
http://s1/middle/71a9a29dgcaa7a3162c50&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