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绿色(三个回答)
(2024-04-15 09:26:35)| 分类: 感悟自己 |
谦虚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用起来确实也是不亦乐乎。
我们在上学的时候,在极个别的情况下,是不太想让自己考的太好的,考试这玩意,还真能看出一些所谓的社会现象。面对排山倒海的夸赞,需要应付的,往往比考的不好时更多,一般情况下,用的较多的话术如“不不,运气好罢了”“有人比我考的还好呢”“那是老师教的好”。
第一种回答,应该是用的最多的,将实力因素部分归结于“老天”,是在宣扬一种“天选之人”的论调,对于提问者来说,基本也都能接受,毕竟是淡化了个体因素,将促成结果的过程归结于第三方,换句话说,等到哪天自己被幸运之神眷顾的时候,也能同样达到相同的结果;而第二种回答,用现在的话说叫做“矛盾转移”,至于有没有可以转移的对象那是在所不问,反正可以引导其他人的注意力,还管它能持续多长时间,但基本还是未能逃脱“谦虚”二字的辐射范围,给人的感觉自己依旧是没考好,还有部分提升空间,还需要将目标设置在更高的地方,以此来悄悄的展望未来;至于第三种回答,可就不那么“谦虚”了,既没有否定自身的实力,也没有设定更高的目标,明确的表达“我就是考的好”,只是强调一下考的好的原因,那这个原因对自己没有提及,“感谢国家”“感谢组织”,没有反应过来的人可能会觉得对方依然是谦虚的,但稍微思考一下,就会觉得问题其实没那么复杂,考的好就是考的好,而我只说了其中一个原因,至于其他的,你们自己去考虑吧。
后来长大了,明白“谦虚”这种东西,说的多了,就成“虚伪”了,而且周围的人也越来越不“谦虚”,反而有时“谦虚”成了另类。对外表达时,一次是素质,两次是惯性,三次,可能就会给自己带来反向的心理暗示,难道取得的成绩真的是一些外在因素吗?真的不怎么样吗?真的是别人的功劳吗……以至于对取得下次成绩来说,变得不那么有自信、变得有些恍惚、变得害怕结果的发生。于是乎,在部分看起来主流却很小众的媒体宣传下,“实事求是”的态度慢慢变得重要了起来:做的好吗?对,就是做的好;什么原因呢?自己的努力以及能力突出;有没有其他人帮助呢?有,但很有限,主要还是自己;有没有继续需要赶超的目标呢?当然有,同样也很有限,他们在其他方面不如自己……有了如此的调调和想法,一切就显得是那么的顺其自然了,眼神也变得清澈了起来,更不需要考虑用何种回答来应付那排山倒海的攻势,有什么说什么,做了什么就表述什么,语言收放自如,文字行云流水,当然,也不是一点坏处没有,就是当下次没有取得类似成绩、而真的被他人赶超时,显得略微有点尴尬,当然了,只要自己不觉得尴尬,那尴尬的永远都是别人。
小时候让我们谦虚,长大了让我们实事求是,这两者,真的就是矛盾的吗?不不,可是只是偶然间得到这种结论吧,也可能有其他人理解的更透彻吧,更可能是因为社会这个老师,教的好吧。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