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中的科学

分类: 易学 |
|
|
风水学的形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夏商周是风水的萌芽期,先秦是风水的孕育期,唐宋是盛行时期,明清是泛滥时期。至今已形成派别林立的理论体系。《宅经》、《葬经》、《撼龙经》、《雪心赋》、《八宅明镜》、《堪舆》、《青囊经》等是不同时代风水学的重要论著。这些书在理论方面对风水论述已十分样细了,但对核心问题避而不言,许多人终生不知其所以然,使风水学成为玄学。
风水学就实体使用方面分阳宅风水和阴宅风水。阳宅就是活人居住的地方,阴宅是死后埋葬的地方。古人认为人是有灵魂的,死后灵魂在阴间,对后人有荫护作用,因此对阴宅也很重视。风水和风景是不同的概念,好风水一般来说风景也好,但好风景不一定风水就好。
具备什么条件才是好风水呢?依风水学理论,首先要达列四象分明。四象是宅地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也就是说后山要绵长久远,层层开帐,起伏有势如龙行。山脉由高变低层层剥换,到头平缓落下,圆润秀丽,如龙止。如果后方的山脉是横着的,叫横龙,这样的山就显得单薄,要求宅地靠山之后一定要有更高大的山峰支撑,近的叫鬼山,远的叫乐山。前方有案山,案山前有官山,官山前有朝山,一层高过一层。左右有龙虎山层层护卫,这样就形成后高前低的明堂,明堂周围群峰竟秀,绿水环抱。这样的格局藏风聚气,就是好风水。
为啥这样的格局是好风水呢?书上是没有答案的,许多地师看了一辈子地,也不明白。经考究,这样说是有道理的。我国处于地球北半球,一年四季分明,夏季炎热,冬季寒冷。建宅背后有高大悠远的山栾,就可以阻挡冷空气袭击。前方、左右山峰低,既可以挡风,又利于采光。朝向也是风水学的一个重要因素,我国建宅一般认为坐北朝南最好,就是因为冬季寒流来自北方,太阳偏南,坐北向南更有利于避风釆光。乾坤国宝风水认为先后天水同收,丁财两旺,是最好的风水格局,但只有立离向才最易做到,离向就是座北向南的。“贵龙重重穿入帐,贱龙无帐空雄强”,风水学特别要求后靠山高大开帐,这是更有利于阻挡寒冷的北风。要求左右龙虎山、前方案山朝山不能太高,太高叫逼压,其实是为了更好按受阳光。山高大挡风效果好,但采光效果就差了。山低了采光效果好,但挡风的效果就弱了,二者要协调,达到挡风采光效果最大化。
藏风聚气,是衡量风水优劣的重要条件。建宅周围群山环抱,风吹不进来,既使吹进来,自然风力减轻。"八国城门锁真气,四维八干高耸起”,这样的环境,地下散发出来的热和阳光照耀下产生的热,不会外泄,相对较为温暖。如果山峦是层层开帐,那藏风聚气效果就更好了。空旷之地,一年四季八风来吹,建宅岂能不损?如果是墓地,风吹土飞,难免年久无存。由此可知藏风是利用山栾阻挡或减低风吹,所聚之气是热气,也叫热能。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气流不畅也不好。原始社会,人居处在山洞里,那里藏风聚气效果最好,后来放弃了,那是因为洞里空气流动不畅,呼吸不到新鲜空气,对人健康不利。人居环境,既要做到藏风聚气,又要做到气流通畅。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是人的心理方面。远古时期,人与动物同居山林,常常遭到狼虫虎豹侵害,同时还受到其他部落袭击。为了安全,要求居住地四周有屏障护卫,这种心理要求在长期的生活中融入人的基因,从而得以定型,成为人的本能。
