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龙山在卢氏城北,从北石桥向北,过309公路,沿九龙凹山路而上,至最高点,东侧山峰就是九龙山主峰。在此鸟瞰,卢城系侠长盆地,高楼林立,阡陌交通,洛河如丝。后山星峰连绵,行之尽头,山峰特起,如龙卧,守望莘川大地。这一龙脉,两边有龙脉随从,共九条,名九龙山。九龙山在此分两支山脉,一脉沿东沙河南行,止于北石桥;一脉向东南,止于卢氏城城隍庙后。两脉之间是卢氏县城腹地,地卢园广场、新规划的卢氏县政府就在这里。遗憾的是这龙头斑驳,多处寸草不生,已显破败之象。三十年前,前九龙凹中泉水涌流,自成小溪,现已干枯,只有大雨后才能看到。物听当地居民说先前龙头有庙,因山峰塌陷庙不复存。现在人所说的九龙,仅指塌陷的山脉。龙之低处为九龙凹,九龙凹有一名地“看坟寺”,相传唐时一大将葬于此。壮则老,盛极必衰,九龙为卢氏盆地遮风挡雨几万年,今如白发苍苍的老人,默默的聆听着洛水涛声依旧。
环顾四周,山峰重峦叠嶂,南为熊耳,北为崤山,条条山峦连昆仑接秦岭,成卢氏盆地屏障,一条条山脉如一条条血脉,与盆地相连,十万生灵在此生生不息。
东南一峰高俊,侧峰如熊耳,名曰熊耳山。是道家圣地,相传老子在此传道,是卢氏名山。
卢氏人由卢氏智人演化而来,古时为尊卢氏氏族,系伏羲氏后依,依卢氏山生存,卢氏山即现在的冠云山。尊卢氏人在卢氏山用柳条做骨,红泥做胎,烧制陶器,所制的陶器称“卢”,生活在这里的人姓“卢”,卢姓为卢氏始祖,卢氏山为卢氏氏族祖根地。
地皇氏时代,神农氏族在今卢氏城东明镇的祁村湾建国,后迁移之今沙河乡三角村。那时卢氏城洋洋泽国,水灾为患。大禹在山河口凿石泄洪,使卢氏有了千顷良田。春秋时,范蠡依洛河通贾,开商道富甲一方,因洒尽千金,造福卢氏,而名扬天下。公元前249年,卢氏国为县并入秦国,北魏时卢氏县建于九龙山下,明洪武元年以城隍庙中心,四面扩展,即为现在的卢氏县城。
先人依山而居,开疆扩土,八方求索,历时五千年,终得山水情钟之地,功利千秋万代。我今居卢氏,感卢人开天辟地、披荆斩棘之功勋;感先辈平天下、济万民之恩德。
九龙山对面是山南。卢园广场前两峰圆润秀丽,前有洛水荡漾泛银波,后是百峰逶迤腾细浪。日出时,大雾弥漫,白云缭绕,如沉鱼落雁着白沙,随洛河琴弦起舞。青青山中树,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建国后,洛河南的李家山、王家坡、黑了宿不拘一格降人才,科学家
祖籍就在营子村。
星移斗转,天地轮回。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昔日熊耳是炎帝的龙兴之地,也是大禹治水的初始地,今有焕发青春,再次成为卢氏的热土,迎接新的发展高潮。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