绽蓝色(中国乒乓)
(2023-05-01 08:50:22)| 分类: 轻松感悟 |
飒!
第一次听到这个词儿好像已经过去很久了,那个时候,天气已经热了,眼前的电视上还有不少雪花点,时不时的还会闪个一两下,趴在竹椅子上,手里好像捧着什么东西,也许是西瓜,也许是瓜子仁;周围乱哄哄的,有说话声,有笑声,有玻璃杯碰撞声,还有麻将在桌布上来回翻滚的声音……此起彼伏,声声悦耳。或许是因为手里的东西很香,对外界的这些看似杂乱的声音没有过多在意,但现在想起,那会的自己并不怎么贪恋味蕾的刺激,一直在盯着某一个点,某一个面,面中有东西在来回穿梭,直到上面的那一声“飒”打破持续许久的注意力,原来,是被“你”所吸引的啊……
这段尘封的记忆已经雪藏不短时间了,每当内心放空之时,才会悄悄地从中轻轻拿出,拎在手里端详一番,然后小心翼翼地捧在眼前,让大脑在这短暂的几秒钟快速的回想起上述场景,奢侈地品味着,直到下一件需要考虑的事情出现,才依依不舍的将其重新放回尘封之处,回到现实。如今,这部看似普通、平反、简单的电影在繁杂琐碎的大环境中,罕见的将自己拉回记忆深处,这种感觉虽然不像大多数时候那样放松,但也不失为一种新的体验方式,姑且称之为“沉浸”吧。
电影本身其实并不完美,叙事片断化严重、情节部分割裂、人物群像塑造不分明等等,但即使如此,在过程中还是会不由得随之感动、低落、振奋、欢呼。孩子学会的第一个字、陪练陈文的不甘离队、白民和的雨中忏悔、黄昭的最后正手直线,都让这些情绪深深的具象在了脑中,翻着记忆浪花的同时,也使得自己重新回到了那个会随着荧幕里节奏而律动的热血年纪。当黄昭激动地躺在地上时,那个胖胖的身影、模糊的画面如同翻腾的江水一般,在心中再次掀起一层层巨浪……
浪花褪去……还是那个有些热的天气,还是那个带着雪花点、会自己闪动的电视机,竹椅子不按规律的发出吱吱的响声,嗯,是西瓜,因为嘴巴里的感觉是甜甜的、润润的;“好球啊!”“唉,这球可惜了”“怎么安排王涛第一个上啊”“丁松只要发球好,就能直接拿下一分”……好像没那么乱,自己听着这些似懂非懂的话语,继续品味着西瓜的美味,眼前那个小桌子上来来回回的球甚至让手中的勺子可以在半空中停留个几秒,“看什么球,赶紧的,该你出牌了”,麻将声也是存在的,但并不讨人厌,它似乎像解说员一样,对自己这个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多角度全方位的进行介绍。自己也慢慢闭上眼睛,在现实与梦境中随意切换……
对,第一个上场的叫王涛,他后来成为我最喜欢的球员,没有之一,不仅球风多变,而且胖胖憨憨的外表看起来就特别舒服,但是很遗憾,他输掉了第一局;
第二个上场的叫马文革,我对他印象不深,只记得每赢一球时那握起的拳头,哦对,还有那黝黑的皮肤,他的球风有点软绵绵的,不过,他赢了第二局;
第三个上场的叫丁松,我不太记得过程是什么样的了,只能想起这一场很快,几乎没有什么悬念就取得了大比分的领先优势,所以,他在我的心中像个谜;
第四个上场的是马文革,与上一场相比,这场比赛是时间很长很久,仿佛打了一个多世纪,最后,还是输了;
第五个上场的竟然还是那个胖胖的王涛,当时我有些担心,因为他第一句输了,那为什么不让丁松继续上场的,明明赢得那么轻松,但当最后那势大力沉的一板直线劈出来、他兴奋的躺在球场时,我竟然激动的叫了出来,当时的我只知道他们赢了,赢的很艰难,其他的我都不是很懂。周围的说话声变密集了,分贝也提高了,麻将声却消失了,后来我知道,这项运动叫做“乒乓球”,它是我们的“国球”,这场比赛是“天津世乒赛”,它是我们重回巅峰的“转折点”。
后来,也开始学着打起了乒乓球,成为自己为数不多感兴趣的体育运动:小学操场的水泥台面、青少年宫的人声鼎沸,伴随自己进入了学生时代的忙碌期;乒乓协会的热血少年、微创大厦的午休间隙,也让自己从懵懂走向了成熟。乒乓这玩意,对于那个时候的内敛而不善言谈,成为了可以快速与人拉近距离的一种媒介,无论是好与不好、熟悉与陌生,都能在孤独的环境中寻求到一丝慰藉。时间拨回到现在,偶尔还是可以在闲暇之余挥上一两板,将工作与生活中烦恼琐事抛之脑后,尽情地在这半个钟头的时间里发泄出来,虽然它改变不了什么,但却会让内心短暂的人为放空,这在当下的氛围中,实在是太重要了……
红黑闪烁,呼啸声侧响耳旁,
明暗交织,远空语渐浮心上,
点点忧伤……

加载中…