山地选址首重龙,龙就是山脉。山脉到平地后叫落脉,落脉处就是穴地。要求建宅不能脱离脉线。其实是因为有脉的地方,地势都较高,脉两旁自然落下成水沟。不脱离山脉建宅,是防建宅被水浸入。阴宅建在地下,最易水浸,所以不能脱脉,所谓“阴宅一条线”,线就是山脉,是高地,墓建在高处避免水淹。大环境确定了,还要看小环境。山地点穴一般是钳穴窝穴。因为山脉尽头地势低,便于藏风,但要在低中寻突,这样是更好的防水。所谓牛角、蝉翼,就是贴穴的凸起部分。有它穴就得到保护,更好的防水浸入。有人在迁墓时发现棺木倾倒、移位,不知何因,那是墓地太低,水灌入其中,致使棺木因漂浮而移位或倾翻的缘故。唐朝道人卜应天在《雪心赋》中明示:“可恶者,泥水地边寻穴”。地师相地观草木旺衰,草木茂密,说明这地方土壤肥沃,适合农作物生长,宅建于此,棉粮高产,衣食无忧,生活有保障。建阴宅,因土质好渗水快,不会积水,不至于棺木泡在水″池"里,使死者难安。仰瓦宅地是中间低,两边高,大雨之后,洪水力猛,宅地最易被水冲毁,所以称为绝地。吕不韦在《吕氏春秋》节丧中说:“葬也者,藏也,慈亲孝子之所慎也。慎之者,以生人之心为死者虑也,莫如无动,莫如无发”,“深则及于水泉,故凡葬必于高陵之上”,由此可见,葬必防水,这一规矩秦时就有了。风水学忌讳建宅于陡高峻急或破损的山峰下,因为这类山容易落石、塌方、发生泥石流,所以建宅要远离,或在山峰下置一个土堆,在土堆前建宅,这在风水理论上是十二倒杖法的顿杖。
在没有山的平洋地建宅,一般是突穴、乳穴,宅"枕”水上,即建宅于水边平地的土丘上。这样的地方更容易遭到八风来吹,岂不是“气乘风则散”么?风水理论的说法是平洋地不怕风吹。为何如此,风水理论僻而不谈。其实道理很简单:平洋地,下雨易积水,宅"枕”于水上,是便于排水,不至于宅地处于一片汪洋。将宅建在高处才能更好免于水淹。
以上所述,建宅的首要条件是避风防水侵入。
水是风水学的第二重要因素。要求宅地之水清静环抱。最忌讳反弓和冲、射、割、淋等直水。宅地有水环抱,是因为水在弯流中会产生离心力,力的大小与水流大小、水的流速、弯环的半径决定,其关系是F=mv^2/r,从中可以看出,水越大流速越快,冲刷的离心力越大。有水环抱,水冲刷的是宅地的对岸的土地,年长日久,河道会向外移动,宅地前土地面积会变大,对建宅有利。如果反弓,水冲刷的是面向宅地内的土地,宅地面积会变小,总有一天宅地会被冲毁。
直来直去的水都不好,如果水流是向着宅地来的,发大水会冲毁宅地,叫枪射水。如果水流是背向宅地外流的,水会将宅地的土运走,使宅地面积变小,这叫牵″牛”水。水距宅地太近,对宅地形成"割脚"之势,易造成宅地塌陷,对建宅也不利。
风水学称“之玄水”、“九曲水"为最好的水,如果这样的水是逆水则更好。因为这种水弯转屈曲,多次回环,水会流的更慢,更利于沉积泥沙,时间久了,泥沙漫道,河流会改道,宅地前成为一片平地,更好的保护了建宅。常言逆水一滴可致富,逆是反的意思,是指水是向着宅地而来的,来水比去水运送泥沙效果更好。这里说一滴水是指水流小,当然水大更好。风水大师郭璞,为其母选墓地,其墓地前有近水,许多人认为水会将墓地冲毁,但郭璞力排众议,葬后墓前之水愈来愈远,最后成为一片良田。曾国潘为其父母选的墓地也是这种情况。这就是把水之利做到最大化。正是"山无朝移夕改之势,水有陵迁谷变之时"。之于水要清静,因为古时没有自来水,吃水大多取之于河道,只有水流缓慢,才能使水中泥沙下沉,所取之水洁净。奔流不息的水,泥沙多,不利饮用,取水也极为不便。如果水不流动,死水一潭,水会发臭,这样的水自然也不好。宅地忌讳听到流水声,如果居住环境大浪滚滚,涛声怒吼,你能睡着吗?宁静才适宜人的心理要求。只要水流曲折回环,自然就清静了。贴近建宅的高处有水直接流下,会将宅地变成湿地,对阳宅不利,对阴宅更不利。还有一种水在宅地案外,水很大,是朝着案而来的,在宅地是看不见的,叫案拱水,这种水也好,常言"明朝不如暗拱"。这种水在案山外,水冲不了宅地自然好。但也要看具体情况,如果案山削薄且是土山,怎能抵挡住波涛冲击?如果案山土质肥厚还能抵挡一时,如果是石山那就不怕水冲了,岂能不好?
依山傍水,宅前一碧万顷好吗?如果狂风大作,巨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对宅地破坏极大,宅前必须有高低适宜的案山阻挡风浪,并且案山要在水里,在地上作用不大。
风水学中说山管人丁水管财。阴宅更重山,不忌山高,对水要求不高。阳宅重水,不忌水大,对山要求不高。因为山高,群山伏首,势如朝拜,将阴宅建于此处,如君临天下。在人的心理上因高而“贵"。另一方面,死人不喝水,水就没那么重要了。常言低一寸为水,也就是说没有真水也可。因此阴宅一般建在山上。阳宅重水,是因为人与水息息相关,缺水就不能生活,离水远了不便于生活,因此阳宅首重水,建宅要做到取水方便。如果一个地方没有山还可以生活,没有水是不能生活的。如果将阳宅建于高山上,天天为吃水发愁,日子岂能好过?所以阳宅一般建在山下水边,一是山下地平,交通便;利。二是便于取水。如果门前有江河湖泊,那么必定是鱼米之乡,不富也难,水大水深,不会干枯衰竭,自然发富久远。所以阳宅因水而富。古人说:“得水为上,藏风次之”,主要是针对阳宅。也就是说阳宅择地,在栾头好和水好的情况下,鱼与熊掌不可兼得,要哪个?首选水好,因为人居无水是万万不能的。即使栾头再好,也没有水重要。因此说“有山无水休寻地,无山有水亦可裁”。
水还要具备天门开地户闭。也就是说来水的地方宽广浩浩荡荡,水去的地方窄小紧紧卡卡。水来的地方宽广,可收各方来水,能使水增量,若来水处紧闭,反而是阻止水入,使水变小。去水处夹窄,水流受阻,自然会达到水聚、缓、清、静之目的。若去水口畅开,则各处水奔流不息,水将泥沙冲走,河道下移形成沟壑,两岸不断塌陷会使宅地越来越小,总有一日建宅被毁。若水口关拦交锁,水位提升,水面宽广,不但造就碧波万倾之无限风光,而且摧鱼鸭生旺得水产丰富。这就是天门开,地户闭的妙处。风水学将水口的石头称为曜星,有它更好。去水口有石,能抵挡水流冲击,关拦效果更好,若水口是土,年长日久,在水的冲击下,水口越来越大,关拦效果减弱。颐和园的拱桥,也就是起关拦水口的作用。若把水比作财富,那么修水库就是聚财,其实修水库就是人工建造水口,并且是人为可控的水口,这水口就是为了实现财富的最大化。
综上所述,对水的要求是趋利避害,防水冲毁宅地。
山峰有各种形状,水也有不同形态,风水学中把山峰用 为贪狼、巨门,禄存,文曲、廉贞、武曲、破军、左辅、右弼来命名。由于山峰高耸,也称星。这九种山峰代表不同的意义,其中贪狼、巨门,武曲、左辅、右弼是吉星,禄存,文曲、廉贞、破军四种山峰是凶星,把水的不同形态用金城、九曲、漩渚、天梯、朝拜、反弓、牵牛、斜飞、淋头等命名,金城、九曲、漩渚、天梯、漩渚是吉水,反弓、牵牛、斜飞、淋头水是凶水。同样是山峰和水流,为什么吉凶不同?贪狼、巨门,武曲、左辅、右弼这五种山峰或端庄或圆润,仰观秀丽,令人爽心悦目。禄存,文曲、廉贞、破军这四种山峰或破败或柔弱或尖燥,仰观丑陋,令人心生厌烦。水也是类似。相地就是把秀山丽水纳入堂局,把破山恶水屏蔽掉,做到趋吉避凶,也叫消砂纳水。
风水对人的生存与健康意义重大。健康是人的身体和心理与环境处于良好的状态。好的风水,视线开阔,山环水绕,林木繁茂,一派生机。这样的环境适合人的心理要求,为生活增添无限乐趣,从而达到修心养性,延年益寿的目的。庆历四年,宋朝名巨范仲淹因政治革新失败,谪守邓州。正在失意之时,谪守巴陵郡的滕子京重修岳阳楼,竣工后请范仲淹为岳阳楼撰文。“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朝辉夕阳,气象万千,此岳阳楼之大观也”。从此可知,岳阳楼前大江水聚,明堂开阔,前有朝山,风水不错。好风水,风景也好,自然能给人带来好心情:“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气洋洋者矣”,好环境带来好心境,至此,范仲淹一腔悲愤,烟消云散,山水之乐进一步升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此言可以看出范仲淹含德之厚,后人已将这一名言作为人性修养的崇高境界。岳阳楼有了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而名扬天下,范仲淹因岳阳楼的风水亦名杨天下,如同“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楼阳楼记》中的名言,如同一颗名珠,本就藏于岳阳楼风水中,亲临岳阳楼的人不可胜数,可只有范仲淹得以挖掘,由此可知风水与德有缘,与德相通。欧阳修、陶渊明、徐霞客、郦道元等人一生沉醉于山水之间,人生修养达到了崇高的境界,由此可见好风水,对人的影响之大。
如果自然环境恶劣,风水自然不好。居怪石嶙峋之地,如井底之蛙,白日“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夜里“空谷传响,哀转久绝”,这样的环境神鬼不宁,年长日久,难免疾病滋生。这就是人的心理与环境的不适应,致使人心理不健康,长期心理不良,自然影响身体健康。医学证明,许多疾病就是心理不健康引发的。要健康长寿,就必须建立和保持同外在环境的和诣关糸。人常说“穷山恶水出刁民”,穷山是指土地瘠薄,恶水是指流急浪大。民以食为天,仓粟实而知礼节,在这样的环境里,难免穷苦困顿,刁是为了生存。如果生存环境好,吃喝无忧,人自然就厚道,正所谓"人到无求品自高”。常言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有什么样的山水,就有什么样的人,这是人们对风水经验的总结。
自古以来,皇族行宫多建于环境优美的地方,既有山栾庇护,又有碧波环绕、多是好风水,说明人们在地理环境选择上,早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这方面北京的颐和园、故宫是典范。阴宅是人祭祖追思的地方,人不常去那里,但对人的心理也会产生影响。这方面北京十三陵、陕西秦皇陵是典范。
总体来说,风水学的核心是山高低的对立统一和水曲直的对立统一。山要达到避风与釆光的最大化,水要做到趋利避害的最大化。简单一点说就是山环水抱,奇秀有情。只要抓住核心,风水学就简单多了,操作也就要容易了。风水学注重实用,不能死扣书本,灵活运用才能有真“风水”,正所谓"法度固难述尽,机关须自变通"。
郭璞将风水定义为:“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使其聚之而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认为地中有"地气”,地气随山脉运行,山脉是地气运行的结果。这个“气”还分“阴气”和“阳气”。沿着山脉运行的是“阴气”,沿着水运行的叫“阳气”,宅地就在阴、阳“气”交会的地方。所以说风水学也叫阴阳学,从事这方面的人叫“阴阳先生”。这个“气”没有人见到过,就是挖开山脉,也看不到感知不到地气的存在。科学证明,山脉是地球板块漂移时挤压形成的褶皱。水的运行是因地球引力作用的结果,不是“气”的作用。地球气温分布是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递减,越高的地方越冷,山高出地平面,获得地下的热量较少,加上高处风吹散热快,自然较冷。喜马拉雅山脉是世界屋脊,是地球上最高的地方,常年冰雪覆盖,也是最冷的地方,因此山属“阴”。地球由地壳、地幔、地核构成,地核温度很高,从地核到地壳,温度以次减低。这一观点从火山喷发、温泉涌出得到证实。水在地之低处,与地紧密相连,获得热量较多,相对温暖,所以属“阳”。平地距地心近,获得地下热能较多,获得日照有效面积大,也属"阳”。风水理论说阳主动,其实热就是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这与热力学理论相符合。空气在对流过程中,冷空气下降,遇到山峰,会沿着山峰下来,与水和平地中的热能中和,产生适宜的温度,风水学称之为″阴阳交媾”。如果建宅太高,招阴风过冷,如果建宅太低,受阳气过热,过冷和过热的的气叫“阴阳怪气”。用在对人的态度上是过分的冷淡和过分的热情,也称“阴阳怪气”,如果热冷中和,对人的态度平和就是正常的”气“了。山上的冷空气遇到水,水容纳热量最多,会把冷气中和,风水学叫气“遇水则界”。古人不具备这方面的知识,就用“气”来表述,这个“气”是热能。“气数”就是热能的多少,可用w=cmt表述。也就是说,热能与物质的比热、质量、温度差成正比。自然界水的比热最大为1,是储热最好的物质,空气比热为0.24,水相比空气储存热能大4倍多,因此“得水为上,藏风次之”。有人在冬天寻地,发现一地雪相对较少,或地冒气,就认为地气旺,是好地,其实这是地下储存热量多的缘故。
风水学由两部分构成,即栾头和理气。栾头是实体,理气是占卜,即理气是用占卜判断宅地的吉凶。这个“气”本就不存在,如何“理”?宋代将河图、洛书、指南针引入风水学,至明清,风水学派别林立,已经泛滥了。泛滥不是栾头部分,是理气部分。理气主流有三合派、三元派等派系,派系之中又支生出许多门类。各种方法推理出来的吉凶大多不同,甚止相互矛盾,常常使人无法适从。著名风水大师李双林说″栾头无假,理气无真"。我觉得风水学是自然科学,但还有谜信的成份,需要去伪存真,不断完善,让风水成为国学文化的一部,造富人类。
随着社会发展进步,多数人居住呈现城镇化, 阳宅风水渐渐淡化 ,阴宅风水兴起。中国现在已14亿人口,活人吃饭要用地,死人入地也要用地,死人占地逐年增多,活人用地逐年减少。为解决这一问题,中国学习外国,实行火葬。火葬也要占地,只是占地少了点,并且火葬消耗能源,污染环境。人的一生是靠土地养活的,死后还原入土,滋润土地最好。不带棺木,不留土堆,不置墓碑,栽一颗树做纪念,叫树葬,岂不更好?如果家居之地周围处处是墓地,大到一个城市小到一个村镇,一个个墓堆形成一条″死龙",将村庄、城市包围,小风水破坏了大风水,哪还有风水可言?丧葬与每个人都有关系,墓地越来越少,价越来越高。人病了高价医疗费活不成,人死了高价墓地买不起,已成了百姓的纠心事、烦心事,政府应当将此事纳入民生考虑,改革已是时候了!
得风水宝地就一定好过么?风水先生说不一定。无数事实证明,得好地不一定兴旺,处绝地不一定衰败。如果好风水一定能兴旺,那好过的一定是风水先生,可事实上不一定。宋代名臣范仲淹,母亲去世后,欲寻一块墓地,按当时习俗,他与一名风水先生同去选墓地。风水先生指一处对他说,“此为宝地,后世当出贵人”,又指另一处说:“此为万箭穿心的绝地,葬此地者后世子孙断绝,世代贫穷”。范仲淹听后,对手下人说:“我既知这里是绝地,又岂能让他人葬此地而绝后,并且世代贫穷呢?将我母亲葬此吧”谁知范公善念动天,范母下葬之日忽然风雨大作,风雨过后,大家发现范母墓风水居然大变,风水先生说墓地格局已经由原来的万箭穿心变成了万笏朝天。范家的后辈此后也极为发达,直到现在,范家八百年不衰,就因他积德深厚,人称他“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再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秦始皇死后葬于骊山风水宝地,但他一生草菅人命,施行暴政,激起人民愤怒,十五年后天下豪杰并起,秦帝国覆灭。风水学认为有德的得风水宝地地气彰显。缺德的人得风水宝地地气失散。风水宝地收天地之灵气,有德之人得之,发达后可造福一方,这叫福报。无德之人得之,即使发达了,是祸害一方。地师之道是好地德承,无德者地师不会将好地指给他的,即或得到,地师也不敢正用,好地会成庸败之地。由此可知德是兴衰之根本。
风水典籍《雪心赋》言:“穴本天成,福由心造”并引用《周易》名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进一步阐述,由此可见,吉凶不在山水之间,在乎德。小到一个家庭,大到一个国家,如出一辙。因此在风水祖师郭璞名言“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之后加一句"遇德则兴"才完整。
2021.6.1
喜欢
0
赠金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